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笺谱》版本源流考*
2021-08-21李明杰
方 正 李明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产生,后经东汉蔡伦的重大改进,逐渐普及为常用的书写材料,造纸业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手工业。《蜀笺谱》原名《笺纸谱》,后人为了区别于鲜于枢撰写的《纸笺谱》,遂改此名。它是记载唐宋时期四川地区造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文献,对久负盛名的蜀纸的生产、加工、源流变迁以及种类名目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记述,其中既有对谢师厚十色笺、薛涛小红笺等名纸之详论,亦旁及苏州笺、广州笺等。七八百年以来,该书长期为研究成都史的专家学者所征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价道:“《笺纸》、《蜀锦》二谱,盖汉唐以来,二物为蜀中所擅而未有专属其源委者。著因风俗而及产物,稽求名品,胪列颇详,是亦足资考证者矣”[1]626。自《蜀笺谱》问世以来,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版本,本文旨在对《蜀笺谱》的版本源流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古代造纸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蜀笺谱》的作者及成书经过
《蜀笺谱》的作者,历代以来普遍认为是元代的费著。如《四库全书总目》载:“岁华纪丽谱一卷,附笺纸谱一卷,蜀锦谱一卷,元费著撰。著,华阳人,尝举进士,授国子监助教,官至重庆府总管”[1]626。费著,生卒年不详,元代成都人。关于费著本人的生平,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现发现最早的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见于现存最早的一部四川总志——明正德十三年(1518)刊行的《四川总志》卷九《成都府·人物志》:“费著,进士,授国子助教,有时名。居母丧尽礼,哀毁骨立。历汉中廉访使,调重庆府总管。明玉珍攻城,著遁居犍为而卒。兄克诚,擢第,时人谓成都二费”[2]。此后,明嘉靖《四川总志》、万历《四川总志》、天启《成都府志》以及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民国《华阳县志·人物志》中,都有关于费著的记载,但其内容文字与明正德《四川总志》基本相同。费著主要活动的年代,大约是在元顺帝时期。至正三年(1343)二月,费著为四川官修的《成都志》作过序;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重庆时,费著隐居犍为,最后卒于此地。
费著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仅有七谱、一记、一考、一序共十篇文字,即《岁华纪丽谱》、《蜀笺谱》、《蜀锦谱》、《楮币谱》、《氏族谱》、《钱币谱》、《器物谱》、《蜀名画记》、《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以及《成都志序》。元顺帝时期,费著主持修纂《至正成都志》,据其所撰《成都志序》称,当时“全蜀郡志无虑数十,惟成都有《志》有《文类》,兵余版毁莫存。蜀宪官佐搜访百至,得一二写本,乃参稽订正,仅就编帙。凡郡邑沿革与夫人物风俗,亦概可考焉。遂鸠工锓梓,以广其传”[3]。《蜀笺谱》等作品,可能就是费著修纂《至正成都志》时的产物,但由于《至正成都志》已经亡佚,因此已不可考。《四库全书总目》亦载:“南宋季年,蜀中兵燹,井闾凋敝,乃无复旧观。著因追述旧事,集为此书”[1]626。南宋末年,四川因为战火而凋敝,到了元末仍未恢复往日的光景。费著追忆起四川往日的繁华,于是著成了《岁华纪丽谱》、《蜀笺谱》等书。
历代学者在对《蜀笺谱》进行著录或引用时,均将其归于费著的名下,费著作为此书的作者,似乎并没有异议。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师范大学的谢元鲁教授,最先对署名元代费著所作的《蜀笺谱》、《楮币谱》等书的作者与写作年代提出质疑[4]。他从书中人物、地名、官制、货币、遣词用字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判断这些书的成书年代应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明显与费著所处的时代不符。他又据对史籍的考证,指出《蜀笺谱》、《楮币谱》等署名为费著所作之书,作者应该是南宋袁说友[5]。
