APP下载

华南溶洞与地下河

2021-08-23周芳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洞穴化石广西

周芳

远古时,中国南方还是一片莽莽沧海,日积月累,埋葬了无数海洋生物的骨骼遗骸,垒起万余米碳酸盐岩地层。在后来的一次次地质运动里,深而厚的碳酸盐岩逐渐从海底抬升、露出水面,成为陆地。中国南方气候湿热,降雨丰沛,雨滴、河流以“滴水穿石”之功溶蚀着碳酸盐岩,经年累月,重塑地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中国南方喀斯特:水与岩交融,“修”出石林、峰丛、天坑和蜂巢般的钙华,“存”出数千条地下河。这些暗河形成各式管道和洞穴,连接成庞大复杂的喀斯特地下水系。它们有的在地下聚成暗湖,储蓄和调节地下水,在幽暗深处孕育一方生态天地;有的伸出地表、开出“天窗”,哺育当地居民,被传唱成穿越千年的神话古歌,成就当地独特的“水”之史诗。

中国南方喀斯特探索广西的地下水系

“喀斯特”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一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因为此地有着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一词也随之成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则是世界上最早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进行记述和研究的国家,早在晋代已有相关记载,明代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对其记述最为详尽。作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样,几乎各省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分布,露出地表的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埋藏于地下的则更加广泛,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就拥有全球最长的地下河水系,其中,广西的地下河总长超过一万公里,约等于地球直径的长度,相当于长江和黄河加起来的总长度。

在地面上,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有阳朔、环江风光作“门面”:石林犹如大地的骨刺尖脊,峰丛浑似层层巨屏叠翠,天坑、天桥雄奇险峻,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幅瑰丽大气的山水画。在地下,这里则私藏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黑暗世界”。迷宫般的地下河水系,奇异独特的洞穴生物,复杂而细腻的生态系统,成为大地皮肤下的血管经络,默默维系着此方天地。

广西都安,这个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一度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着这样一个丰富的“内心”。自2011年以来,法国人塞班带领的潜水队多次来到此地,陆续发现了200多个地下河天窗。都安的地下河天窗数量多、密度大、形态各异、水深且清、溫度恒定、可潜性强,经过几年的探索,他们发现了几十个适合潜水的洞穴。今天,约175平方公里的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已成为全世界洞穴探索者的天堂。

地下溶洞神秘而幽深,吸引着无数潜水爱好者。但“洞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探索者有过硬的潜水技术,足够的洞潜知识和在旁人看来有些“疯狂”的、“向死而生”的勇敢与信念。

老猫也是洞穴探索者中的一员,曾带队探查过广西50多个不同深度、宽度和形态的洞穴。他告诉我们,每一次下水,洞穴潜水员都武装得像一名技术娴熟的工程师,这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护:“洞潜有让人置生死于不顾的魔力,但并不是每一名潜水员都适合进行洞潜。因为洞穴具有狭窄、密闭等特性,对潜水员的中性浮力和体法有极高的要求,一丝丝不必要的上下浮动和脚蹼抖动都有可能带起地下河底部的泥沙,使能见度急遽下降。”潜水员们在入门时,会对自己的潜水技术、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评估,并认真思考是否能承担一名洞穴探险者极有可能面对的严重后果——死亡。

黑暗、幽闭、令人窒息,洞穴的恐怖氛围似乎与生俱来,这里是好莱坞异形怪物、食人生物的最佳出场地。深入洞穴,漆黑的未知世界总是能轻易调动我们的渺小无力感;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未知,它才更让人欲罢不能:我们想要知道黑暗洞穴里有什么,黑暗的尽头是否有光。

黑暗洞穴里有什么?“盲眼家族”与古老化石

经过碳酸盐岩过滤的地下河水为洞穴生物,尤其是为水质敏感的水下生物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不过,也由于幽深的洞穴内一片黑暗,没有依赖光合作用生存的植物,只有少数动物组成的独特世界。

在地下,距离洞口十几米处就没有阳光了。黑暗世界里,生物们进化出了更有创意的生存方式。那里的生物大多数没有眼睛,即使有,也不具备任何实质功用。它们皮肤的颜色早已褪去,躲避天敌、寻觅事物和辨识方向等行为的方式也都变得不一样。天峨金线鲃就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盲鱼,属世界濒危物种。它们通体半透明,呈粉红色,嘴巴似鸭嘴,两边还长有粗长的口须。由于长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天峨金线鲃的眼睛已退化,仅留下了眼痕。虽然失去了视觉功能,但其他的感官,如听觉、触觉系统则异常发达,它们便依靠这些感官在黑暗世界中生存繁衍,不断进化。

盲虾也是“盲眼家族”中的一员。因处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系统,盲虾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绝大多数只能生活在水质纯净且食物链单一的洞穴底层。如果地下河水被地表水或人类的活动污染,脆弱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盲虾就无法生存,所以它们的数量极为稀少。在眼睛退化后,盲虾能通过皮肤感知水流微小的变化,以此来辨别方向;极其发达的嗅觉系统更会帮助它们辨别“敌友”,甚至解决“婚配”难题。准备繁殖的雌虾会将信息素——好比香水——释放到水中,这样处于下游的雄虾就会追着“香气”,找到它的爱人,交配后,它们又会各自回到孤独的生活中去。

