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1-08-19禹芳
禹芳
【摘 要】通过问卷、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座谈等方式,结合相关统计进行调查、分析与实践,提出问题意识的相关概念与表现形式,为研究问题解决策略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实践提出三条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环境和氛围,达到敢问;训练思考问题的技巧,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好能力基础,达到会问;体验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思考方式,达到善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综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淡薄,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更是不容乐观。因此,深入调查,直面现实,大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改进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问卷、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座谈等方式,找到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学生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1)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学生大多具有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教师“主导性”的排斥而被架空。(2)不敢提出问题。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畏惧感、距离感,常常把问题藏在心里,或者喜欢在集体中和同伴分享学习成果,而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3)不会提出问题。小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课堂上更多的是充当“操作工”的角色。教师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仅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应答。更多的学生表现出“等问题、靠大家、要结论”的学习状态,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更没有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辨析什么是好问题的能力。
教师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1)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调研中发现,83.3%的教师拥有“以学论教”的教学意识,但就“课堂中你关注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75.6%的教师首选知识,这个结果是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真实反映。(2)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就“你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讲一些还是少讲一些”的调查结果来看,78.6%的教师认为“应该多讲一些”,可见真实的课堂中存在诸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情况。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问题多来自于教师,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回答问题”。(3)没有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调研中发现,75%的教师在课堂上最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农村教师中忽视学生质疑问难的现象严重,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了解问题意识的相关概念与表现形式,为研究问题解决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对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产生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应该是学生。其次,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有赖于“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敢问”,是指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分析、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环境和氛围,达到敢问
1.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路径,主动探索知识。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互动交流,进而有机会发现问题,使提出问题成为可能。
2.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环境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请看《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除去我们已经知道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外,看到这个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长方形的四个内角都是90度,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度。
师:回答正确且分析得有理有据。
师:谁能很快地说出正方形的内角和?
生:正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度。
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你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又出示几个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同桌先交流一下。
生: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 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教師在结论的后面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学生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教师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进而提出探究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愤悱”的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了提出问题的强烈愿望。
3.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问题氛围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树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提问”潜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提问时给予微笑、注视和点头,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插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三)训练思考问题的技巧,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好能力基础,达到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授之以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确定问题的切入点,加以训练
可以在课堂教学细节中提问,即引导学生课始根据课题提问,课中根据讨论的问题提问,根据展示环节中同学的交流提问,也可以在解题的过程、操作的环节中提问,课尾可以在拓展内容等方面进行提问。
2.确定提问的方法,加以训练
(1)借助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数量关系的深度理解离不开比较。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问。请看《小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个是细细长长的,一个是矮矮胖胖的,怎么都表示0.1呢?
生:它们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左边这个图(将图放大后稍等2秒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图形变大了,阴影部分还是0.1。
生:0.1明明是这么大,现在变这么大了,还是0.1吗?
生:还是0.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
师:老师太佩服你们了!就像你们思考的那样,0.1与每份数的高矮、胖瘦等图形的形状没有关系,你们对0.1的认识非常深刻。
在图形的对比与变化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对0.1的本质特点认识得更加深刻。
(2)借助联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借用联想,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核心概念、重要公式、性质、法则等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通过问题思考—展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提出问题“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性质有关系吗”,使教学顺势转入沟通联系的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比分数与除法,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3)借助转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运用知识间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从而提出新问题。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分数的大小呢?”并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加以解决。
(4)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实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尾,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等问题。
(5)借助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使学生在新知生长点上發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如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可借助方格图,沟通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方格图(图略)后提问:回忆一下,1、10、100,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你理解小数有启发吗?
生:相邻的小数有什么规律呢?
生:它们的进率都是10。
生:整数和小数规律相同,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你们非常会学习!发现了整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通过迁移,发现了小数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提出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顺利地沟通了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
(四)体验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思考方式,达到善问
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和创新精神。如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设计了“9的乘法口诀都有哪几句?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忆口诀?”这一问题主线。学生在问题串教学情境中,会发现提出问题的路径,体验问题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善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从整体的角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共同参与,促进了问题意识、学习环境、技能培养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北京市昌平区第三实验小学 1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