袁说友(1139-1204),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福建建安人。他于庆元四年(1198)至庆元五年(1199)期间,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府官职,期间因成都无志,于是命幕僚收集资料,主持编纂了《庆元成都志》。该志也已经亡佚,但序文得以保留:“某来受成都逾年,暇日宾客有曰:今天下郡国悉有志,顾以蜀大都会而独弗备,诚缺文哉。乃命幕僚,摭拾编次,胚胎于白(敏中)、赵(抃)之记,而枝叶于《续记》之书,剔繁考实,订其不合,而附益其所未备。胪分汇辑,稽仿古志。凡山川、地域、生齿、贡赋、古今人物,上下千百载间,其因革废兴,皆聚此书矣”[6]。据考,《庆元成都志》的成书年代、所记内容、资料来源及编纂过程,均与与谢元鲁所判断的《蜀笺谱》、《楮币谱》等书相符,因此谢元鲁判断,《蜀笺谱》、《楮币谱》等书实际上是《庆元成都志》的一部分,而其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时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府官职的袁说友。南宋末年,《庆元成都志》等文献毁于战火,仅有少数写本流传。到了元顺帝时期,费著主持编纂《至正成都志》时,收集到了一两个《庆元成都志》的写本,以此为蓝本,加以订正,编纂成《至正成都志》一书。该书除局部改动外,可能只是《庆元成都志》的翻版。元末四川再次经历战火,不仅《庆元成都志》失传,《至正成都志》也逐渐散佚,仅存序文和部分篇章。到了明嘉靖二十年(1541)杨慎主编《全蜀艺文志》时,疏于考订,遂把《蜀笺谱》、《楮币谱》等篇章误当作费著之作予以收录。之后的文人学者亦以讹传讹,致使《蜀笺谱》的真正作者被淹没。
续谢元鲁之后,陈启新[7]、刘仁庆[8-9]等学者亦对《蜀笺谱》的作者提出了质疑,并提出论据支持《蜀笺谱》的作者应为南宋袁说友这一观点。
2 《蜀笺谱》传世之版本
《蜀笺谱》篇幅短小,没有单行本,均附于丛书以行世,其传世的版本有:
(1)明嘉靖间杨慎《全蜀艺文志》刻本
《蜀笺谱》最初的版本已经亡佚,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杨慎《全蜀艺文志》刻本。杨慎(1488-1559),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四川新都人(今成都人),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全蜀艺文志》一书,是杨慎于流放途中返蜀时,受时任四川巡抚刘大谟所邀编纂《四川总志》的一部分。杨慎“检故簏、探行箧,参之近志,复采诸家,择其菁华,榹其烦重,拾其遗逸,剪彼稂稗”[10],最终编成此书。《全蜀艺文志》原是作为《四川总志》艺文部刊行的,因杨慎为待罪之身,不便署名,题为周复浚编纂,万历以后,才恢复杨慎署名。后《四川总志》散佚不传,而《全蜀艺文志》则单独刊行。
《笺纸谱》收录在《全蜀艺文志》卷五十六“谱”中,一卷,作者题为元代费著。《全蜀艺文志》在嘉靖间有两个版本:一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此本为大字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其中杨慎《全蜀艺文志序》记“始事以八月卯日,竣事九月甲申,自角匝轸,廿八日以毕……嘉靖辛丑(1541)九月十五日,博南山戍杨慎序”[10]。可知此书编纂仅用28 天,于编成后次年刻版。二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此本为谭言蔼所刻小字本,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题《全蜀艺文志》。此后,《全蜀艺文志》还有明万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以及清振绮堂刊本、嘉庆犍为张氏刻本、光绪三十一年安岳邹氏刻本、民国成都昌福公司钤印本,均题杨慎编,并附有杨慎的《全蜀艺文志序》。
《全蜀艺文志》收入《四库全书》的是两淮马裕家进呈本,该本是嘉靖刻本的抄本,故编者仍题为明代的周复浚。该本脱字漏字,谬误颇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蜀艺文志》称:“博采汉魏以降诗文之有关于蜀者,汇为此书,包括网罗,极为赅洽。所采如宋罗怭《姓氏谱》、元费著《古器谱》诸书,多不传于今”[1]1717。足见《全蜀艺文志》对保存和传播《蜀笺谱》的重要意义。
(2)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宝颜堂秘笈》本
《宝颜堂秘笈》是明代学者陈继儒所辑的一部丛书,收唐、宋、元、明书籍229 种,分为正、续、广、普、汇、秘六集。陈继儒(1558-1649),字仲醇,号眉公,也作麋公,松江府华亭县人。《宝颜堂秘笈》广集收录有《岁华纪丽谱》一卷,附《笺纸谱》一卷,《蜀锦谱》一卷,作者署为元代费著。据《中国丛书综录》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著录,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氏尚白斋刻本,该本“广集”题名《亦政堂镌陈眉公家藏广秘笈》,半叶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题有书名。《岁华纪丽谱》卷端题有“宝颜堂订正岁华纪丽谱”,“元费著撰”,“明陈继儒、王锡祚校”字样[11]。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傅增湘校并跋。
(3)明万历间曹学佺《蜀中广记》本
