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价值及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2021-08-23张玉钧

中国名城 2021年8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老城园林

李 露,张玉钧

(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引言

北京老城中遗存的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多为该时期达官贵戚的私宅庭园,风格独特、造园技艺精湛,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也是老城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对实现老城风貌延续、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老城内有4处私家园林作为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有助于游客了解园林历史、体验园林景观。然而,这种传统旅游模式仅注重园林本体价值的再现,围绕私家园林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开展游览观赏活动,没有将私家园林与其所在区域的城市空间结合起来,也没有在游客和居民之间建立联系。老城私家园林集中分布在传统街区中,街区是老城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私家园林原本也是园主人生活的空间。如果一味坚持用冷冻、复原的手法,将私家园林作为艺术陈列品展示给游客,全然不顾园林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园林与老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共生关系,不仅不利于私家园林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老城整体保护和公共空间营造。在这种旅游模式之下,居民只会置身事外,把旅游看作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更不会形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因此,如何构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使私家园林旅游与居民生活有机融合,让私家园林与其周边的城市街区空间共同成为旅游吸引物,游客与居民都有获得感,从而促进私家园林保护和老城发展,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保护利用及旅游现状

1.1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分布及保护利用现状

北京老城即北京旧城,指的是城墙旧址围合而成的凸字形区域,面积为62.5 km2。私家园林指的是古代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拥有的私人宅园[1],本文特指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由于其作为宅园的特殊性质,建筑和花园一般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图1 北京老城东西城区私家园林分布示意

老城内私家园林的现存情况可以分为4类:保存完好类、格局尚存类、少量遗迹类和无遗存类。保存完好类的园林格局保留完整,传统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或按照传统样式加以修缮,园林内山石水系及景观小品多数保留,古树挂牌加以保护;格局尚存类的园林格局基本保留,传统建筑较多,但部分传统建筑被毁坏或被新建建筑替代,山石水系只有部分保留或已无遗存,古树大多保留并保护,也有部分园林由于现代生活的需求新建了少量建筑但并未破坏原有格局;少量遗迹类的园林大多原始格局已无遗存,仅留少部分传统建筑或山石水系,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已经破坏了原有风貌;无遗存类的园林则由于保护不当,格局、传统建筑、山石水系和原有树木等均无遗存。老城内遗存的私家园林大部分未得到合理利用,使用途径大致包括办公用地、私宅、部队占用、学校、大杂院、旅游景点、餐厅、医院及宾馆等[2]。

1.2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旅游现状及问题

老城私家园林作为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是地域文化和老城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大多都是由建筑围合的宅园,呈对称式布局,其历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游赏价值等本体价值表现为独特的造园风格和建造技艺,对游客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北京老城私家园林旅游在传承优秀园林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园林旅游体验品质、增加老城经济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城遗存的私家园林中,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恭王府园、醇王府园(宋庆龄故居)、乐达仁宅园(郭沫若故居)和阅微草堂(纪晓岚故居)。就旅游模式而言,均为以游客为主要参与者、以游览观光为主要活动的传统私家园林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强调的是园林本体价值的再现,忽视了园林与周边区域的共生关系,将旅游独立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居民生活之外。在这种模式下,游客只关心园林本体所呈现出来的各方面特色,对园墙之外的人、空间和事件毫不关注,私家园林逐渐成为与老城街巷和居民相隔离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旅游甚至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如环境拥挤、卫生状况差等,居民的日常起居也受到一定的打扰,游客和居民之间不交流、不联系,关系不和谐。长此以往,不仅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私家园林保护利用工作也会陷入僵化和困境,不利于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落实。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分析私家园林与老城街区空间的关系入手,重新认知老城私家园林的价值,进而探讨将私家园林旅游与街巷空间营建及居民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

2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空间与价值认知

北京老城历经多朝代变迁,至今仍保持较为完整的格局和风貌,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都城礼制的代表,同时也是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老城私家园林集中分布在传统街区之中,是历史园林空间和游客观赏的景点,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和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私家园林与老城街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生关系,游客与居民应该互相交流。因此,老城私家园林价值除应关注园林本体层面价值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层面和使用者感知层面的价值。

