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成因

2021-08-22赵小燕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3期
关键词:成因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赵小燕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信息内容更碎片化、流通更多元化,小学生在心理建设时期接受着来自自身、网络、家庭、校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外界影响。同时,独生子女家庭愈来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基数依然庞大,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匮乏。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其安全、认知、情感、行为、性格等有千絲万缕的关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语文对于小学生合理的价值观引导和正常的心智培育有举重若轻的作用。因此,老师应该与家庭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尽量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语文

一、引言

教育部提出“着力构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这一举措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全国各界的重视。但因年龄过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生理状态处于快要发育或正在发育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很容易因自身身体结构的变化产生不好的情绪和不恰当的想法。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恰当与否,对其以后的生活、为人、学习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然而,来自社会、自身、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庞大数量信息摄入对他们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他们很难全面地判断一件事物、一种行为、一个人的表象与本质。自卑、狭隘、猜疑、怯懦、冷漠、残暴、忧郁等不健康的心理容易滋生,小学生不乏逃学、打架斗殴、偷窃、孤僻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因此,社会、家庭、学校三方主体,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结合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孩子的心灵,走进他们的内心,在使他们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获取正确的认知、拥有恰当的情感和行为,为他们以后健康幸福的夯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 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好的环境可能会成为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刺激因素;网络广泛地普及且高速地更新换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必定会对小学生不成熟的心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社会上任何人、事都可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台风、雾霾、沙尘暴等,拥堵的交通,密集的人口,紧张的住房,混乱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冲突,贫富差距大,就业率降低等问题,多多少少会使小学生在认识这个世界时有一些困惑和不满。大多数小学生能意识到这些浮于表面的社会问题,但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智力、知识面与思维能力难以支持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他们只能看到表面,所以也只能用对待表象的思维去对待这些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但小学生很难发现一个问题背后牵扯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和问题的根源。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时间跨度、精力投入、技术创新、思想改革等都不是小事,而小学生比较难以想到这一连串的问题,以致于他们可能受到这些社会问题的刺激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可能会产生一些偏见,可能甚至会把偏见强加于是某个人、某个组织或者国家的不作为。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信息层出不穷,各类新闻铺天盖地、转瞬即逝,游戏、小说、借贷、不良网站、暴力视频、网络喷子……小学生在面对这些种种时,很容易迷失自我,有的会沉溺于游戏、小说,有的会借高利贷而欠下高额,有的浏览不良网站深陷其中,有的会因此变得暴力、冷漠、金钱至上。少有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合理运用网络,更何况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本身就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危害,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等各项媒介中不正面的行为会是他们模仿的对象,甚至成为以后犯罪的诱因。在现实生活中,有小学生沉迷网络,难以区分现实与虚拟的区别,而跳楼自尽的案例;有玩游戏上瘾,偷钱、变卖家中物品、沦为三陪女的案例;有受黄色网站影响对他人性骚扰的案例;更有许许多多小学生为了网络而逃课、离家、偷盗、诈骗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因小学生心理建设未成熟而起,心理健康建设也因此变得艰难。

2.2自身因素

首先,遗传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国内外用双生子研究法研究该症状,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双生子模型拟合,发现对于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遗传因素占65%,环境因素占35%。

第二,身体疾病会使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来自别人和自我的冲击。存在一些直接影响情绪的疾病,例如甲亢,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病人情绪易激动、甚至焦虑。还存在一些因患病、心理变得不健康的例子,在现实教学中,我曾遇到有六指的学生,患有智力缺陷的学生,他们普遍都有自卑的心理,不爱与人交谈、不与他人玩耍,部分同学会嘲笑他们,但他们不敢反抗,只能木然地接受,害怕外界的嘲讽。在此时,老师不仅得更多地从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恰当进行心理疏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老师也要对嘲笑他们的学生批评教育,让这些学生改掉恃强凌弱的缺点,并尽力让学生们明白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道理。

