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地坡村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的适老化设计策略

2021-08-19詹秦川朱佩玉ZhaoYangZhanQinchuanZhuPeiyu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8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老化

■赵 洋,詹秦川,朱佩玉 Zhao Yang & Zhan Qinchuan & Zhu Peiyu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陈炉镇的立地坡村地处陕西省铜川市市区东南20千米,是宋元以后我国现存唯一且最大的仍在烧造耀州瓷的场地,有着千年的陶瓷烧制历史,堪称“东方古陶瓷的活化石”[1],贾平凹先生的《古炉》就是以此地为原型。随着古镇传统制瓷行业的转型与衰落,当地大量中青年失业,选择到城市工作或移居外地,村落人口主要以老人及留守儿童为主,人口结构不断发生变化,60岁以上常住人口比例已上升至60.83%,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2]。本文具体分析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相关适老化居住空间设计理论,在保持传统窑洞民居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以新理念、新路径进一步改造设计出适应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的室内外生活环境,从而更新和延续地域文化、生态、经济的实践和创造。

1 立地坡村传统民居风貌特征及适老问题

1.1 立地坡村民居形式及特征

陈炉镇立地坡村整体依山而建,受特殊的地形影响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窑洞民居形式,山体走势分布变化造就了窑洞的层叠关系,我国最常见的窑洞类型主要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形式[3]。立地坡村三面被山围绕,整体建在山坡之上,民居形式主要是以靠崖式窑洞为主,靠崖式窑洞主要利用现有的山坡斜面,人为铲出一片平整的地坪,然后逐渐向内延伸,开凿出有一定纵深的洞,在崖壁入口处建门窗形成完整的窑洞,一般地坪四周垒砖围墙形成庭院。上面居民的庭院是建在下家的窑背之上,窑洞一层叠着一层,虽参差不齐但形成了重叠交错的美感,成为当地代表性的景点。人们一般形容它“密如蜂房”,可见其错综重叠的独特气势[4](图1)。从建筑的格局来看,传统村落的窑洞分布与地势自然变化相适应,建筑形态变化多样,每口窑洞都具有独特的形式。当地“陈炉八景”的歌谣中以“层洞错杂宛花城”来描绘窑洞这种特有的建筑形式[5]。

1.2 立地坡村老年人民居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综合全面的调研内容、走访记录及测量数据,陈炉立地坡村老人所居住的窑洞民居形式具有一定的共性,户型空间基本上都是一个9m×5m×4m大小的单口窑洞,老人在窑洞中居住所存在的问题大致相同,最终统计归纳出立地坡村老年民居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域缺失

调研中多数老人认为窑洞居住空间面积狭小,土炕、沙发、家具占地面积较大,不合理的家具摆放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杂乱的物品摆放问题造成了空间的混乱,隐私空间和公共空间没有界限,不仅影响整体空间的美感还给居民带来行动上的不便。并且受空间格局影响窑洞内缺少储物间、卫生间及浴室等功能性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率低(图2)。庭院同样缺乏合理的规划,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整体显得杂乱无章,造成空间的浪费。

■图1 陈炉镇立地坡村重重叠叠的窑洞

■图2 不合理的空间布局

■图3 突兀的门槛

■图4 平面布局分析图

(2)缺乏适老化设计

立地坡村独特的地方建筑文化,虽展示了地域特征,但部分设计不符合适老化设计要求,对老年人安全出行造成一定的阻碍。比如庭院地面大多是由破损、废弃的陶瓷片拼合而成,拼贴的陶瓷路地面高低不平,虽加大了地面防滑程度,但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讲,绊倒的可能性加大,增加了老人行走的危险性。窑洞民居大多数的门一直保留着传统门槛形式,门槛高出于地面一定距离,出入窑洞时都需抬脚迈入,对于使用轮椅或腿脚不便的老人进出造成极大的影响,缺乏无障碍设计(图3)。土炕的高度相对普通的床较高,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人来讲不易于上炕,可能需要借助其他辅助,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

(3)居住环境一般,情感环境欠缺

窑洞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受窑脸结构的影响,狭小的门窗阻碍了阳光的照射,导致窑洞内采光面积变小,微弱的光线使室内显得不通透明亮,不利于室内采光。加上窑洞深处在土层之下很容易出现渗水现象,导致窑洞内阴凉潮湿,久而久之窑洞储存的东西容易发霉,滋生细菌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潮湿的墙面使墙皮逐渐掉落,破坏窑洞的形象,灰尘不易打扫使窑洞更加显得破旧。民居庭院大多没有布置规划,缺乏休闲娱乐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s1-GigabitEthernet0/0/3]lacp priority 100“配置s1交换机的g/0/0/3接口优先级,确保g0/0/3接口成为转发接口,g0/0/1接口成为备份接口”

