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2021-08-22张胡
张胡
摘要: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著作《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反映。孔子的思想是两千多年来智慧的沉淀,历久而弥新。文章基于《论语》这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对其中蕴含的孔子教育原则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并从教育者角度提出了思考,以期为当代历史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原则;教育哲学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著作《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反映。关于孔子和《论语》相关的研究成果,学界汗牛充栋,主要涉及对《论语》学的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天命思想、教师形象的研究和基于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著作《论语》这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从哲学的角度对孔子教育原则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当代历史教育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的教育原则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教育原则上,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原则: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原文意思是:孔子说:“不分哪一类人,我都可以教育他。”“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个原则,即认为教育没有高低贵贱尊卑之分,全民都应该接受教育。
《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说:“自己愿意送薄礼来求学的,我没有不教导他的。”这主要讲述了求学时应该为老师送上微薄的见面礼,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这里强调的是教育的第二个原则,即尊师重教的原则。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说:“爱护弟子,能让他们不辛勤劳动吗?尽心竭力地对待弟子,能够不教诲他们吗?”孔子从爱护弟子这个立足点出发,尽心竭力地对待弟子,教诲他们德才兼备。这里强调的是教育中的教导原则。
《论语·述而第七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弟子)没有到他想把问题弄懂,尚未懂得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诱导他。列举一个角落,他不想联想到其他三个角落,就不重复了。”这里孔子强调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培养出许多德才兼备和多才多艺的弟子。
《论语·述而第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原文的意思是:孔子以文化典籍、身体力行、尽心竭力、诚实守信这四项内容,教育弟子。这一章,是弟子们概括总结老师所进行的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即强调德、识、才、器的全才教育,这成为孔子的又一重要教育原则。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原文的意思是:子路听到一件事,还没有去做,唯恐再听到另一件事。本章生动刻画了孔子的弟子子路言与行一致的心理状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要求弟子们要坚持言行一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原文的意思是:颜渊叹息地说:“(老师的学说)越是仰望就越觉得高大,越是钻研就越觉得坚实。眼看着它在前面,忽而又在后面。老师循序渐进地诱导我前进,用广博的文化知识来充实我,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想要停下来也不可能。想要用尽我的才能,好像立在我面前的东西十分崇高,虽然想要跟在后面,又没有途径可以做到。”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颜渊艰苦奋进的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切身感受的叙述,来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原文的意思是: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干粗活的人啊!居上位的人讲究礼节,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居上位的人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实在。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着襁褓中的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孔子的一生中,从未进行过农业生产,也未种过蔬菜,所以他如实地对樊迟讲了。可见他主张教育中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章孔子说樊迟知识面狭窄,思想狭隘,但并没有轻视农业生产,而是从职业角度批评樊迟。从《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南宫章孔子称赞南宫适谈及的“夏禹、后稷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的内容可以证明。
《论语·宪问第十四》——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四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原文的意思是: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擅长射箭,奡力大能翻舟,结果都不得好死。大禹和后稷亲自参加农事,却都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从南宫适提问,到孔子的表扬,可以明确理解孔子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对讲武力的人是否定的。
《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文的意思是:子路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够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老师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吗?老师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不能实践它。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老师说:听到了就去实行我感到疑惑不解,大胆请问。”老师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仲由一人能抵几人,所以我约束他。”孔子弟子众多,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孔子根据各个弟子的性格特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去教导他们,这里体现了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以上的篇章中,主要讲了教育方面的八个原则:“有教无类”是招收弟子的原则。“自行束脩以上”强调尊师重教的原则。“爱之劳之,忠焉诲焉”强调的是教导原则。举一反三则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原则。“子以四教”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的全才教育原则。“子路有闻”章通过子路的言行一致的心理状态反映孔子强调学行并重的原则。南宫章是重农、尚德原则。颜渊章、樊迟章和闻斯章,则主要强调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对中学教育的启示
(一)坚持用哲学的方法论指导教学
孔子的学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沉淀了两千多年的智慧,接受了一代又一代儒学大师的改造。孔子教育原则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反过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坚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坚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哲学方法论去指导历史教育与研究。
(二)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个别教学和全面教育相结合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强调了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施适合每个学生的有差别的教学,这一原则对于当代历史教育依然适用,教师应该予以重视。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遵循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方向的方向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性,注意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其实施有效的个别教学。
(三)立足时代,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在春秋时期,基于春秋时期特定的时代特征,孔子提出了重农、尚德的教育内容。由此及彼思考当今时代,当下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基于新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教育内容虽有变化,但教育的落脚点始终是育人,即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因此,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应该认清这一实质,注重为学生长久的发展打基础,而不仅局限于知识传授。
(四)与时俱进,注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韩愈《师说》中提出 “教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师使命提出了三个方向。时至今日,教师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界定。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集中反映,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经时间的检验而不衰。作为教育者,应该立足时代,与时俱进,感受《论语》这部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的思想精华的同时,躬行实践,努力为当代历史教育带去孔学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曲玉波;朱成全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8):25-29;189.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標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3]唐卫汉;魏薇编.教育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08):24.
[4]杨志刚.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