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记忆
2021-08-20
俗话说得好: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不仅农民伯伯喜欢雨,孩子们也喜欢下雨天,更喜欢雨赋予他们的想象空间。不过呀,雨天虽有趣,要出行,我们还需要雨具来帮忙。现在我们使用的雨伞、雨衣、雨鞋,可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有了如今的方便、美观、多功能。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避雨的吧!
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 shì),也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多用稻草、蓑草、龙须草、棕毛、棕叶等编织而成。蓑衣有上下分摆式和整体连接式两种款式,多为农民劳作时使用。
常和蓑衣配合使用的是斗笠。唐代柳宗元《江雪》中有言:“孤舟蓑笠翁,獨钓寒江雪。”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究,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说法,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斗笠多用竹篾加油纸或竹叶棕丝制成,用于遮光和雨。后来成为一种工艺品和装饰品。
除了遮雨的器物,雨天在外行走时还要顾及地上的潮湿泥泞。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xì)”,底层上蜡。当时多是泥地,贵族们可能就用它当作雨鞋。对一般的劳动人民来说,雨天则会穿草编的鞋或者赤脚。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后来也成为雨鞋。
而雨伞的出现,流传较广且有文字记载的说法为:鲁班为了让妻子少淋雨挨晒,依照亭子的模样,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为妻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据说鲁班是看到孩子头顶荷叶避雨而受到启发。也有资料记载,伞是鲁班妻子云氏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汉代纸的发明,促成了纸伞的出现。后来,人们在纸上涂上油脂或者桐油,使之经久耐用。油纸伞自此开始普及。
再到后来,明朝时还出现了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面涂桐油,雨天套在常穿的鞋子外面,可以防湿。
明清时期,伞开始出现不同的品种和制式,其他雨具的工艺也逐渐完善。现在,当我们肆意地在雨中行走、嬉戏,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清凉和快乐时,雨具是我们最好的保障。几千年来,雨见证了雨具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明悄悄留在了雨的记忆中,更留在了历史长河里,等待着我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