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2021-08-23王春花
王春花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可以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手段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以及设计分层的练习、作业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提问;分层练习及作业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少学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抽象定义就是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效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角色的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师生的负担减下来,这样的课堂方可称为“高效课堂”。通俗地说,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在于它是不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再加上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笔者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从四方面谈谈如何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教师角色从“主演”到“导演”
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一个问题:课堂是谁的?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毋庸置疑,课堂是教师的。这样的课堂往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学生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被教师的声音取代,教师的权威无可撼动。这就出现了台上教师唱“独角戏”,台下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成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学生脸上看不到愉快的笑容,在他们眼里看不到闪烁的智慧之光,更别提擦出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就是传统教学的真面目,它往往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扭转这种落后的教育状况。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教中心”到“学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才能更愉快而高效地获取知识与能力。为什么有的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在台下睡得昏昏沉沉?不正是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吗?“学”是教学的灵魂,是课堂的“七寸”。教师讲得再精彩不代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舞台还给他们。而且,我们“教”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眼前的,只有方法和能力是长远的。因此,我们一旦打破了“教中心”的僵化理念,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并学到能够受益终生的技能。
“我的课堂之所以效果不错,是因为我不重要。在美国,‘明星教师把课堂视为他们(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应该是孩子们的课堂。”这是“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时的原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课堂是学生的,教师不能“鸠占鹊巢”,我们只是一个“导演”而非“主演”。
(二)备课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
传統的备课更多的是单纯地“备教材、备教法”,不少教师以为把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继而在课堂上演示一番,把自己知道的告知学生就是教学。甚至有的老教师几年、十几年如一日就一本教案,并奉为教学宝典,万变不离其宗。殊不知,教材是死的,可是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活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一,每一届、每个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具体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有差异的,都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备课环节,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
只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形成合作、互动、探究的新型课堂模式。李炳亭先生把这样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贾利民先生认为,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明确了教师的角色,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此外,还要有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尽可能采用多手段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沉闷。对于课堂沉闷的原因,很多教育者会固执认为是教师讲得不够生动精彩,事实上这并非本质。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话题再有趣,它对听众的吸引时长也不会超过30分钟。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就维持在20分钟以内。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学的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参与,师生、生生之间没有互动,课堂没有探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在所有的感官中,学生主要调动了视、听,而其它的感官的调动是有限的甚至是没有的,即课堂的形式是单一的。荷兰的史露西伦理论认为,多感官训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调动身体各个器官,全方位地激发兴趣,全身心地为学习服务。为有学习需要的学生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对削弱学生的不适应性行为、提升注意力、加强人际互动等有重要作用。无独有偶,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他在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时发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呈现差异性,并且呈现金字塔的现状。在“金字塔”的顶尖,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听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两周以后,学生仅仅记下约5%的内容;塔尖往下,通过“阅读”的方式,两周后学生只记得10%的内容;再往下,用“声音、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则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的方式,就会达到30%。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学生记住的内容就会达到50%;如果能够在“做中学”或进行实际演练,就可以达到75%;最低层就是采用“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方式,学生就可以记住高达90%的学习内容。(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