2.1 私家园林与老城街区空间的融合共生关系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了老城整体保护策略,要求在老城再造过程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在该思想指导之下,本文从“点”“线”“面”3个层级来阐述老城私家园林与街区空间的融合共生关系。

“点”指的是以老城私家园林为代表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空间和历史场所;“线”指的是各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交通路线、游览探访路线、水系及线性绿地、视线通廊等,是实现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运行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载体形式,“线”依托“点”而存在,同时又协助“点”与“点”之间完成人员流、物质流、信息流、情感流的运输、串联和融合;“面”指的是包含一个或多个私家园林节点的文化特色片区,是私家园林节点、交通和游览路线、周边街区等存在的承载空间,也随着节点、线路特征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片区风格。

2.3 古树物种的丰富度特征 不同乡镇(街道)古树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见表1,图1为仙居县各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图。从表1、图1可以看出,仙居县南北两侧的安岭乡、溪港乡、淡竹乡、上张乡、朱溪镇和湫山乡、横溪镇、埠头镇、广度乡的古树物种丰富度指数较中间各乡镇(街道)高。仙居境内北有大雷山、南有括苍山,两大山系之间形成永安溪干流河谷平原,可见仙居县的古树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海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传统私家园林旅游模式围绕“点”而构建,强调的是私家园林节点的保护利用和游客体验,忽视了周边区域空间的营造以及居民的活动和感受。随着老城整体保护策略的提出和实施,新的老城私家园林旅游模式应逐步关注“线”和“面”,即在发挥重要节点带动作用的同时,将节点和节点之间通过交通、景观、文化等方式关联起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以历史街巷和文化街区为主体的网络空间结构,满足游客和居民双方的需求,使私家园林旅游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2.2 老城私家园林价值认知

2.2.1 私家园林本体层面价值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的设计者多为南方著名造园家,园林本身也因此受到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和理念的影响,是江南园林特征与北京地域文化特征的有机融合与再造,每个园子突出某一方面特色,基本不重复[3]。私家园林本体层面价值主要包括园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设计艺术价值、观赏游览价值等方面。本研究将上述价值进行细分,为每一种价值设置相应的价值评价要素。

历史价值通过私家园林所反映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表现出来,具体包括园林历史悠久程度、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影响力度、现状保存的原真性等。社会文化价值通过园林体现出的文化多样性、文化氛围、文化传承度、文化认同感、社会影响力等来表达。设计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在园林立意构思、相地选址、空间布局、理法技艺等是否特色鲜明,以及造园家的艺术创作水平、审美趣味等方面。观赏游览价值则通过游客数量、满意度、停留时间、回访次数等方面体现出来[4]。

2.2.2 城市空间层面价值

老城遗存的私家园林分布在老城传统的街区空间中,街区是构成老城格局的基本单元。北京老城虽几经变迁,但绝大部分街区得到保留,街巷宽度和建筑物高度都保持着人性化的尺度,老城的格局和风貌也因此得以维系。私家园林在城市空间层面的价值至少包含4个方面:首先,老城私家园林是北京老城街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城市空间具有符合人性需求的、适宜的尺度时,才能成为适宜人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场所[5]。私家园林与其周边的建筑、道路、绿地的平面构图关系是否和谐、尺度是否合适、位置关系是否合理、空间是否舒适宜人,是考量私家园林在老城街区空间构成方面价值的指标。其次,私家园林是老城中重要的绿地资源。北京老城寸土寸金,在此建造私园的用地极为珍贵,园主人和造园家运用多样的造园手法,在建筑之外有限的庭院空间里将山景、水景、植物景观等尽量充分地展现出来。园林中的绿地面积、植被保存现状、植被可恢复度、古树名木的数量、园林内部的环境协调程度是考量私家园林作为城市绿地资源的指标。第三,私家园林是保持老城街区立面景观连续性的重要因素。老城中的私家园林多属达官贵人的私宅,与皇家园林恢弘气度不同的是,私宅更强调隐秘和幽静。私家园林的外部形式,包括墙体的高度、材质、样式、色彩等与周边建筑、道路、墙体、行道树等在竖向维度上是否协调,园林入口与街道的衔接方式是否合理等是考量私家园林在老城街区立面连续性景观塑造方面价值的指标。

