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四个喜欢”办“适合的教育”
——江苏省沭阳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1-12-02丁银川

中小学校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沭阳县劳动课程

□丁银川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言:“因为每个人的天资不同,因此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适合的教育”不仅是最公平的教育,更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经典观点——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一脉相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说要样样都突出,而是要分析每个学生个体,帮助他们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着眼“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适合每一个学生”,从课堂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团队建设和学校特色建设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努力优化教育供给,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教师、喜欢同学、喜欢学校,立足“四个喜欢”,全面铺开对“适合的教育”办学探索,为推进全县教育普惠、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一个也不能少”的教育公平兜底保障提供了沭阳方案。

一、构建有张力的课堂——让学生“喜欢学习”

课堂应该成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舞台,是“适合的教育”落地生根的主阵地。

(一)多维课堂:“适合的教育”应朝着学生生长的方向

构建“适合的课堂”,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正中央”,打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精神家园和适合学生的学习乐园。一要树立全纳教育观。要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自由、多元的发展。二要树立公平教育观。面向全体,处理好教学目标一致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消除教学偏见,消除话语霸权,构建人人参与的民主和谐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三要树立差异教育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性格倾向、智力因素、学习节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也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分化。为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进步,沭阳县分学科实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改模式,推行“分层教学”,既保护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又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为“适合的教育”打开另一扇窗,让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就感带来的快乐,从而持久地爱上学习。

(二)多彩课程:为“适合的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课程是“适合的教育”的核心要素。一所优秀的学校,一定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办“适合的教育”,首先就要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发掘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把学科打通,架设起一座博雅融通、互补互促的“课程超市”和“知识立交桥”。这在沭阳县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沭阳县南湖小学以“学校推选”“年级公选”“个人自选”“按需特选”4 种类型创设“1+2+X”博雅课程体系,开设“语言+”“艺术+”“体育+”“科技+”“劳动+”5 个门类50 多种选修课程,组织学生走班上课。沭阳县南关小学以儿童为中心,建构以童心、童趣、童声、童绘、童书、童话等为主题的“童文化”课程体系,研发30多个童趣课程,多维度促进学生发展。沭阳县实验中学以自主选班、自主选师、自主选修,“烩制”彩虹教育课程“自助餐”。学生需要的,就是我们该给予的。五彩缤纷的“课程超市”,总有一门课程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给学习特长者提供先行一步、多走一步的机会,也为学习受阻者打开“另一扇门”,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择。

(三)多元评价:指向“适合的教育”的指挥棒

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根本,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要将学生定位为“发展中的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消除“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的弊端。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着力破除“唯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片面做法,让学生不再“唯分是图”,不再“分分计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不同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和动力源,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评价不仅具有甄别功能,更具有激励功能,要建构多元教育评价机制,重视分层激励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发挥好评价的积极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扬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发现自己、认同自己、喜欢自己,进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有魅力的教师——让学生“喜欢老师”

201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适合的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理想信念。立德树人者,心中要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要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正能量,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与政治自觉。要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引导广大教师无私爱教、廉洁施教、终身从教,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文明的职业观和全面的育人观,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有道德情操。“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对照《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开展严格的教师管理、常态督查、模范评选和全面考核,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有偿补课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并通过师德报告会、师风警示会,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用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有扎实学识。教育者首先应该受教育。学生往往可以接受教师严厉刻板,但不能接受教师的学识浅薄。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一步构建沭阳县教师全员培训、分层培养体系,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青蓝结对”等活动,开展“名师讲堂”“特级后备”等培训,开展“功勋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充分发挥“名师工作站”“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全员学习前沿思想、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全程优化教育方法,切实提升“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际能力,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有仁爱之心。教师要以博爱之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包容他们的错误。尤其要特别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不能厚此薄彼、歧视挖苦、宽严失度,要把对家国之爱、对教育之爱、对学生之爱融为一体,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大爱无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成为学生的向往和依恋。

三、打造有聚力的团队——让学生“喜欢同学”

人在社会上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绝大部分活动都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办好“适合的教育”,也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团队建设,在团队中培养学生的同伴意识、同伴观念和同伴认同,让学生喜欢团队,喜欢团队中的同学。

(一)建好有温度的班集体:凝聚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班级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单位。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所处时间最长的集体,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首先,要树立同心、同向的班级共同目标。统筹落实好对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在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的班级活动中,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贯彻教育管理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激发学生的成长自驱力。其次,要构筑适合学生成长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允许不完美存在,允许差异存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引导学生兄弟姐妹式的和谐共处、真诚沟通、彼此关爱,营造互学、互助、互爱的同学氛围,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同学关系,让大家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强化集体归属下的自我存在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形成集体“不抛弃”、教师“不放弃”、自己“不言弃”的班级氛围,坚决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二)关注有价值的临时团组:培养合作精神和同伴认同

