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断式培训视域下学校文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2021-08-21孙远航张国平

中小学校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办学校长课程

□孙远航 韩 民 张国平

诊断式培训作为一种个性培训模式,是基于具体学校真实情境与实际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诊断与指导,旨在帮助校长及学校管理团队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把握学校发展机遇,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由于诊断式培训模式是基于问题的现场情境诊断与指导,从培训的过程上省略了理论的铺垫,直接进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这种上门服务的“望、闻、问、切”,使校长及其团队在问题得到解决中体验获得感和成就感。因此,深受校长群体的欢迎,被称作校长培训中最有实效的培训模式之一。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困惑是校长培训需求聚焦的热点,迫切需要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在诊断式培训实践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校长对学校文化探索的努力,也能体会到他们深陷概念和理论丛林中的痛苦。其中,最大的困惑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可行性操作方法是什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进校诊断式培训实践,就如何进行学校文化管理操作,试图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供校长参考。

一、给学校文化一个标识,体现文化特质的辨识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客观存在,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学校文化的标识,就是对学校文化“根与魂”的称谓,是学校文化的个性标志。学校文化根植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土壤,又因地域环境与生存条件的影响而独具个性,因此,要给学校文化一个标识来体现学校文化的辨识性。

(一)探索学校文化的意蕴

寻根溯源,我们需要知道学校文化是什么,需要知道学校文化的意蕴是什么,而且对学校文化的界定也因为它的无处不在而莫衷一是。如顾明远教授提及,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1]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2]

专家学者的论述自然有其权威性,但我们从学校管理(组织文化)实践角度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即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默认式的价值判断和习惯化的应对方式。这是对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群体心理意识、实践活动方式及群体应对状态。这种状态会对学校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状态。

(二)寻找学校文化的内核

既然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心理意识(或潜意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那么最能代表一所学校文化内核的必定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所以,学校文化的标识一定被贴在体现精神文化的系统之上。

办学理念是指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是概念、观点、观念或思想及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的学校教育哲学。因为办学理念的缘起是所有学校必须回答的共同命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这些命题的回答需要学校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具有学校自身的个性基因,是学校之间有所区别的主要特征。具体说来,是由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校训、精神使命、“三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所构成的教育命题和教育观念的系统,给这个系统一个称谓,即学校办学理念系统的标识,具有辨识性的含义。

(三)呈现文化称谓的标识

我们需要给学校文化一个称谓,以显示学校独有的个性标识。比如,一所地处东北地区某市城郊、办学条件简陋的小学,师生不足200 人,校园内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已生长多年的4 棵杨树。这所小学的校训是“每天向上长一点”。学校的精神是“不卑不亢,昂扬向上”。细品有味,特色鲜明,彰显了学校的管理智慧。

一所学校的理念系统是否适合学校实际?如何避免张冠李戴和谁戴都行?因此,文化标识的表述要具备三个要素:高度的概括性、深刻的哲学性、通俗的辨识性。文化标识除了表述上的雅致和精彩以外,还要有真正作为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核,起到统领学校行为的作用。

如何检验这个标识是否真正代表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核?要看学校组织成员的“身份认同”。这里的“身份”是指学校的师生员工承认并认可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自己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学校办学理念系统的价值指向就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情感共情、行动共振。而身份认同恰是文化管理层次理论中的第一个层次,这是学校文化产生作用效能的基础。

二、给学校文化一个体系,体现文化内容的逻辑性

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创建实践中,还有一个困惑的问题是对学校文化内容的梳理。学校文化碎片化的状态普遍存在,缺少一个系统的承载,缺乏一套逻辑的支撑。所以,要给学校文化一个体系,体现学校文化内容结构的逻辑性和丰富性。

(一)从文化分类看体系构成

对学校文化的分类没有公认固定的标准。常见的有二分法(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种)、三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四分法(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种)之说。四分法的分类更得到广大校长的普遍认可。于是,学校文化的体系便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构成。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口号、校歌、“一训三风”等;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态存在,包括建筑、场域、设施、视觉标识、厅廊布置、文档、奖杯奖状、音像资料、校徽校旗、LOGO 图案等;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行为规范,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守则、条例、规章、制度、考核方案等;行为文化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的活动过程,包括典礼、仪式、风俗、节日、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等。

(二)从文化结构看内容逻辑

根据上述四分法的分类,我们将学校文化的内容分类如下(见表1)。

表1 学校文化的结构

从表中的结构来看,无论是由下至上,还是由上至下都是逐层双向递进的逻辑关系: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承载行为、制度、精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前提下,才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目标的实现,于是就需要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当学校制度健全,一切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一个发展的瓶颈,即学校如何从普通走向优秀,或从优秀走向卓越,如何建立学校自己的社会声誉品牌?这就需要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顶层设计)来引领。因此,由上至下(当然形成过程中亦需要从下至上的互动与共识)的精神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根和魂”,是学校文化的内核,起到一种精神提振和方向引领的作用。