2.2.3 使用者感知层面价值

城市空间是一种社会产物,是人、物和环境相互关联而形成的,是“场所”。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指出,空间不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则为自在之物,一旦人类在空间中获得交流机会、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空间即转化为场所。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具体的空间中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感到舒适且愿意逗留时,人便开始依赖这个空间,即产生归属感。前两种状态是人对空间的方向感和认同感,是产生归属感的前提,这三点共同构成场所精神[6]。场所精神源于空间功能和对应活动的留存,以及设计从实用功能主义到人性化需求的转化[7]。私家园林原本就是园主人生活的场所,可观可游,也可以承载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这种特质在新的旅游模式中应得以延续和体现:园林不再被孤立或冷冻起来当作游客观赏的艺术标本,而是兼具为居民提供生态、文化和休闲活动空间的功能,成为一种“记忆场所”[8]。私家园林的造园技艺和文化氛围带动周围的城市空间,使老城街区的景观品质和文化底蕴得到提升。游客和居民共享私家园林和街区空间,发生一系列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空间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等。

公共感知层面价值要素主要包括使用者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等方面。认同感指的是使用者认可并接纳所处空间,愿意在心理上有所投入并承担相应责任。归属感指的是使用者把所处空间看作属于自己的空间,主观上愿意作为该空间中的一员,情感上有所依靠。自豪感指的是使用者因身处空间之中而产生愉悦的、向上的情绪。

3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发展模式

3.1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3.1.1 概念

与传统私家园林旅游模式不同,本研究提出的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是指以游客和居民为主体,以私家园林本体和老城街区为主要场所,以私家园林资源和街区生活场景为旅游吸引物,以游赏、观光、休闲漫步、日常生活等为主要活动类型的新型旅游模式。街区旅游模式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园林景点的游赏需求,而且能让其沉浸于私家园林周边的城市空间中,感受一种异于惯常的生活氛围和场景,进而产生源于文化差异的主客交流[9]。对于居民而言,私家园林不再是仅供摆设的艺术品,而是可以参与其中,在园林及其所在街区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这种空间使用率的提高对地方依恋和自豪感的产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居民因此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去。由此看来,私家园林街区旅游模式不仅有助于延续并发挥私家园林的本体价值,而且对提升老城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加游客和居民之间的交流等有积极作用(图2)。

图2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概念示意

3.1.2 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发展模式至少具有以下3方面特征:

第一方面特征是空间共享。与传统园林旅游模式中游客作为主体、观光作为主要旅游行为不同的是,街区旅游将居民也纳入其中,让居民在私家园林内部及周边街区中完成各种活动。游客和居民共享空间和景观,游客被园林艺术和街区生活场景同时吸引,居民则因生活在文化内涵丰厚、景观品质良好的场所中而感到幸福和荣耀。在空间共享的前提下,游客和居民的活动空间范畴将达成平衡。

第二方面特征是活动共行。游客和居民在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过程中将分别完成对应的活动。其中,游客的活动包括欣赏私家园林景观、感受园林艺术氛围和街区的生活气息;居民的活动包括在园林空间中享受自然、开展户外活动,以及在街区中进行特色历史文化活动等。

第三方面特征是共同保护。街区旅游模式提高了游客和居民对空间的使用率,这两类使用人群之间是利益共存关系,都将成为私家园林及其周边城市空间资源的受益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外来的游客还是当地的居民,都有可能产生源于受益的保护意愿,提高保护环境和文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巩固私家园林资源保护体系。