临时团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同伴认同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优化两类临时团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同伴认同感。一是学生社团。要以校本课程充实社团内容,以学生社团丰富课程载体,引导学生走向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社团成为班级教学的合理化补充,既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特长,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索精神。二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加强有意义的劳动教育:价值绝不仅仅在“劳动”本身

劳动创造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也要推进符合时代特点的劳动教育,这也是发展“适合的教育”的应有之举。要依托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劳动、校外实践、职业体验等,扎实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在共同接受任务、共同面对挑战、共同谋划解决、共同渡过难关的实践中,形成技能、磨炼意志、强化协作,培养劳动精神,增强同伴互助的价值认同。目前,沭阳县部分学校正在进行相关探索,比如,沭阳县北丁集小学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开设剪纸、陶艺、烙画、园艺绿植等10 余种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培育品质、获得陶冶;沭阳县南湖中学与宿迁市农科院合作,深入开发劳动实践基地“绿绿果蔬园——阳光种植棚”校本课程,将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沭阳县外国语学校将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纳入课程体系,在劳动中“慢养”学生、“牧养”学生、“炼养”学生,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劳动中的童趣、情趣与理趣。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劳动”本身,还在于意志磨炼、精神锻铸、协作渗透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劳动”与“教育”的二者结合,在劳动中教育,于教育中劳动,既要防止“有劳动无教育”,又要杜绝“有教育无劳动”;既不能与劳动实践脱节,又不能与劳动素养脱钩。

四、建设有引力的校园——让学生“喜欢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态。办“适合的教育”,必须根据学生成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待,按照“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的基本要求,努力办有文化、有特色、有引力的学校,让学生迷上自己的学校。

(一)文化扎根:培植适应学生成长的深厚校园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沿袭与精神追求。一方面,它包含了吸引人的环境文化;另一方面,它还蕴含着凝聚人的精神文化,能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心理认同。优秀的学校文化可以催生师生的精神动力,激励师生健康、积极、生动地发展,让学校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是“适合的教育”的重要载体。“十三五”以来,沭阳县一直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案》,持续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百年老校”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围绕正德、正知、正体、正美、正雅“五正融合”素养教育体系,厚植学校“正”文化,带来了师生群体在思想、观念、行为、心理、情感上的改变,积淀成师生坚定的价值认同,演变成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精神财富。沭阳高级中学抓住纪念建校百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追求卓越、弘毅致和”的文化精髓,通过对过去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追溯,让师生在对学校历史的回忆中追寻前人风范,历练奋进动力,激发文化的潜在力量,涵养“敦品励学”的沭中气质。沭阳如东高级中学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培育“担当”文化,形成“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的价值认同,师生力行“把简单的事做到最好、把平凡的事做到最优”,激发了巨大的办学动力和发展潜力。

(二)特色立教:培育适应学生发展的鲜明校园特色

学生不能千人一面,学校也不该只有一个样子。办学特色相当于学校的名片,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沭阳县制定了《特色学校评估细则》,自2016 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覆盖全县中小学的特色校园观摩和评比活动,促进“一校一品”特色建设不断走向精品化、纵深化、优质化,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目前,沭阳县第一实小的民乐团、第二实小的足球、实验小学的排球、湖东小学的诗词、悦来九年制学校的书法,都已发展为省级以上特色项目,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强影响力。比如,沭阳县湖东小学以“诗润童年”为主题,精心设计好每一处文化景观,合理实施好每一门校本课程,科学组织好每一项主题活动,着力打造“处处都有景观、人人都有展示”的浓郁诗词特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围绕地方淮海戏推进特色创建,形成“荷韵文化”特色,享誉全国。

(三)活动激趣:举办适合学生参与的多彩校园活动

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活动、主题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发光”的地方,真正让校园生活“有趣味、可回味”,让在校学生“学得好、留得住”。比如,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开展“四季八节”活动:“春之韵”踏青节、书法节;“夏之声”演讲朗诵节、合唱节;“秋之趣”艺术节、体育节;“冬之思”英语节、科技节。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潜能。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围绕“足球”特色,通过画足球、玩足球、舞足球、诵足球、唱足球、足球操等系列活动,推行融合式教育、全学科育人,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适合的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因势利导、应需而造,需要从课堂、课程、教师、学生、团队、学校等各个方面聚力优化,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回应人民的教育期盼,解决当前的突出难题,改变当前教育供给的单一与粗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着力提供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适合地方实情的教育、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个性化教育、高质量教育的更高追求。

猜你喜欢

沭阳县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基两好”助年轻干部向阳而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