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进士米毓瑞的家国情怀

2021-08-20张斯直

文史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忻州书院

张斯直

米毓瑞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位进士和官员,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教育家和诗人。虽时逢清末国家动乱,但他却能初心不改,忧国忧民,竭尽赤诚,为家乡为社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特别是在任山西忻州秀容书院最后一位山长之际,所做工作更受后人称道。

少怀大志为国为民

米毓瑞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他的高祖米锡光是太学生,曾祖米中元敕授武信郎。祖父米德昌和父亲米天爵一生苦读,遗憾未能考中进士,但他们对科举考试都十分重视。

在明初山西忻州米氏由山西朔州迁移而来,到清代前期和中期,米氏家族已是忻州望族,以经商出名,赚了不少钱财。但到同治和光绪年间的时候,时逢国家动乱,家道逐步衰落,米毓瑞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自从米毓瑞出生后,由于其聪明过人,特别是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他家族的大人们突然陡生希望,对米毓瑞十分器重,定要将他培养成国家栋梁。于是就在忻州乡间出资购得高达三丈多的一棵老柏树,置于忻州城区北关米家巷家院一侧,以备米毓瑞考中进士后在家院立旗杆所用。

米家提前购置旗杆,这既是对米毓瑞的希望,更多的是对他的激励和鞭策。米毓瑞从小不负众望,在其祖父和父亲等先辈们的教诲下,刻苦学习,立志金榜题名,出仕为国为民,以先贤韩愈、苏轼、元好问等为榜样,做一个彪炳青史的历史人物。

从米毓瑞的简历中可以看出,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米毓瑞成为儒生;清同治十二年赴省城太原晋阳书院深造学习;清光绪二年(1876年)从晋阳书院毕业后以教书为生;清光绪七年因山西学政王可庄对其赏识,将他调到晋阳令德堂肄业,被选为优贡;光绪九年以优贡参加廷试,获科考二等,以教谕被分到山西临县,后又转到山西垣曲县任训导;清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人;清光绪十六年中进士,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后人尊称他为“米翰林”。

米毓瑞和其他清代一些学子不同的是走过两条科考之路:其一是由省学政推荐,直接由贡生参加科考,这是清朝后期照顾未考中举人但有才学儒生的一个制度,贡生直接科考的学生凭成绩只能分配到基层担任县令和教谕;其二是正常的科考,即乡试考中举人后,再参加进士考试,获得功名。米毓瑞正常走一条即可,但他之所以走了两条,第一条可以看作是上层官员对他的赏识,也担心他考不中进士,故通过举荐让他参加科考;第二条可以说是他内心受强烈的进取愿望的驱使,在获得功名后,再次参加正常的举子考试,以此证明自己,而这一切均来源于他要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