3.2 街区旅游视角下私家园林景观的多重含义

3.2.1 文化与日常的私家园林景观

文化是根本,旅游是目的。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的社会文化内涵包括地域文化、京城官僚文化、传统士大夫文化和封建等级制度文化等,在园林景观中通过建筑形制和风格、院落布局、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等体现出来,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园林景观营造离不开它的文化性特征。街区旅游模式中的私家园林景观理应强调私家园林物质空间的保存和修复,保证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延续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园林风貌,把北京私家园林的精神提炼和展示出来,塑造真实的历史文化空间,满足游客边游边学的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私家园林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依托所在街区实现持续性发展。街区中有大量居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对生活环境和品质的要求等对私家园林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激活了空间,人是空间活力的贡献者,街区也因为有居民而成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空间。因此,街区旅游模式不光注重对单个园林的保护利用,还要从私家园林所在街区空间的角度建立文化整体保护的观念,将传统的私家园林文化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由不断重复又不断变化的真实事件组成的,是人们每天例行的生活模式的生动体现[10]。街区旅游模式将结合街区内私家园林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特征,在街巷胡同原有肌理形态和绿化基础上顺势做出文化性设计,不断提升街区文化景观品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能够维系街区空间的社会文化维度和城市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来,延续社会生活的可持续演进,体现场所精神。

3.2.2 智能化的私家园林景观

街区旅游应实现私家园林旅游的智能化。在园子内部以及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处设置智能服务设施,构建智慧接待服务体系。基于行为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信息的大数据分析,为游客和居民量身定制精准化、个性化的私家园林旅游日程安排。充分利用智能手机、5G、WIFI等高科技装置和手段为使用者提供智慧服务,如利用手机预约门票、导游讲解、租赁轮椅、童车和雨具、购买纪念品、查找方位等。利用智能APP记录旅游体验,除包括旅游过程中的休闲娱乐和历史文化体验外,还通过分析旅游前和旅游后的体验,有针对性地为游客和居民服务。运用LED显示屏设计奇特的互动体验景观空间,将声音、影像和园林景观元素如建筑、铺装、地形、水体等融为一体,形成虚拟感官环境,让游客和居民利用VR眼镜重温园林历史场景或感受复原景象,获得全新的体验。另外,采用智能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私家园林的养护工作。基于大数据,利用智能灌溉、培育、管控等技术,为植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实现植物品种的多样化,使游客和居民有更加丰富的绿色景观体验。

3.2.3 多元与交互的私家园林景观

游客和居民作为街区旅游的主体,其活动类型是十分多元的。丹麦城市设计师扬·盖尔将人的户外活动分为3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活动对应相应的空间[11]。在这种情况下,私家园林景观显示出更强的包容性,随着游客与居民到访时间、使用方式、动机等的变化,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交互存在的。例如,一部分私家园林被学校或幼儿园占用,在下午放学后及周末可将其中的绿地分时段对居民和游客开放,满足其游览、休闲等需求;还有一部分私家园林被单位占用,可根据单位具体作息情况,以分时段或分区域开放的形式将绿地部分提供给游客和居民使用。形式追随功能,多样的功能决定了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充分考虑到使用功能的置换与时间的轮转,营造不同尺度、不同范围、不同形制的场所,实现私家园林及其所在街区在不同时段的价值最大化,重塑空间活力和人情味。同时,以营造最具原真意义的空间氛围为出发点,对使用者的需求作出回应。

3.2.4 协调与连续的私家园林景观

老城私家园林是保持街区景观协调性与连续性的重要因素,应从一体化的角度对私家园林和老城街区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园林外墙的颜色需按照老城街道的整治要求进行粉刷处理,可结合园林文化制作宣传栏,烘托历史文化氛围。街道空间可依据宽度条件及居民需求的不同进行分类设计,在保证其交通和市政功能的同时,发挥其提升街区活力和环境品质的积极作用。其中,宽度较窄的部分保留其交通功能,作为通过式空间进行设计,确保人车通行的安全性;局部较为开阔或道路交叉处,可设计成为停留式的公共开放绿地或开放空间,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交流场所,提升街区景观品质。主要措施包括:结合私家园林的文化特征,形成所在街区的文化体验主题,通过增加景观小品和艺术装置、铺装更换与设计等方式强调该主题;将原有的行道树树池更换为树池座椅,方便游客和居民休息,同时引入花草种植箱,对空间和视线进行适当隔离;运用穿孔钢板、锈蚀钢板或玻璃等材料装饰路边的电线箱或其他体量较大的市政设施,使其转化为体现街区文化主题的文化方盒子。

3.3 北京老城私家园林街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3.3.1 节点带动

基于私家园林价值评价结果,依据园林特色,对私家园林节点及相邻街道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形成4种不同的改造意向。通过对园林景观元素的恢复,结合文字、图像、模型、虚拟现实等方式,再现园内的生活场景,增加旅游活动内容,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解园林历史和功能的机会,并使其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衔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需求,充分发挥私家园林的节点带动作用(表1)。