■图5 门的适老化改造

2 老年人特征对居住空间的需求

2.1 老年人生理特征对居住空间的需求

生理机能的变化严重影响着老人的生活,为提高身体健康状况,老人一般会进行户外锻炼。根据身体状况不同,老人对活动场地的需求也不一样,活动空间需要合理划分以满足不同阶段老人的运动需求。既要有休憩娱乐空间,以提高老人生活乐趣,也要设计运动场地以方便老人进行锻炼。老人记忆力减退,眼睛视力变弱,常用物品尽量使用鲜艳的颜色以便老人分辨。老人骨骼脆弱、行动迟缓,生活空间中的尖角、高差、光滑地面容易对老人行动造成不便,所以老人居住空间中更需要适老化设计,部分区域应设置无障碍设施,降低老人的生活困难,减少二次伤害[7]。

2.2 老年人心理特征对居住空间的需求

生活中老人的心理状况变化较大,因心理上的特殊性在沟通交往方面有更加强烈的要求,他们通常喜欢与有共同兴趣的老人聚集在一起聊天、探讨或参加活动等。老人通过增强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减轻内心的孤独感,在居住环境方面老人需要有合适的交谈空间,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营造亲密的邻里关系[8]。心理脆弱的老人更加需要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有利于改善抑郁的情绪,对老年人的身体很有益处[9]。老人在生活中也非常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休闲娱乐空间,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帮助老人重新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

2.3 老年人行为特征对居住空间的需求

生活中老人的日常起居都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老人通常都有早起晨练、中午午休、下午外出活动的生活习惯,老人一般根据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身体状况去参加不同的娱乐活动,每位老人的运动类型不同就需要在生活环境中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方便老人之间相互交流、灵活使用。根据老人的特殊行为提供合理、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老人不同的生活需求。

■图6 墙面的适老化改造

■图7 土炕适老化设计

■图8 橱柜适老化改造图

■图9 适老化桌椅

3 立地坡村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的适老化设计策略

本章通过对代表性的民居进行针对性改造,以点带面,进而探索陈炉立地坡村整体民居改造设计。改造对象为孙某家,处于立地坡村主景区范围内,其窑洞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孙某家一共五口窑洞,夫妻两人住一间,儿子、儿媳住一间,孙子单独住一间,剩余一间为客房,另外一间为厨房。一家共5口人目前三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典型的“4+2+1”家庭模式,老人在家居住养老。孙某夫妻俩都是陈炉古镇制瓷厂的工人,现在退休在家,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工作,一般过节才能回家居住几天,孙子在古镇学校读书,平时在家由老人看护。

3.1 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更新:优化功能空间与新材料的结构搭接组合

立地坡村传统民居大部分没有进行合理的空间利用和格局布置,在空间更新中应结合老人生活上的需求,对空间布局重新进行整体规划,合理整合空间,明确各个区域功能,增加空间多样性,以提高空间利用率[10]。根据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对窑洞进行空间划分,主要从满足老人休息居住、会客交流、储物、休闲等几方面进行改造。首先窑洞内部最为阴暗潮湿,不利于老人居住,入口区域采光良好,光照充足,将土炕设置在入口处,可避免潮湿影响。入口另外一侧设会客区既方便接待客人,也便于老人坐在室内晒太阳或者歇息。中间区域左侧放置餐桌采用镂空隔断进行划分形成餐厅,既可以明确规划区域也不影响空间通透性,右侧设橱柜与衣柜,形成整体性。中间区域保持通透,保障老人有足够的空间行走,减少因家具阻挡造成的磕碰。对窑洞内部区域防水防潮处理,利用2000mm的墙体来划分休闲区和储物区,既可以划分空间也不阻碍空间上方的通透,又有利于空气的流通性降低湿度。墙面装墙柜以方便放置物品,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重新改造空布局最终形成休息、会客、餐饮、休闲、储物几大区域,全面优化了窑洞内的空间布局(图4)。

3.2 适老化空间细节改造设计

(1)门的适老化改造

门作为窑脸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生活每天都要接触,原先的木板门不仅留有门槛还密不透风,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造成阻碍。本更新对入户门的门槛进行拆除,入口铺过门石,将屋内外地面做平,防止地面凹凸对老人造成磕绊。将原先的木板门更换为栅格门,有利于阳光照射,增加窑洞的通透性,也可以方便老人观察屋外的情况。门的宽度设计为1200~1500mm有利于老人出行,为将来使用轮椅预留宽度,在门上安装无障碍扶手,扶手设计为圆柱形,便于老人抓握,扶手的高度定为900~1000mm,扶手距门50mm,高度和宽距都符合老人的人体工程学[11],扶手端部采取弯曲形式,防止扶手末端勾住老人的袖子或衣服,老人进出门或者关门时方便撑扶,便于老人更好的生活(图5)。