第三,如今小学生身体第二性征的发育时间较以往提前,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入发育阶段。在此阶段,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相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生殖系统发育增快,第二性征发育迅速,同时小学生的心理也随生理的改变发生了一些变化。若出现生理的迅速向前发育但心理发育的相对滞后时,小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这需要老师和家人及时疏导和干预。然而,在中国许多的家庭里,尤其是大多数农村的家庭或者留守儿童的家庭,父母、家人、长辈都很少给予发育期的孩子关于性发育的知识和正确的性教育,很多家庭羞于谈到“性”,甚至有恶心和歧视的态度。但只有当孩子有了正确的性教育,才能有健康快乐的成长历程,才会避免自卑、羞耻等不健康的心理,才能在以后面对他人和社会时有更多的正直、自信和勇气,才能有机会保护孩子逃离坏人的魔爪。因此,学校和老师对于学生的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对于无知的家长,学校依然可以教他们在孩子发育时期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不过,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超前发展,我们的教育滞后,这是整个国家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是孩子被影响得最深、时间最长的地方。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获得的来自同龄人的陪伴和交往比较少,因此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家长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性格、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会深深浅浅改变着孩子。若一个家庭只在意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不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孩子对于家长的亲密程度不会有那么深,如果孩子自我心理调节不到位,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容易伴随孩子很长时间。因此,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家庭出现矛盾、争吵、离婚等状况时,孩子会敏感地体会到家长的情感与态度,处理不恰当也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如果一个家庭的氛围总是不和谐、紧张、高压,家长对孩子总是只关心学习问题而忽视心理问题,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会抑郁。留守儿童家庭往往在农村较多,隔代教育更无法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这儿想讨论一个因家庭教育不恰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引发悲惨结果的案例。

2010年药家鑫案轰动全国,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至死,引发公愤,人们都对药家鑫被处死拍手叫好。仔细想想药家鑫在庭审时说的话,“怕撞上农村人,很麻烦”,以及他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一向严格的父亲使得药家鑫从小只敢服从、不敢反抗,怯懦、不敢为错误承担责任、冷漠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于他的潜意识里,但他平时表现出来的自己却是乖孩子。撞到人后,他以为张妙在记下自己的车牌想找自己的麻烦,怕农村人找麻烦,更怕这个麻烦找到自己父母的头上,他害怕父母的训导,害怕担责任,害怕犯错,内心深处恐惧父亲,他的内心深处是父亲在童年时的粗暴,是以为可以逃避责任的侥幸,是对他人的成见,是对生命的漠视,他是一个残忍的、不可饶恕的罪犯,但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如果童年家庭是幸福的而不是严肃的,如果父亲多一些善解人意,如果家庭教育让他学会勇敢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的生命,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学会如何“全面”地教育,自省永远不只是孩子需要做的事。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是个例,2019年大连13岁男孩杀人案,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各个案例中的罪犯的家庭都有一个特点:父母对于孩子在小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失败,造成孩子将阴暗的、不健康的心理以伤害、杀害他人的方式显露出来。这个世界很难避免故意伤害他人的事件,但令人惊悚的是,罪犯是孩子。有研究机构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纪录片《镜子》里有一番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不过,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举止也不是个例,这是现在社会的通病,冷漠、自私、残酷、缺乏共情能力。社会存在善意,但善良的背面总是黑暗的,人们善于发现黑暗的一面牢记于心并提防他人的敌意,却总是忘了用善意去热爱世界。

我们都该思考这个问题,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强制性的法律是维护安全的必需手段,人类崇高的品质与健康的心理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关键。

2.4学校因素

教育部近日发文,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教育部这一规定提高了对学生探索性、求知欲、创新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但从以往到如今,老师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学校,学生的唯一目标是学习知识、考取高分,在作业、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下,他们很难得到心理上的辅导与安慰,长久的压力下,学生容易焦虑、紧张、压抑,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因此患上疾病。

本人教学的学校位于乡镇,班级留守儿童比例占总人数的一半,在农村,校园教育的滞后性是个亟待解決但也很难快速解决的问题,以及老师对学生心理、情绪的关注和疏导很难到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本人居住的县城,无线投屏在2013年甚至更早时间就已在县城里的学校投入使用,而直到今年2019年,本人所在的学校才安装这个软件。教学硬件的配备尚且如此,农村的学校更难聘请到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柴静作为记者所报道的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在双城镇一周之内发生六名学生连续服毒自杀事件,其中,五名为双城小学同一班级的六年级学生。在农村,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关注,原因在于他们自身并不懂得如何去和孩子有效沟通,甚至他们并不认为孩子的情绪是值得被关注的。同时,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很少有大人愿意去倾听孩子的话语、理解、并提出有效的帮助措施。农村地区教育的滞后、社会发展中对农村地区的忽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问题的原因所在。

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应该的,学校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并让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共同帮助学生建设健康正常的心理。

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正在建设的时期,外界的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基于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成因,老师们要和家长默契地配合,帮助学生们心理健康地成长,充分运用学科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让学生拥有正常的心理状态以及面对生活、学习的健康态度。

参考文献:

[1]丁慧芸.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31):166.

[2]孙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J].学周刊,2018,(28):91-92.

猜你喜欢

成因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