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渠县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分析

2021-08-20廖浩雯李慧玲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渠县黄花四川

廖浩雯,李慧玲

(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特色农业是依据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提出的,利用区域内独特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名优产品,并将其发展成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研究发现,特色农业通过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推动农业全方位创新等因素对农民脱贫增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市场效率与惠农利贫效益的双赢。2009年以来,四川渠县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特色农业的探索,本文旨在探究发展特色农业对渠县扶贫增收带来的成效,及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1 渠县发展现状分析

四川渠县有60个乡镇,截至2019年,全县户籍总人口134.3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38.9%,远低于中国平均城镇化率(59.58%),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据渠县人民政府走访调查(2017),渠县鲜渡镇米坡村,共有户籍人口26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1656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340人,近60%的外出务工人员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力流动率高达80.9%。总体看,渠县的农村地区呈现出典型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农村空心化现状。

渠县曾是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四川渠县精准识别贫困村130个,贫困人口14380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2.1%,绝对数据居全省第二,贫困面大。到2018年渠县累计减贫12.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2%,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6%,人均GDP同比增长3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4.72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0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7元。表1和图1可知,渠县人均GDP远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2014年仅为全省人均GDP的52.8%;但近年来其生产总值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四川省平均增速,差距呈缩小的态势。

表1 2014~2018年渠县与四川省平均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如表2所示,从2014~2018年间四川渠县三次产业占比变化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渠县第一产业占比较高,远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10.3%),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2018年其农业生产总值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56.3%;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占比大,2018年全县共有19个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89.5亿元,占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6%;第三产业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27.04亿,较2017年同比增长18.4%。

图1 四川渠县2014~2018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情况

表2 2014~2018年四川渠县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2 渠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2.1 特色农业起源

四川渠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有着千余年的农业种植历史,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湿度以及多元化的土壤结构是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先天优势。2009年四川渠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黄花、柑桔、中药材、蔬菜、粉葛、花椒、水稻、油菜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自此四川渠县以八大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2 特色产业发展

2.2.1 现代化农业园区初步建成 四川渠县以构建现代化农业园区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导向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种苗优良繁育体系如黄花新品种选育研究区、工厂集约育苗区、黄花种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柑橘种植新技术试验区、技术培训等功能区从根源上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如表3所示。与此同时,大力改造低产种植基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2014~2016年共计改良低产果园1133.33hm2,且先后在73个贫困村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达2300hm2,为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2 种植规模不断拓展 张克俊认为,特色资源的开发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才能称得上特色农业。四川渠县为形成完整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在过去数年间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6.67万hm2,较2015同比增长25%;特色农业总产值达36.16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63.5%。在2018年间渠县进行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在多个乡镇同时开展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扩建花椒基地266.67hm2、林下稀有菌166.67hm2、稻加菌33.33hm2、优质水果基地506.67hm2。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单位固定成本。

表3 2019年新建特色农业园区

2.2.3 深加工产业链逐步完善 低水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是遏制四川渠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2013年,四川渠县正式启动农产品初加工项目,通过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丰富产品品种。截至2018年,四川渠县共计形成农民专合组织535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例如,四川渠县特色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专职黄花加工 、销售 ,构建黄花保鲜加工生产线2条,鲜花年加工量达5000t,干黄花产销量达700t,其开发的四季黄花、黄花什锦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深加工产业链地完善不仅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2.4 科技支撑效果初显 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战略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使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比起种植面积和产品种类更注重产品的质量。2015年以来,四川渠县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着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整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新机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明显加快。例如,四川渠县在黄花示范区内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狠抓黄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3 渠县特色农业扶贫特色与成效

3.1 渠县特色农业扶贫的特色

3.1.1 挖掘渠县要素优势 渠县属于四川丘陵农业大县,耕地面积丰富,拥有20.18万hm2的土地面积,其中农用土地面积为15.84万hm2,占总面积的78.40%;生物资源多样,拥有花椒、柑、橙、柚、桃、李、杏、柠檬等多种经济作物,是四川省柑橘生产基地县之一。如图3所示,2014~2018年渠县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且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渠县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大县。

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四川渠县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众多,2010年以前劳动力集中流向沿海工业发达城市,虽然随着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劳动力出现回流。渠县发展过程中缺乏成熟高新技术支撑以及持续性资金投入导致第二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农村的闲散劳动力还主要停留在农业中没有彻底转移出来。

图3 2014~2018年四川渠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表4 2014~2018年四川稻谷、小麦、玉米成本利润率(%)

3.1.2 弥补传统农业发展短板 从成本利润率的角度对四川渠县传统农业中种植面积前三的稻谷、小麦、玉米进行分析。成本利润率反映的是每获得一单位利润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是一项反映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依据201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整理2013~2018年四川稻谷、小麦、玉米种植收益数据如表4。

图4 2014~2018年四川稻谷、小麦、玉米成本利润率

如图4所示,2014~2018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成本利润率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相较小麦和玉米,稻谷下降趋势较为平缓,且始终呈盈利状态;小麦成本利润率始终围绕0上下波动,自2016年开始成本利润率为负,成本利润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玉米的成本利润率在2014~2016期间呈现大幅度的下降,成本利润率从2014年的7.69%降至-28.13%;2016~2018年,成本利润率呈现较为平缓的上升趋势,但2015~2018年一直呈低迷亏损状态。

