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1-08-20曲慧敏唐俊娇
曲慧敏 唐俊娇
[摘 要]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否坚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调研七所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认同、践行和培育情况可知,必须从理论、实践、环境三方面多措并举,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练和现代性转化、中国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的总结传承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源泉和基石。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应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引领作用和课程思政潜移默化作用。要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的文化引领作用,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1)02-0108-08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seven universities
QU Hui-ming, TANG Jun-jiao
(College of Marxism,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Whether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confidence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irm is related to whether there are successors 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ognition, identification,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even universities, multipl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ory, practice and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The condens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nsformed of modernity, summarizing and inheriting the genealogy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are the source and cornerstone of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ront to cultivat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the main channel,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the imperceptibl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give play to the cultural leading role of mainstream media and new media, purify cyberspace and create a favorable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 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正处在文化观塑造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下文简称文化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新媒体环境中集群式的“文化窝”消解了权威话语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将从调研出发,全面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現状,从而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
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才能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研究者也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涵有清晰的界定,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必须承继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传承革命文化的精神血脉;还要总结、升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的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大学生文化自信,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形成和主要内涵有明确的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有强烈的认同,并能知行合一,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有明确的文化认知。能够学习理解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精髓。特别是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文化,有着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二,有深刻的文化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其三,能落实于实践。在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和思想激烈交锋中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并主动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4]。
二、调研数据来源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思考确定问题和选项,然后采取问卷星线上调研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向青岛科技大學、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了两次调研。调研样本中,父母学历本科以上的占21. 19%,初中及以下的占46. 93%;学生党员占5. 9%,共青团员占83. 44%。第一次问卷调研共计回收1576份有效答卷,面对面访谈20人。问卷一共包括37道单选题和1道开放题,以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认同、践行现状和当前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第二次调研是根据研究思考的深入,进一步设计补充了问卷,包括10道单选题,主要增加了大学生文化自信践行情况的调研,共计回收1552份有效答卷。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现状
认知是自信的前提,建立在不了解基础上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只有建立在深刻洞悉、广泛了解基础上,才能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选择。也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高度一致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高度文化自信。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见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是明确的,但也有部分同学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知并不深入。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具有根脉性的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凝练和培育宣传显然还远远不够。
2. 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情况。革命精神以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在调研结果中仅有26. 33%的大学生表示“十分敬畏,并且很熟悉这些优秀革命精神”(见表2)。革命文化精髓中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但是更体现在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个人的精神。但在调研结果中,53. 68%的大学生认为革命文化的精髓是家国情怀,可见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精髓了解还不够准确,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情况。虽然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良好(见表3),但是在访谈的详细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停留在知道、明白字面意思,而对于其深刻内涵往往不甚明了,能够完整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不到20%。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的认知方面,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选择很少,这一方面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明显弱化,也反映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青年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较大,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总体来看还没有形成高度一致的看法。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普遍而广泛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正向、积极的认同,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持肯定态度的。长幼有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大学生的选择说明长幼有序这一传统观念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淡化。
2. 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情况。绝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会为国家利益而做出个人的牺牲,但从现实生活的情感认同倾向来看,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让位于对于金钱和财富的崇拜(见表5)。
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个人的社会价值选择方面,爱国奉献和诚信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方面,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是正能量的,但是真正具有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真正信仰的还是少数。也不能忽略有近14%的学生入党动机带有功利性(见表6)。
(三)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讲求“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认知和认同只有化为行动才能形成自信的力量。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行为选择才是一个人认同与否、信仰与否的试金石。
1. 对传统文化中优良品行的践行情况。孝敬父母、勤俭节约以及奋斗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优良品行。调研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经常孝敬体谅父母,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愿意为了理想不断奋斗;在工作选择方面,多数大学生具有奋斗精神,少数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安逸(见表7)。可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仍然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选择,但是知足常乐、不思进取、追求佛系、贪图安逸也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2. 对于革命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践行情况。有95%的大学生选择会为了班级、学院、学校的集体荣誉而努力拼搏(见表8),这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尽管以独生子女为主,但是普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较强。
3. 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情况。考虑到大学生行为选择的针对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角度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践行“诚信”的美德,有近84%的学生选择会对确实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私帮助,有93%的大学生选择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当一名志愿者(见表9)。大学生对榜样和名人的追随效仿意愿反映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情况。从一组对于科学家、政治家和娱乐明星的效仿调研中,可以看出,爱国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深受大学生敬仰,选择樊锦诗和钟南山的最多,占60%,但是马化腾等商业骄子也在大学生心目中有相当的影响,选择人数占20%,追随赵丽颖、汤姆·克鲁斯等娱乐明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以政治人物为榜样的人数,分别占9%和8%(见表9)。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现状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需国家、社會、学校、家庭集体发力。总结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情况,有助于总结问题,剖析原因,从而形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建设急需加强。从前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调研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情况和效果。比如表1说明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现代凝练还任重道远。表2反映了新时代还需要加强对于革命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红色文化精神的研究和宣传教育。表3显示出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在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调研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对金钱和财富的崇拜以及功利主义的倾向,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弱化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潮乘虚而入。