《蜀中广记》是明代学者曹学佺编纂的一部地理著作,保留了大量的珍贵文献,是研究古代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历史、文学、民族、宗教、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早年在收集各种地理名胜资料时就开始留意蜀事。他于万历三十年七年(1609)年始在蜀中任职,长达四年。《蜀中广记》初稿的绝大部分就是在此期间内完成的,其定稿日期,学界尚有争论,大约在1614年至1618年期间[12]。《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记第九》即收录有《纸谱》一卷,内容与《蜀笺谱》完全一致。
图2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宝颜堂秘笈》本
《蜀中广记》在明末的刻本多是拆分出来的单行本,如万历四十六年(1618)林茂之将其中的《名胜记》刊于南京,并请钟惺题序。傅增湘曾指出:“通观十二记,其中义例不一,字体各殊,疑其撰成非一时,授梓非一地也。全书皆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然《名胜》、《人物》、《游宦》、《边防》皆方体字,余八记则以楷书上板”[13]。《蜀中广记》现存唯一完整的版本,是清代《四库全书》本。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记,该本采自两淮马裕家藏本,且是编者曹学佺亲自手抄的,不过其中涉及清廷忌讳的内容,经四库馆臣的删改已非原貌。
(4)明吴永《续百川学海》本
《百川学海》是由宋代左圭所辑刊的丛书,由于该丛书文献价值及史料价值高,流传广泛,影响力很大,因此被视为中国古代丛书之鼻祖,为后人所推崇和效仿。继《百川学海》之后,明代学者吴永(生卒年不详)仿其体例与编纂宗旨,续编了《续百川学海》一书。该书体例与《百川学海》相同,按照天干顺序编为十集。在第十集《癸集》中,收录有《蜀笺谱》一卷。
《续百川学海》在明末有多种刻本,其收录图书种类和卷数稍有差异。如《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明末刻本,收录图书凡113 种,141 卷;台湾地区“中央图书馆”所藏明末刻本,收录图书112 种,152 卷;暨南大学图书馆藏章太炎藏本,收录图书凡112 种。该本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
(5)清顺治四年(1647)宛委山堂《说郛》本
《说郛》是元末明初陶宗仪(1329-约1412年)所编的一部丛书,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通行的《说郛》有两种版本:一是清顺治四年(1647)由陶廷重编的一百二十卷本,即通常所称的宛委山堂本;二是涵芬楼一百卷本。在清顺治四年(1647)宛委山堂本《说郛》中,第九十八卷收录了《蜀笺谱》一卷。
陶珽(1576-1635),字穉圭,号不退,又号紫阗,自称天台居士,浙江省黄岩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陶廷对《说郛》进行了增删与重编,形成了《说郛》一百二十卷本。他又增添了五百余种元明时代的作品续于《说郛》之后,汇编了《续说郛》四十六卷。宛委山堂本《说郛》问世之后,又曾分散编印为多种小丛书,后经删补合并再次被《四库全书》所收录。四库本《说郛》一百二十卷本中,《蜀笺谱》亦被收录于第九十八卷。
(6)清雍正十一年(1733)《四川通志》本清雍正《四川通志》由黄廷桂等修纂而成。黄廷桂(1690-1759),字丹崖,号前黄,北京房山人,汉军镶红旗,世袭云骑尉,官至陕甘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明修《四川总志》在经历战火之后多有脱漏,文献无征。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在明修《四川总志》的基础之上重修《四川通志》。黄廷桂肆力搜讨,尽补其遗,校订其误,修成了《四川通志》四十七卷本,书中有关田赋、边防、土司、兵制等的记载十分详备。
该书于雍正十一年(1733)初刻后,又于雍正十三年(1735)校补,于乾隆元年(1736)增刻,后又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本《四川通志》卷四十六《艺文》中,收录有《笺纸谱》一卷。
(7)清康熙间秀野草堂《闾邱辨囿》本
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又字闾丘,江苏长洲县(今属苏州市)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被选至京师参与编修《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书,五十一年赐进士,改庶吉士,后称病回乡。顾氏在家乡筑有秀野草堂,以读书、刻书、饮酒自乐。在其编刻的丛书《闾邱辨囿》中,收有《笺纸谱》一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8)清《四库全书》本