关爱家庭扶助家乡

米毓瑞一生虽大部分时间在教育教学中度过,但他以民本为怀,关爱家庭,资助家乡事业的内心从未改变。他少时就以古代先贤为榜样,虽有很长时间在外地求学、做官,但他时刻想念亲人,其心境令我们现在读完他的诗文后都会感到震颤。在《垣曲去来诗》中他写道:“关南岭北是吾家,千里奔波計竟差。每念老亲甘脱粟,翻怜弱息未萌芽。途穷不便孤身往,官冷只余两鬓华。寄语啼猿休苦恋,及春归去课桑麻。”每当作者想起年老的双亲,情愿吃粗糙的谷粟(好的吃不下),反过来还要怜惜没有长大的孩子,他心中默默告诉一次次啼叫的猿猴,他明年春天就不做官了,回家去种地养活家人。这是何等的赤子之心!在诗《思归篇》中他继续写道:“况复老亲臻大年,食无肉兮衣无锦。膝下稚女依阿母,啼饥苦索买饼钱。”家中境况如此,他怎能在外安心做官,甚至出来旅游?于是他在最后感叹:“吁嗟乎,季子上书总为贫,毛生捧檄为养亲。亲缺养兮贫如故,宜早变计全天伦。呼僮卷我毛白毡,呼仆整我青丝鞭。回头一笑莫流连。莫流连,近春天,最怕山中杜鹃语,声声道不如归去。”回乡养家,与家人团聚,享天伦之乐,应该是最好的归宿。特别令人动容的是他22岁的女儿菱姑还未出嫁,便先他病故,这令他十分痛苦,亦十分尴尬。女儿先他而去,痛苦可以理解,然而尴尬又在何处?原来按照忻州民间礼俗,女孩去世后不得在自己家祖坟坟地掩埋,需跟随丈夫而去;而对于没有成家的女子,可按照民俗以“阴配”处理。由于先前为女儿择夫两次未成,现在女儿死去,显然是要走阴配处理的路子,而米毓瑞又不想让女儿和一个她不爱的“死人”在一起,尴尬、矛盾,更多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由此而来。他在《亡女菱姑墓表并辨》中这样写道:“死之日,余恸甚憾甚。客有以俗礼之说进者,余乃正襟挥涕而晓之,日:客以为死有知耶?死无知耶?如其无知耶,固已已矣。苟其有知,吾有以处吾女矣。于是呼亡女之灵而告之,日:汝有知耶?吾为汝生择婚两次,卒不能令汝成人,父误汝耶?抑汝命耶?取客之说以处汝,其汝之心耶?诚有阴配之说,乃大父大母上及曾大父大母皆在地下,岂不能为汝择配耶?抑吾百年后地下相见,又岂不能处汝耶?而欲以俗礼礼汝,吾将谁欺耶?吾又乌能无憾耶?”经过痛苦矛盾的反思后,他决定将女儿埋葬在已逝前辈的坟前,没有将女儿“阴配”,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女儿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米毓瑞不仅热爱自己的家庭,对家乡亦怀很深的感情。他虽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而且多在外地,手无寸权,但服务乡梓的热情时刻存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正好闲居家中为逝去的爷爷守孝,忻州准备成立明备局(相当于现在的文体局),让他给新建的明备局写个碑记,他欣然答应,并在碑记中称赞知州许涵度:“吾州得贤侯恢张化导于其间,不惟可以扬诩神人之和乐,且使郡之人萃观焉,而共习于声名文教之隆,是则侯创始之功,为不可没。而余所夙慕难忘者,不图于桑梓遇之也,故不复辞而乐为记之。”忻州著名的七贤庙祭祀着春秋时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七位贤士,在1892年左右进行重修,执事者请他写个碑记,他也写了,而且饱蘸笔墨,对历史上发生的“下宫之难”重新进行阐发。他还应乡梓亲友邀请,尽自己所能,给忻州人写了不少墓表、传、跋等,这些文字都是米毓瑞心血和汗水的见证,是他根植乡梓、服务百姓的赤子精神的体现。

以国为怀直言相谏

米毓瑞从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青少年时代每求学一处,都要留诗歌颂当地的美丽景物,从中汲取进步的力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20岁的米毓瑞初次到省晋阳书院读书,其间去山西著名景点晋祠、交城县著名景点龙须凤翼山等地旅游,面对美景,他情不自禁,放歌吟咏,妙句迭出。在《晋祠行》中他这样描写其美景:“晋山明秀晋水奇,翠滴晴岚绿满坡。云霞满天成异彩,百道奔泉碎琉璃。”用简短的四句就把一个天明水秀的晋祠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咏龙须凤翼山》诗中,他这样表达如人仙境的凤翼山:“洪泉碧蹬杖策过,将毋石隐老岩阿。但见佛阁两座天,造成仙云飘渺苍翠横。”而在太原晋阳书院和垣曲官署自己读书和工作的地方,他总要有感而发,有景而写,道出自己对山西美景的热爱之情。在《晋阳诮夏》(十首)中,他以自己在夏天对太原美景的感受,喷涌而成诗歌,用在槐城下闲坐、湖边钓鱼、绿林深处弹琴、池畔看鸳鸯戏水、千寿寺石柱下静坐等一系列紧紧关联但又风格各异的美景,来表达对晋阳消夏的美好感受。诗中美句:“楼阁人家画不如,珠帘倒卷晚晴余。一湾湖水烟波静,日落黄昏看钓鱼。”“寺开千寿耸飞梁,玉塔玲珑舍利藏。六月行人挥汗雨,石幢宝盖自清凉。”等,一幅幅盛夏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垣曲去来诗》(八首)中他这样描写自己工作的地方:“敝署高居碧霄间,群峰回报曲如环。天半岫寒云懒出,林端日暮鸟知还。”把一个高居山上且四周有巨峰的官署呈现给读者,给读者留下很美的想象。