2. 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来看,新媒体和英模人物的宣传教育作用还需要加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由影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主流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构成的舆论环境。调研结果如表10所示。
由表10可见,主流媒体在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宣传普及的手段和途径还需拓展;以微博、哔哩哔哩、知乎、抖音等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虽然有所帮助,但也要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筛选和监督,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袭。在对于所喜欢的美国影片中人物和国内宣传影片人物的选择中,选择焦裕禄的最多占52. 6%,选择阿甘的比选择黄大年的还要多,选择钢铁侠等美国大片虚构英雄形象的要比选择为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的邓颖超人数多(见表10)。这说明对黄大年这样的新时代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中国革命前辈、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宣传教育也远远不够,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先进典型、英雄模式、榜样人物的事迹宣传、精神总结还需要大力加强。
3. 高校应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着力点。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路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见表11)。可见,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需要从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体等方面着力。
4. 家庭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作用还需加强。调研结果显示,家庭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挥作用最大,但是对于文化自信培育作用发挥不大(见12)。这说明家庭对于文化自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通过良好家风的提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源头活水。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才能使大学生有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以及行为上的选择。这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建设,包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现代凝练、对于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的总结和阐释、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承和现代凝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文化基因和血脉传承,历经时代长河的洗礼依然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为解决当代人类面对的难题提供东方智慧。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和实生物、仁者爱人、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百善孝为先等思想,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解决全球现代性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应该持以敬畏和科学的态度,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现代性转化。
2. 加强对革命文化的总结传承。革命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用鲜血和泪水书写的一部奋斗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夺胜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先辈们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缺少感同身受,再加上网络环境嘈杂,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思潮恶意解读历史,大学生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和民族观难免被误导的可能性。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进行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教育,做好革命前辈和先烈的事迹追忆、革命精神谱系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总结,从历史中传承精神和力量,是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所在。
3. 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对于中国精神的总结和凝练。要研究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提出的猛虎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西迁精神等时代精神,要研究传承哪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革命文化精髓,又在新时代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和特点。还要加强总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新时代最美人物等先模人物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特质、人格魅力,分析他们身上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素材。
(二)发挥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的作用。
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让大学生去感受革命先辈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使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文化建设政策和方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从前文的调研结果可知,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存在教材知识体系没有体现文化自信的内容、内容缺乏说服力、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的内容整合,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再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还要进行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的实效性。
2.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社会大课堂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认同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鼓励大学生到古村落和百年传承的旧居感受传统文化的文明延续,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感受新时代的乡土文化,到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了解革命文化精神。活跃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可以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其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引领作用。
加强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价值引领,需要加强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素养培训,需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和校园活动文化育人的效果。
3.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如古诗词鉴赏课、传统文化概论课、戏剧欣赏课、中西方文化比较等文化课程,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高校还应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新文科建设,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使命任务,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推广和使用,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将文化自信培育渗透进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 发挥主流媒体的文化引领作用。主流媒体一直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重任。近几年央视等主流媒体也不乏思想过硬、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比如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舌尖上的中国,2020年CCTV1热播的《最美的青春》、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19年的电影《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等都有着不俗的收视率。总体来看电影的宣传力度要大,但电视剧和纪录片往往淹没于满天飞的肥皂剧中。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电视剧的题材、思想要求把关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但是仍然有一些思想文化不过关的影视作品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一些影视剧特别是年轻人比较爱看的网播剧文化含量不够,甚至成为西方文化、低俗文化的传播之地。这些作品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所以,一方面要拓展思想内涵过硬、制作精良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的渠道,加大对于这类作品的奖励和宣传力度,加强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对于影视文化作品的内容评判;畅通文化作品的思想性审核监督渠道;另一方面要多举行大学生对于优秀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的观赏和品评活动,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素养。
2. 加强新媒体、自媒体的文化引领作用。前文的调研显示,新媒體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举足轻重。例如近年来迅速走红的某自媒体人还被国外网友称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自媒体的文化推介作用受到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肯定。新媒体和自媒体形式新颖,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是今后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培育的重点阵地。但是新媒体内容质量监控难度大,不仅应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鉴别力,还应加强文化思想审核把关和监督举报制度,使新媒体、自媒体发挥正向力量。
3. 加强网络规范,净化网络文化空间。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全民网络时代,新时代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渗透影响[7],特别要防范一些舆论打着普世价值、世界主义的幌子,消解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要加强网络监督和监管,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媒体环境。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挑战、文化竞争与文化安全的压力。只有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角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研究,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和课程思政文化育人作用,建设正向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350.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35.
陈一收. 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51-54.
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 中共党史研究,2016(9):5-13.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 人民日报,2014-02-26(1).
郭凤志,冯诗琪.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蕴涵和实践要求[J]. 红旗文稿,2017(9):12-14.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