就像古老的水系在陆地上刻画出轮廓一样,在一个更古老的时代,生命也在洞穴内留下过它们的痕迹。

广西吞烈甘蔗田中有个平平无奇的水坑,但当潜入其水下时,我们就会从中发现一个消失的时代。吞烈化石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泥盆系化石洞,古生物学家认为这里的化石来自3亿5400万年前的泥盆纪。这一时期,陆地植物繁茂,昆虫和脊椎动物刚开始进化,而水下已经有数以千计的鱼类、斧足类动物开始繁衍生息。故泥盆纪时代也被称为“鱼类的时代”,那时,厚壳蛤的生活简单而慵懒,它们只需蜗居壳里,不断地过滤水就能吃到自己喜欢的微生物。渐渐地,厚壳蛤的身体被越来越致密的沉积物覆盖,最终只剩下碳酸钙外壳。但十分幸运的是,它们最后的安息地是一个洞穴,封闭的环境、恒定的温度将碳酸钙外壳完整保存了下来。在吞烈化石洞20米~60米深处,洞壁上嵌满了这样的贝类化石,形成了独一无二、古老神秘的化石长廊。

潜入地下河,会来到一个“暗无天日”的神奇世界。这里有对水质要求極高、视觉已退化的盲鱼、盲虾;也生存过又“宅”又“懒”的厚壳蛤——它们已在亿万年的时光中凝成了一个个化石。

无论是由小眼睛的半盲鱼、视力完全退化的盲鱼、盲虾组成的“盲眼家族”,亦或穿越亿年的贝类化石,它们都不过是地下黑暗世界的冰山一角,生物学家们对于中国喀斯特洞穴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民族古歌中的地下河广西瑶族的“水”文化

神秘的水下洞穴避世而独立,使人感觉洞穴好似一座空洞的坟墓。其实在洞口有光区——这座“坟墓”的入口处,阳光能带来充足的养分,生命故事也因此变得有趣起来。

石螺,小型软体动物,是中国水下耐寒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它们喜爱地下洞穴清凉的河水,所以经常聚集在靠近洞口的河底,通常吸附在洞口的石块等硬物上。大部分时候,这些弱小的生命都躲在自己的圆锥形“房子”中,看似纹丝不动,实则会悄悄把“房门”打开,捕食经过它们身边的生物和鱼卵。同时,它们也是各种鱼、虾、蟹最爱的食物——行动缓慢的石螺逃脱捕食的可能性极小。广西人更是将富含蛋白质的石螺吃出了花样:以石螺熬制高汤,辅以酸笋、辣椒等佐料,一碗鲜、酸、爽、辣的螺蛳粉就此诞生。地下洞穴洞口处清澈、纯净的河水孕育了广西的各种螺类,也孕育出广西独有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就像此地上万公里的地下水系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不过,地下河对广西人的影响,绝不止体现在一种风味上,它与当地民族的历史同生同长。

瑶族是我国一个以游耕为生的古老山地民族,没有民族文字,历史和文化仅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承。他们曾像候鸟一样不断地迁徙,在南方的深幽山地莽野里寻找适宜居住的领地,在史学界有“东方吉普赛人”之称。布努瑶则是瑶族的一个大支系,古时先祖为躲避部落战争中敌方的追杀,带领后裔集体南迁,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金陵、洞庭湖一带;宋末元初,蓝、罗、蒙、韦四姓布努瑶才迁徙到云贵高原、红水河流域一带居住。就像很多民族重视天地草木一样,他们特别重视脚下流淌的地下河。

生活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布努瑶人,将独特的密洛陀文化传承了下来。密洛陀在瑶语里指“古老的母亲”,受瑶民世代崇敬和供奉,在布努瑶人心中,她就是最高的神——既是一位造天地万物、造人类的女神,也是民族英雄。传说天下的神都是密洛陀的孩子,其中有一个神分管地下河水系,保佑水土洁净。当地人则对水洞十分敬畏,并保留了在水洞边祭祀的习俗,延续上千年。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将密洛陀的传说演绎成了一首首歌谣,以创世古歌的形式口口相传。《密洛陀古歌》则成为布努瑶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创世史、心灵史。尽管史诗充满了神秘、虚幻的神话色彩,但却生动地表达了他们对世界开端和万物起源的朴素理解——水,是神灵世界、世间万物的基质,也是美好家园的特质,是人们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布努瑶民众对水始终保持着感恩之心。在他们看来,水既是神圣的,也是可亲的,正因为有了水,这个族群的历史才有了开端,并不断延续后世。同时,人们也正是拜水所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了族群与社会认同的桥梁和机缘。在未来,他们或许不会再相信神创世界的说法,而水却永远会是联系布努瑶族群心灵与情感的精神纽带,永不止息地流淌在地下、在人与人之间。

猜你喜欢

洞穴化石广西
洞穴传奇
动物知识猜猜猜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鬼斧神工!世界各地迷人洞穴大盘点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