(三)从结构逻辑看文化体系

根由道生(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根和魂”必然来自特定的学校、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长期活动的积累。根系是否发达,取决于对教育本质“道”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即所谓学校文化底蕴的厚度。根深才能叶茂,寻根固本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干由法擎(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组织行为的约束与指导,由个别要求逐渐规范成规章制度,最终形成系列化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既是实现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在没有达到文化自觉境界,没有完成对制度的约束超越形成内隐规矩之前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冠由行定(行为文化)——学校的社会声誉如何?办学质量怎样?为本区域带来哪些有价值的影响?一切均来自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活动及由活动产生的效果。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默认的价值判断和习惯化的应对方式。这是学校文化本身应有的效能。

载由物托(物质文化)——靠什么来保障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什么教育教学资源可以为育人所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育人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与资源的保障。

对学校文化生命力的检验,要看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师生员工是否达成了“共同愿景”,即学校成员共同分享、共同愿望的景象、价值观、使命和目标。一旦达成,就意味着明确了师生的使命、彼此关怀、客观评价、荣辱与共的理念。这是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学校进入文化管理的第二个层次——共同愿景。

三、给学校文化一个理由:体现文化作用的效能性

学校文化的无处不在使学校的工作与生活生机勃勃。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如影随形,长此以往,人们会觉得“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便是文化的作用。

(一)从学校发展规划看学校工作的计划性

学校发展规划是集学校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为一体的管理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学校未来三年或五年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学校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定位与选择。

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是一个持续行动的过程,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按照计划实现学校目标。这是学校文化的实践指南,是学校发展的路线图,是告知学校往哪里去、怎么去的问题。

(二)从学校课程图谱看学校教育的实践性

有了目标、有了计划,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还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课程。学校课程图谱,需要校长掌握课程领导的战略思维,在充分理解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洞察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本质区别,切实将学校课程的结构建立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含地方课程)深度契合的基础之上。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细化课程标准、活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体系);二是校本课程系统化的构建(开发特色课程、多校共建课程、引进改编课程);三是学校课程持续完善机制(协作共生、多元互动)。

检验学校文化效能的标准来自文化管理第三个层次的“契合组织”,能让学校师生员工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为共同愿景坚持不懈地努力,将个人的“小我”与组织的“大我”深度融合,大家共同奋斗以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

四、给学校文化一个路径:体现文化形成的传承性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过程,既需要继承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又需要在发扬中创新。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是自己能为学校留下些什么:不是那些外在可视的文化装饰,而是得到师生员工认同的精神价值。

(一)办学思想的凝练过程

对办学思想的凝练是校长的必修课,如何将自己在办学实践中的想法、主张、观念和追求,形成一个能被大家默认的价值判断的依据,需要校长对自己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思想脉络的梳理,这不仅是校长自我提升的需要,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校长办学思想的凝练、办学经验的输出,需要进行学术表达。将零碎的思想、主张和观念的片段,通过文章、著作予以学术表达,这既是学校文化抹不去的痕迹,也是校长能为学校留下的可传承的烙印。

(二)信息传播的多种渠道

一所好学校一定离不开一位好校长。校长要学会经营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和能用的办学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利用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校外活动、领导视察、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追求、取得的成绩、感人的事迹等,增强师生对学校价值观与行为结果的认同感。

关注学校的每一个非正式组织群体,因为在那些“吃货群”“驴友群”“运动群”中,蕴藏着无形的力量,校长要学会运用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和人格魅力,增强师生对领导公平、公正的认同。因为,认同产生信任,信任达成共识,共识结成团队,团队实现目标。

(三)教育故事的倾心讲述

校长要学会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以影响更多的人,传递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与期待的行为应对方式。教职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更是一种有力的讲述,传递着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应对方式,这是学校文化形成与传承的主要力量所在。

检验学校文化形成的传承性,可从“品相定格”来看,即学校在一定文化的浸润下,形成并被固定的文化气质和个性品格,是学校文化在师生员工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如此代代相传,无论从学校走出的还是走进的,言谈举止都会带有这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踪影。这便是学校文化管理的第四个层次——品相定格。

由此,依据文化管理的层次理论得出四个具体的学校文化管理的实施策略:给学校文化一个标识,强化身份认同;给学校文化一个体系,明晰共同愿景;给学校文化存在一个理由,增能契合组织;给学校文化传播一条路径,形成品相定格。

猜你喜欢

办学校长课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