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
2021-08-23杨海静
杨海静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低年级学生相对于数学课堂而言,他们更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那么,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手段、策略,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掌握方法后急着让他们去做题、刷题。没有兴趣,题做得再多,也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再现,导致事倍功半。数学不同于文科类的学科,很少有故事情节在里面,有些知识需要经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才能真正掌握、内化。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适当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轻松,充满自信,提高教学效率。
一、精彩导入,吸引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快速进入教室,但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时只要教师设计一个好的课前导入,便可以把学生课间十分钟飘散的思绪快速收回到课堂中。小学生容易被新鲜内容所吸引,导入新鲜有趣,学生会感到好奇,产生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意识行为。所以,教师要在导入中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欲望去破解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外,还可以采用游戏导入、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等方式,这些方式犹如触动了学生的启动键,拉开了学生的学习序幕,让学生产生期待,让学生思维快速地运行活跃起来。
二、多种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探索体味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使数学课堂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强化探索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准确传授知识要点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认知、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可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采用了在学生原有认知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出示了一个只露出三个角,而其它部分被遮挡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被遮住的是什么图形。再接着创设了三角形上的“三个角兄弟,就谁大谁小的问题争执不休,互不理睬”的情境,由三角形分成了三个角,从而引入角的认识。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领会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课上应该多为学生创设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学习,亲自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
2.利用学具挖掘兴趣因素,培养学习兴趣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老师应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实践,通过学具操作感知活动,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兴趣保持长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找规律》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以后,利用学具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找规律。先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发现用自己喜欢的图行和物体摆一摆,从中探索和发现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将图行和物体继续摆下去,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规律的含义及判断规律出现的方法。接下来,我又利用为学生提供的学具袋,进行创造规律,让学生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图片,按小组对班级进行有规律的装饰,有的贴窗花红、绿、黄 、红、绿、黄,有的装饰黑板,有的装饰墙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亲历创造规律,美化生活的过程,学会找规律的思想方法,感受创造规律的乐趣。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巧用学具、妙用学具、创造性的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运用课件吸引注意力,增加学习乐趣
在课上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言,课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改善教學效果。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直观模型建立起联系。如把书中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效果,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还有一些学习内容,课堂上没有条件进行操作时,就可以借助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课堂上有策略性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理解其实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生活处处有数学,寓教于乐,以活动促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提倡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来自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参与度。让数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需要通过设计形式丰富的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所应具备的素养。
1.开展比赛,紧张愉悦
怎样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呢?不一定是教师的教,不一定是家长的管,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让他们找到追赶的目标。低年级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习惯,凡事总要分个胜负高低,胜利者的滋味对他们来说是无比享受的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采用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枯燥单调。人们常说“能有一个对手,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学生们也一样,他们期待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更期待同学对自己的尊重。在教学时,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计各种有趣的比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致。
2.操作体验,支撑抽象
教学中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拼一拼、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练一练、比一比等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思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学也只有将课堂上教师讲的、书本上说的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新知。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努力实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才会更乐于学习。
四、学习需要爱和热情,师爱与鼓励让学生信心倍增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先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开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加强学习,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让学生折服于教师的学识。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走近他们,读懂他们,关爱他们,在与学生相互理解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赏识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大拇指,一句鼓励的言语,都可以营造出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勇气,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强心剂”。有了自信,学生才能更乐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受事物,去分析问题寻求答案。
总之,不管怎样去做,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放低自己的高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題。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的课精彩,有吸引力,就一定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挖掘数学奥秘,训练思维,积累经验,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淑愿.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快乐指数[J].科技致富向导,2009,(02).
[2]吴云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02).
[3]黄文光.数学课堂在“趣”上做文章[J].文理导航(上旬),2011,(02).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