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1-08-22王润清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教育

王润清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资源进行思政教学,能够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利用协同机制进行思政教育,提升中小学思政课堂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教育;构建体系

一、“协同育人”机制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价值蕴含

(一)协同育人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价值诉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只有思政课具有此功能。社会、家庭和其他课程及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教育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新时代的价值引领。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的思政教育,都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和育人功能,负担起中学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协同育人的资源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其理想信念导向、教育与激励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与中学思政课程目标追求一致

构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目标上与学校思政教育保持一致。首先,从中学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说,要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即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次,在社会目标上,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促进中小学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目标,增强文化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等。最后,从实际教学效果来说,了解如何开发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可为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对中学思政课程的补充与完善

“育人”是学校思政课堂和协同机制的共同目标,不仅要培养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更要强调学生在学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价值的整体性吸收。建设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思政学科协同育人体系,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二、中学思政教育协同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边界模糊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学校的思政教育责任被无限放大,导致社会和家庭思政教育的责任感弱化。但家庭和社会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道德素质的熏陶、优良品格的塑造等,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分数高于一切,学校应参与学生所有教育活动,这样的观念导致家长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中参与度较低。因此,家庭与学校思政教育陷入矛盾,责任边界模糊。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出力不齐

首先,在中高考的总指挥棒下,各教育主体及家庭、社会、学校各行其是,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轻视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思政教育的边缘化。

其次,社会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其对于整合资源进行教育的意识不够、缺乏对社会资源的管理,因此与其他各方教育资源不协调,不能实现整体性的教育资源交流,无法实现学校思政课程利用社会、家庭资源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最后,各教育主体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导致中学思政教育有各主体各说各话的现象,严重削弱了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兴趣。

(三)目前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协作联系松散

首先,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固化, 一般都是运用课本内容和有限的校内资源进行教学,而与社会实践、家庭生活生活脱离,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无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导致学生也无法体会到知识的现实价值,学生也缺少社会主体参与感。

其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模式单一,教与学处于分裂状态,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此外,教师对书本内容缺少创新,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所以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率的教学协同共同体。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路径

(一)家庭、社会与学校责任协同

首先,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还需依靠整个社会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资源,这为转变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其次,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承担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长呵社会力量的支持,学校、教师不能强行逼迫家长、社会教育机构接受指导,而应该深入社区和机构,指导家长展开家庭教育,协同社会机构教育,促进家长、社会教育机构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

(二)各教育主體实践协同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中学的开放性建设。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家庭和社会参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有据可循,提高家庭、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效率。

其次,将协同育人纳入中学思政教育考核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社会与家庭协同效率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意味着中学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成绩所占分量,同时会积极引导家长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造条件。

(三)思政教育资源与要素过程协同

首先,要协同学校育人系统,促进学校在组织、教学、制度上的和谐统一,推进学校领导机构、各学科、各年级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协同发展。解决思政课教师教与学分离的问题,需要学校制定相关措施,促使学校各方面都以育人为总目标,协同教学与实践,促进全局性、全校性为主的制度的建立。

其次,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挖掘各学科中可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可接受程度,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探究欲望和责任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强调网络平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创新政治书本上的内容,增加课程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杨帆,耿瑞.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46-49.

[2]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教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