正因为对国家的热爱,所以当国家面临异国入侵、政事纷繁跌宕的时候,他便顿生忧国心境,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担当和胆略。“百日维新”结束不久,朝政混乱,特别是基层政局尤其混乱。其时任山西忻州秀容书院主讲的米毓瑞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于是斗胆写就《请选任州县以资治理疏》,对基层无为混乱的政界给予准确的反映和强烈的谴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篇奏疏中他写道:“今之州县循例补用,既未必得其人,而又假督抚以更调之权。于是夤缘请托之习开,而吏治渐于不可问。如臣籍隶忻州,往岁在籍守制四年之中,凡八易官。现在朱善元补授忻州实缺,于今已历四年之久,尚未到任。其间委署代理者,又四五易官矣。一州县如此推之,他州县及他省之州县,大略可知。”他请求朝廷要保证地方官“必须久经其事,试可条理就绪”。他提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要由知府巡道考察其能力,汇报督抚,由督抚向皇上行弹劾之权,但更换职权仍掌握在皇上手中。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开展了空前的禁烟运动,而禁烟后国家税收损失十分严重,是否禁烟朝野纷论不止。米毓瑞先生身居下层,看到了清末日益鼎沸的国内矛盾和国际环境,再次就此问题向光绪皇帝谏言,写就《禁烟宜断厘税疏》。在这篇奏疏中,他认为,烟是流毒,只要各省严查,不难杜绝,然而烟被查禁后,税收少了,国家该怎么抵补?为此他提出国家不要征印花税以扰民,而是给盐加价,暂为抵补,这样对社会对国家危害较小,并强调给盐加价也是“一时权宜之计”,将来要通过别的办法來筹款,以作抵补,如可通过铁路运输筹款,待筹到款后,再“速停盐斤之加价,斯民幸甚”,这两篇奏疏都被光绪皇帝留中。

清朝末年,上层政界复杂,官员派性十分严重,互相倾轧时有发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军制财政等议题详细议奏,而大臣们只是从各自利益出发,阐发观点,为自己的利益集团服务,而不是从国家社稷着想,公正看待社会问题,提出措施。米毓瑞身处基层,深知大清积弊所在,写就《朋党论论》一文,从北宋“蜀洛之分党”“元祐之立碑”等著名事件出发,借用欧阳修的《朋党论》和苏轼的《续欧阳修的朋党论》,从历史角度总结了朋党的危害,写就了该文。文虽短,但见解深刻,将历史上的朋党之争给予精准概括,堪称釜底抽薪之作,在我国历史上有相当的影响。

勤于教育开拓创新

米毓瑞先生一生以教育为己任,以提高中华国民素质为根本,大力开启愚昧国民之思想,实现教育救国之目标,故下决心做好教育工作。为做好教育工作,他自己首先勤于学习,以“晨起理镜愕然惊,无端白发点点生”警示自己;同时身体力行,先后在省令德堂、原平崞阳书院、太谷凤山书院、忻州秀容书院任教,在临县担任教谕、在垣曲县担任训导(都是县里分管教育的官职),前后历时20余年,将自己平时所学倾心向学生传授,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在忻州秀容书院(后改建新兴学堂)历时近8年的教育工作中,他根据自己历年的体验,提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学子要想在读书上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为把读书方法简明扼要地总结出来,他作诗《读书》(五咏),包括《校勘》《笺注》《论录》《图考》和《思误》等。五首诗从读书的不同侧面较详细地指出了读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在,并提出正确的方法。可以说这五首诗是对读书教育方法的一大总结。特别是《论录》一首,作者强调既然是论述记叙的问题,那就要把道理说清楚,因为社会在变,古今有些事理并不相同,诗开头两句“古今事理不相因,持议总宜识解真”就概括出了《论录》的核心和要求。而对于古今圣人著述,应该永远学习,不应在圣哲面前夸耀自己的那些写作成果,否则就和盲人问路结果一样。这种在教育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猜你喜欢

忻州书院
开启太忻动车组列车“公交化”时代
致知书院间
闹元宵民俗研究
忻州近代乡村教育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Stud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System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