表1 私家园林节点改造策略

3.3.2 流线串联

街区旅游模式不仅关注私家园林的节点效应,而且通过景观序列组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织补等方式,形成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的空间肌理[12],将老城的文脉和记忆串联起来。私家园林是园主人的私宅,大部分园林隐蔽在街巷胡同之中,环境幽静。建造之时,园子外墙紧邻街道,尽可能使园内的用地面积达到最大。园内景观元素在竖向上的高度没有过分突出于外墙之上,基本不外露。如上文所述,街区旅游模式一方面应强调私家园林外部形式与街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园林外墙的颜色、材质等符合老城街道的整治要求,在较为重要的道路节点位置,适度增加景观小品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私家园林之间带状街道空间的人文氛围;另一方面,还应以文化特色为主线,挖掘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主题,将孤立零散的私家园林资源整合为线性的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根据私家园林的区位、周边环境、使用人群等方面的特征,本研究提出了3条以私家园林为主要载体的主题旅游线路。第一条是白塔寺—西四私家园林主题旅游线路。该线路涵盖的私家园林包括藏园、西四北三条11号宅园、礼王园、学院胡同39号宅园、郑王府惠园等,名人故居和历史古迹数量多且风貌保存良好,沿线安排传统民俗展示与体验、名人故事和文学作品的教育等活动。第二条是什刹海私家园林主题旅游线路。该路线涵盖的私家园林包括盛宣怀宅园、醇王府园、棍贝子府园、鉴园、振贝子府园、恭王府园、涛贝勒府园、庆王府园、乐达仁宅园、张之洞宅园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且传统四合院分布集中,沿线安排历史记忆展示与体验、造园艺术展示与体验等活动。第三条是南锣鼓巷—东四私家园林主题旅游线路,该线路涵盖的私家园林包括鼓楼东大街 255 号宅园、载搏宅园、可园、绮园、兰馨书屋、荣源宅园、志和宅园、顾维钧宅园、马家花园、谟贝子府园等,胡同格局保存完整且创意文化特征突出,沿线安排造园艺术展示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等活动。

3.3.3 面域融合

将私家园林旅游的关注点从园林本体的点状空间扩展到线性空间以及面域空间,在北京老城城市设计和老城复兴规划体系层面发挥私家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把私家园林及其所在街区的生活场景作为旅游吸引物,在保护和延续历史园林传统风貌的前提下,以街区作为基本设计单元,充分尊重不同街区现状条件的差异,对老城私家园林集中分布的区域进行分类设计。例如,什刹海地区内集中分布多处王府园林,历史文化价值高且自然风景好,游客量大,旅游氛围浓厚。可以顺势将人文旅游作为该片区的主要功能,将现有的旅游资源,如王府区、德胜桥、银锭桥等重要节点与恭王府园、醇王府园、庆王府园等王府园林整合起来,构建观光+游学的文化景观网络体系;白塔寺地区私家园林数量较多,与什刹海地区不同的是,该地区自然景观资源条件相对较弱,学校居多,可以面向师生群体和游客群体开展私家园林造园文化体验和造园历史科普教育等活动,让居民成为讲解人;张自忠路片区内的私家园林被占用的数量较多,作为办公用地的园林使用人员单一且采用封闭管理方式,作为居住用地的园林成为了大杂院,存在功能用房私搭乱建和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可以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私家园林进行腾退及统一修缮,以商业服务作为该片区的主要功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特色民宿、茶艺馆、创意书店等文旅空间。

4 结语

北京老城遗存的私家园林不仅是明清时期北京历史园林的典型代表,而且是北京老城街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者包括游客和居民两部分。私家园林原本就是园主人日常生活的承载空间,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状态。因此,北京老城私家园林旅游绝不应将园林与街区、游客与居民相隔离,而应在重新审视私家园林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节点带动、流线串联和面域融合等策略,构建一种将私家园林旅游与街巷空间营建及居民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街区旅游模式,从而为北京老城私家园林和老城街区空间融合共生发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老城园林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