(2)墙及地面的适老化改造

经过几代人的居住,孙某夫妇所居住的窑洞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墙面受潮变得破旧。本更新对窑洞的地面找平,与入口高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去除地面高差实现无障碍,木地板虽然适合老人但木地板容易受潮,因此用600×600mm的防滑、耐磨、易清扫的地砖铺贴,用勾缝剂填充地砖之间的缝隙,提高地面整体的平整度,防止老人滑到或绊倒,同时便于老人打扫地面。由于老人视力变弱,墙面使用防水乳胶漆进行粉刷,颜色选用柔和的淡黄色,既显得干净整洁也有利于墙面反射度,提高室内亮度,暖色系也可以降低对老人眼睛的刺激,室内呈现暖色给老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打造适老化空间(图6)。

(3)家具的适老化改造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结构变化,不能更好的适应原本土炕的高度,根据老人实际需求将原先的750mm的土炕高度降低至500mm,适应老人身体的变化,方便老人上炕。在土炕边缘用磨边处理的木板对直角进行包边处理,防止土炕上直角、锐角对老人造成伤害。墙面设壁柜便于储存被子与衣物,在土炕靠墙一侧炕上350mm处加设无障碍扶手,方便老人起身时抓扶,在炕头边200mm处设紧急呼救装置,方便老人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进行紧急求救(图7)。

一般炕头连接灶台,根据炕的高度调节灶台的高度,在灶台旁边设计橱柜,与灶台形成L形操作台,提高便捷性以及空间利用率,地柜距地100mm可以防止受潮,也方便做饭时脚可以放置下面,老人身高有所降低不能更好的适应原先的操作台高度,将地柜高度设为650mm,操作台保持在750mm,吊柜距地1500mm,吊柜高500mm,更符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方便老人拿取物品[12]。由于老年人容易遗忘,为减少老人麻烦,橱柜柜门结合玻璃材质设计,方便老人更直观看到物品,地柜部分为木柜门,避免出现玻璃破碎造成老人受伤,放一般不常用物品(图8)。

存在直角、锐角或过于柔软的家具,不利于老人使用,要注意对家具的转角、直角、尖角、以及边缘进行圆角化处理。餐桌和茶几选择圆形或者经过圆角处理的家具,餐桌高度保持700~750mm之间,座椅选择圆角偏硬材质带扶手更适合老人,高度保持在400~450mm之间[13]。本设计中家具尺寸根据老年人体工程学标准设定,家具整体色调采用朴素淡雅的浅色系,材质选用木质,更为轻巧便于灵活移动,整体空间显得明净、柔和,酿造出安静轻松的氛围,给老人一种舒适感(图9)。

■图10 窑洞庭院改造图

3.3 空间组合的弹性发展

(1)多元化场所营造

在窑洞庭院的更新设计中,布局休息区、种菜区域、储物区,增设小花园、家禽区、休闲娱乐区,优化空间布局。整体空间根据功能性进行位置确定,借助道路以及植物对空间形成区域划分,增加空间多样化,使原先单调的布局变得富有层次感[14-15]。入口位置保持不变,厨房门前设置种菜区,便于老人摘取蔬菜,厨房前放置桌椅便于平时老人进行摘菜、洗菜以及提供户外吃饭空间。储物区保持在原先的角落,进行区域分割便于规整杂乱的物品[16]。休闲娱乐区设在老人所居住的窑洞前面区域,距离近便于老人直达,并扩大了休闲娱乐区面积,使休闲空间实现多功能化,为老人串门聊天、下棋、晨练、晒太阳、做陶泥等各种兴趣爱好提供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满足老人的行为需求[17]。考虑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休闲区周边种植花草,使休闲区形成半围合空间,起到隐私保护作用,同时在庭院入口以及四周提升庭院的绿化面积,对空间形成软性分隔有利于提升庭院的美观性[18]。

(2)“灰空间”的联系与过渡

庭院整体以陶瓷为基础,从中提取曲线元素,在入口处设计玄关和廊道等“灰空间”进行联系与过渡,既可以起到遮蔽效果提升空间的私密性,也起到装饰性作用,隔断对庭院形成隔而不隐的效果,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感的同时营造休憩交流的娱乐场所。地面中的图案纹理主要根据瓷片路来进行创作设计,对瓷片图案进行线条化、纹理化,从而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美化道路[19-20]。窑壁上以花草纹砖雕装饰,围墙的样式参考陈炉古镇的特色罐罐墙形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结合绿植提升美观性,增添景观小品、文化景墙,提升空间层次。利用形态各异的陶罐进行组合形成景观小品,将普通的灰空间分隔,使狭小的空间显得曲折幽静,层次丰富,延续古镇的耀州瓷文化,美化居住环境(图10)。

4 结语

本文在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以陈炉古镇立地坡村为切入点,对其传统民居进行空间更新的适老化设计,在保护古镇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缓解养老压力。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村落老年民居改造,以点带面,为全面研究更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设计理论做参考,探寻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建设出更加合适的老年人居住养老空间,为我国老龄化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补充与完善。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老化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杜绝初春老化肌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