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山区肉牛适度规模养殖设施设备配置情况调研
2021-08-21王义鹏叶江红赵帮泰易军左之才郭曦
王义鹏,叶江红,赵帮泰,易军,左之才,郭曦
(1.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 温江 611130)
为了解当前适度规模经营养殖户设施设备配置情况及肉牛养殖模式,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草食家畜生产设施设备研究与应用岗位对位于丘陵山区宣汉、筠连、阆中等肉牛养殖大县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 各县市肉牛发展情况
1.1 宣汉县
1.1.1 肉牛产业概况 宣汉县牛生产总量位居全省农区第一,现有肉牛规模场800 多家,2020年牛存栏16.5 万头,出栏肉牛9.45 万头,实现牛业综合产值达32.5亿元,蜀宣花牛及其延伸产品已成为“川字号”特色金字招牌。宣汉县是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依托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共同培育的蜀宣花牛特色品种,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模式,打造了“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园区,推广种养循环利用模式,肉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1.1.2 设施设备配套情况 到2020年,宣汉已建成规模养牛场15家,标准化养牛圈舍28 400平方米,配套建设青贮池及粪污处理设施21 000立方米,配置降温风机、TMR饲料混合机、积杆揉丝打捆一体机、固液分离机等设施设备。大型肉牛养殖场均已采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牛场建设符合现代化标准,现有机械设施设备均能投入使用,肉牛饲养各环节已实现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1.1.3 存在的问题 以50~200头牛为代表的丘陵山区适度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水平低,牛舍建筑陈旧,饲喂通道狭窄,饲水同槽洁净度差,主要依赖人工喂养。青贮玉米种植区域分散,依赖人工收获,采用传统揉丝机进行粗饲料加工。精饲料采用垂直式饲料混合机进行处理,人工使用旋耕式搅拌设备将粗饲料、精饲料进行混合,但不能控制均匀度。牛舍环境恶劣,圈舍牛群分布不合理,导致清粪困难,牛获得的动物福利差。建筑结构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受资金限制,养殖规模不能扩大,设施设备无法更新换代,人工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肉牛产业朝标准化方向发展。
1.2 筠连县
1.2.1 肉牛产业概况 2020年,筠连县肉牛存出栏29万头,其中出栏肉牛12万头,筠连县肉牛产业综合产值达80亿元。“十四五”期末全县肉牛存出栏量达到40万头,其中出栏优质肉牛20万头,优质能繁母牛存栏10万头,预计筠连县肉牛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筠连县是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中国黄牛之乡”,“筠连黄牛”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筠连黄牛肉风味独特、绿色健康,开发了60余种牛肉休闲食品,发展了牛主题特色餐饮。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域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基本形成种草养殖、育肥、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1.2.2 设施设备配套情况 2021 年筠连县牛出栏量将达到34万头,以筠牛集团为代表的筠连县肉牛领头企业,预计到2022 年,筠牛集团养牛规模将扩充到2~3 万头。以50~200 头养殖规模为主的肉牛养殖合作社机械化生产经营理念落后,设备陈旧,圈舍环境差,饲喂、粪污处理主要依靠人工配合小型机械作业,市场上缺乏适用、简约的机械化设施设备,以替代繁重的人工劳动。
1.2.3 生产模式 筠连县创新提出了“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依靠肉牛产业实现了脱贫,带动了经济发展。
1.3 阆中市
1.3.1 肉牛产业概况 阆中市2020年牛存栏5.4万头,增长42.1%;牛出栏2.2 万头,增长8.3%;牛肉产量0.24万吨,增长6.6%,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实现了增收。阆中市依托张飞牛肉品牌,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建成了集肉牛养殖、精深加工、商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在3 个乡镇、26 个行政村,年存栏肉牛3.6 万头,年出栏1.5 万头,加工基地年加工0.6 万吨,园区年综合产值13 亿元。稳定“一家一户小规模,千家万户大群体”的生产模式,“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三定向方式,带动了肉牛养殖户的热情,优质肉牛产业逐步发展。
1.3.2 设施设备配套情况 以张飞牛肉为代表的肉牛品牌建立了科技含量高、养殖规模大、饲养环境优的生态化肉牛养殖示范场(活牛贮备库),可存栏优质肉牛500 头以上,其肉牛养殖场采用先进的标准化圈舍,在饲养环节以机器代替人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1.3.3 生产模式 阆中思依片区家庭农场养殖协会,以50~200头规模为主的家庭农场居多,肉牛存栏量3 500 多头,年出栏1 800 头。形成了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统一采购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当地养殖户采用精细化喂养,看重肉牛的动物福利,推崇机械化、标准化的作业模式。
2 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2.1 牛舍粪污清理、收集、加工
2.1.1 问题 每头肉牛一天可产生约30 千克粪尿,若不及时清理,则会产生有害气体,影响肉牛的健康及生产性能,为保证肉牛拥有最佳生长环境,应保持圈舍干净整洁。丘陵山区适度规模肉牛养殖场采用铁锹、斗车清粪,耗时长,且劳动强度高,虽购买电动斗车,但工人不会使用。养殖场虽购买牛粪干湿分离机,但使用时机器频发故障,维修费用高,湿粪从牛舍中清理出来后仅在场区内堆积,不利于牛粪的循环利用。
2.1.2 对策 组织科技人员对场区内工人进行线上或线下培训,引进先进适用的设施设备。场内集中收集的湿粪含水率在75%~80%左右,转运至堆粪棚经翻抛机翻抛,进行30 天堆肥发酵,含水率降为65%~70%,制成有机肥出售。粪污由水直接冲入沼气发酵池,用于生活用气。在肉牛养殖区建设肥料加工厂,对养殖户的养殖粪污进行集中处理,用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
2.2 种养循环
2.2.1 问题 肉牛每天需采食自身体重2%的粗饲料、1%的精饲料,多数养殖户选择种植适口性好的青绿饲料。一般情况下在春季播种前,牛场内产生的粪污会集中堆放在种植青饲料的田间,若是青贮玉米播种后,养殖场内的粪污只能堆积在场区内,粪污的消纳能力下降,小型养殖户粪污处理设备短缺,粪污成了无处放置的资源。
2.2.2 对策 鼓励肉牛养殖户流转土地,种植饲草,形成稳定的粗饲料来源和粪污消纳场地,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形成“牧草种植面积+肉牛养殖规模”的配套标准,指引养殖户在适度规模下发展绿色循环的种养循环农业。
2.3 圈舍
2.3.1 问题 现有圈舍通道狭窄,圈舍改造成本高,多数养殖户选择人工作业;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建造形式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自由建造,没有相关技术人员指导,难以保证最佳效果。
2.3.2 对策 根据区域经济情况,推动丘陵山区适度规模养牛场圈舍标准化建设或改造,统一标准。圈舍的改造扩建须经相关部门批准,选派专业人员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指导监督。研究适用于适度规模肉牛圈舍的设施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养殖户经济效益,提升肉牛规模化养殖机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