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合作应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8-21杜文睿
杜文睿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网络的推动下知识信息量逐步增加,社会分工更加趋于细化,当代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团队合作精神逐渐被社会重视,我国关于团队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贯彻实施力度不够,适应我国国情的文献较少,高校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虽然当下对团队合作有迫切需求,但是缺乏完善而明确的目标,对进行团队合作存在差异性理解,缺乏团队合作教学设计能力和技巧。在组织合作过程中方式选择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过于追求课堂气氛,但实际效果不佳。高校面对的学生基数大、数量多,学生个体存在个性及文化差异,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烈,缺乏组织者的正确引导和有效干预。合作小组组建方式不科学、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也导致最终实施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此外,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社交能力不足、容易忽视他人的问题。基于此,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容乐观,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2 大学生团队合作课堂教学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投入任何事业、从事任何工作,团队合作精神都是其需要掌握的必备能力,对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在进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在实践结合教学改革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问题:其一,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集体意识淡薄。其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化。其三,当代大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意识。其四,当前的教育机制和模式不够完善。
3 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策略
3.1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分享生活及工作的态度,还要发挥隐形课堂带来的重要意义,把握调控课堂各个环节,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融入集体的意识,并强化合作内涵,继而从课堂环节中逐步提升团队合作能力[2]。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操作并引导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团队合作中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团队内在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团队合作理念,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稳步提升。
3.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满足新时代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以学生为基础,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坚持多种教育主体相结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规律,建立符合当下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新格局,进行人才的全面培养[3]。
3.3 加强师生间良好沟通交流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紧密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沟通技巧,学会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提升团队和谐氛围和合作效率,保证团队任务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3.4 建立并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对课堂本身、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跟踪机制,建立多元化、系统化、单元化的评价制度,建立对全体成员、各个方面、贯穿全过程的考核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以过程性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形成必选方案、备用方案以及个性化方案。个人考察与小组考察各占50%比重,其中,个人考察包括个人项目30%和个人表现20%,小组考察包括小组项目30%和成果展示20%。
3.4.1 目标任务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学习结果和合作过程两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辅以团队成员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提出努力和改进方向。团队合作过程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团队合作过程素质能力培养目标Tab.1 Objectives of quality ability training of teamwork cooperation process
3.4.2 实施要求
通过评价结果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合作伙伴、认识竞争伙伴,逐步养成良好品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明确评价的最终目的并非评出优劣,而是要做到通过评价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其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评价结果要以激励进步、正确导向为重点,建立并完善团队合作评估机制。拟定团队协作评价表,将团队协作能力纳入期末评价考核内容。
4 结语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团队合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探讨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兴趣,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改善教育模式,营造团队合作文化氛围。完善教育机制,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合力。以实践辅助课堂,开展实践学习,结合理论知识创造现实价值,切实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实效,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沟通交流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