《笺纸谱》的篇幅短小,全文才1 600 余字,因此不便单独刊行,故以上诸版本的《笺纸谱》,全都是以丛书本的形式流传。《四库全书》中,《全蜀艺文志》、《蜀中广记》、《说郛》、《四川通志》等都已被收录其中,这些都是丛书本。而在《四库全书》中有个例外,这就是在史部地理类中,直接收录有《岁华纪丽谱》一卷,附《笺纸谱》一卷及《蜀锦谱》一卷。这是单行本形式的《蜀笺谱》,该版本的底本为两江总督采进本。
(9)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张海鹏《墨海金壶》本
《墨海金壶》是清代藏书家张海鹏自编自刻的一部丛书。张海鹏(1755-1816),字若云,一字子瑜,江苏常熟人,清代藏书家、刻书家。《墨海金壶》是张海鹏在读书之暇所辑,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凡115 种、727 卷。该丛书从宋刻旧抄中录出的占十分之二三,其余多以“四库”之文澜阁本为依据。首取其原本久佚、辑自《永乐大典》者,次取其旧有传本、版已久废者。在《墨海金壶》史部,收录有《岁华纪丽谱》一卷,附《蜀笺谱》一卷及《蜀锦谱》一卷。民国十年(1921),上海博古斋据嘉庆张海鹏刻本影印该书,广为流传。该版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黑口,无鱼尾。
图3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墨海金壶》本
(10)近代以来收有《蜀笺谱》的丛书
近代以来,亦有不少丛书中收有《蜀笺谱》。如民国邓实主编的《美术丛书》后集第五辑中,收录有《蜀笺谱》一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辑《丛书集成初编》中收录有《笺纸谱》一卷;1962年杨家洛主编的《艺术丛编》中,收录有《蜀笺谱》一卷;1964年艺文印书馆辑《百部丛书集成》中收录有《蜀笺谱》一卷,据《墨海金壶》本排印;1966年杨家骆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中收录有《蜀笺谱一卷》;1966年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简编》中收录有《笺纸谱》一卷,根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日本东京便利堂昭和十六年(1941)出版的《文房四谱》五卷后,亦附有《蜀笺谱》一卷。
3 《蜀笺谱》主要版本源流关系
《蜀笺谱》虽然多为历代文人学者所引用,但考订其成书经过及版本流传的文字十分稀少。好在《笺纸谱》全文才1600 余字,因此笔者主要采用异文对比的方法,对《蜀笺谱》的版本源流进行分析。现将笔者可获得的9 种版本重要异文列表如下:
除了以上表格中的异文之外,《四川通志》本的《笺纸谱》中,还缺失了“涛以笺名可矣,虽良家女乃失身为妓,韦尹欲官之,段尹志其墓焉,何哉?时幕府宾客多天下选一,时纵适不少敛,大抵唐藩镇不度,皆习然也。涛固得之,而诸公似以涛失云”[14]这一大段文字。通过表1可以看出,《四川通志》本虽是在明修《四川总志》的基础上重修,但对其收录的《笺纸谱》的内容文字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增减;而四库全书《全蜀艺文志》本中《笺纸谱》在内容文字上明显存在一定的脱漏和谬误。可见,在《蜀笺谱》版本的选择上,这两个并不是好的版本。而其他各个版本除了标题上的差异,在内容文字上基本一致,这也反映了这些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
表1 《蜀笺谱》各版本异文对照表
非意为之也尺俗 尺俗 尺俗 尺俗 尺俗 画 尺俗 尺俗 尺俗公帑费 公帑费 公帑费 公帑费 公帑费 公帑 公帑费 公帑费 公帑费诸司及州县 诸司及州县 诸司及州县 诸司及州县 诸司及州县 诸司及州县 诸司及州县 诸司州县 诸司及州县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 以供泛使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纸 龙溪乡曰竹丝 龙溪乡曰竹纸
现存最早的版本嘉靖《全蜀艺文志》本,书名为《笺纸谱》,说明《笺纸谱》应该是《蜀笺谱》最初的书名。最早使用《蜀笺谱》这一书名的是明代吴永所编的《续百川学海》本,因为元代鲜于枢撰有一部《纸笺谱》,与《笺纸谱》三字雷同,易被混淆,或许是为了区分这两部作品,吴永在编书时将《笺纸谱》改名为《蜀笺谱》。《说郛》本与《墨海金壶》本则沿用了《蜀笺谱》这一书名。至此,本文对《蜀笺谱》的各个版本之间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梳理,图1揭示了《蜀笺谱》各主要版本之间的源流关系。
图1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全蜀艺文志》刻本
4 结语
从图4中可以看出,嘉靖《全蜀艺文志》是最早收录《蜀笺谱》的丛书,也是《蜀笺谱》得以传世的重要原因,之后的各个版本都以其为源头。因为《蜀笺谱》的各个版本中,除《四川通志》本存在一定的增删改动,四库全书《全蜀艺文志》本存在一定的脱漏和谬误,其他的各个版本内容都基本一致。因此,就今天的版本选择来说,可以选择流通较为广泛的《宝颜堂秘笈》本、《墨海金壶》本及其影印整理本进行使用。
图4 《蜀笺谱》主要版本源流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