稻谷、小麦、玉米三者成本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依据玉米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详细成本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农产品种植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构成。依据201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整理2014~2018年玉米种植成本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2014~2018年玉米种植成本 单位:元/667m2

由表5所示,2014~2018年种植玉米所需总成本总体上保持不变,玉米种植成本围绕1050元/667m2上下波动,且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三者间比值大致维持在3∶4∶2。通过数据分析可知,2014~2018年玉米成本利润率的下降与种植所需成本关联度不大,由公式:成本利润率=(收入-成本)/成本=(收入/成本)-1,可知玉米的销售收入即产值的下降是导致玉米成本利润率变化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传统农产品中经济效益下降趋势最明显的玉米的分析,不难发现传统农产品低廉的售价是其获利难的主要原因。在商品销售这一博弈过程中,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小决定其在定价过程中的主动权。研究发展特色农业能够显著地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缓解农业内在的弱质性。主要体现为特色农业扩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利用产品差别化策略获得垄断竞争的效益。例如,四川渠县在林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大力发展花椒产业,规模种植的九叶青花椒产值可以达到1.4万元/667m2,是玉米的4~5倍。特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低的短板,提高了农产品的盈利能力。

表6 2018年渠县特色农业扶贫概况

表7 2018年渠县花椒、柑桔新增品牌情况

3.2 渠县特色农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3.2.1 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 四川渠县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5+1”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构建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和百亿生猪产业链。如表6所示,5大农业产业覆盖渠县84个乡镇,共计产值36.16亿元,直接帮助农民增收。系统性创办521个农村合作社等专合组织,为1200余名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成功创办31个“扶贫车间”,辐射800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7元,较去年增长9.4%,两者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3331元、9.0%。

3.2.2 农业发展模式取得创新 四川渠县作为西部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年代悠久,但是随着科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行业受到各种高附加价值的行业的冲击。因此,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工作刻不容缓。在四川渠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探索三资入股、劳务服务、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全域推行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折股量化”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以上发展模式的推进,截至2018年四川渠县已退出的13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高于6元,其中53个村超过10元,并且相关发展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并融入农业发展工作中。

3.2.3 产品品种不断创新 随着种植、研发技术的不断升级,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农产品品种,如表7所示。其中黄花开发出2个新品种“武坪早”“三月花”,其中“武坪早”的产量产量更稳定,“三月花”的优点则在于较普通品种早成熟一个月,使农户避开销售市场短时间内供大于求导致的压价现象。三板乡大石村引进长荷脐橙、福本脐橙等16个品种品系,通过增强差异性来提升柑桔的市场竞争力,带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4 渠县特色农业扶贫中存在的不足

4.1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

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型力度不够,根深蒂固的农耕方式难以改变,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局限于农耕机、收割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农药喷晒等方面的布置缺乏全方面科学的设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贫困地区农村缺乏专业的农学人力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慢。地区整体工业化程度不高,截至2018年,渠县农产品初级加工率不足30%、精加工率不足10%。农产品主要以鲜销的形式对外销售,对冷藏、仓储能力产生巨大挑战的同时产品供应形式单一导致市场占有率不足。

4.2 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销售系统缺乏完善的产品流通体系,缺乏专业营销人才明确产品定位、规划目标市场,销售过程存在随大流、产品走不出去等现象。销售者对宏观政策、经济形势把控不到位,对市场供求信息迟钝导致营销效果不佳。近年来,在国家相应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四川渠县构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是由于参与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对市场信息的使用率不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低,进而导致农民收到的利润大打折扣。这一现象在渠县黄花的销售过程中最为明显。渠县黄花的盛产季在每年的6、7月份盛产鲜黄花35万t以上 ,但外销不足10万t,且90%以上的黄花是通过市场鲜销,由于鲜黄花保质期短、绝大部分产品县域内部自行消化等因素导致盛产期黄花销售市场供求失衡,出现盛产期花贱伤农等现象。

4.3 政府帮扶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

扶贫先扶志,脱贫工作重点是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将脱贫推动力发展成自主发展的内力。但四川渠县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主观要求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强烈。尽管有龙头企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的带动,但是辐射作用发挥有限,增收能力的可持续性不强。在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多以印制纸面材料宣传教育为主,实质性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较少。

4.4 财政投入资金效能不高

国家每年根据不同县域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拨资金,扶贫财政资金充足,但是投入到村集体的财政资金缺乏明确的绩效目标,也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指引,其主要用于农村行政事务支出和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未能转化为有效资本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资金闲置为投入生产市场等流通渠道的现象。例如,四川渠县大力发展的花椒种植产业具有前期投入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但是农户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融资渠道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作为四川省重点贫困县,渠县特色农业自2009年起步,先后经历以“八大特色农业”“5+1”“5+N”等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在种植规模、深加工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支撑方面成效明显,对农村居民增收和稳定就业起到了显著正向推动作用,特色农业成为促进渠县脱贫增收的路径之一。渠县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化程度不足、销售环节缺活力、政府帮扶措施不精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不高等因素制约。2021年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运行期,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传递好“交接棒”,渠县还应在特色农业的生产、营销、政策对接、完善金融支持方面不断完善。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4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农户生产技术问题;二是扩量提质特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基础、基地、机制“三管齐下”,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升级;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社区、特色产业园区、返乡创业示范园,推动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四是拓宽营销渠道,适度发展电商,引导农业与旅游观光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渠县黄花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四川移动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你在渠县等我
黄花歌
渠县:督办卡让信访处置“零积压”
战地黄花
“快女”营销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