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分析
2021-08-19王瑄奇
王瑄奇,谢 芳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苏黎世大学,瑞士 苏黎世)
1998年,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的公司化运营与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诞生,让网络文学走进了大众视野。“网络文学”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邓国军认为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特殊的网络文化内涵、供网民在线阅读的超文本文学样式”[1];滕海涛认为网络文学是“首发于互联网,以网络为其主要和首要传播途径,在网络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的反馈并根据读者要求进行修正的作品”。[2]有别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以网民为创作和阅读主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具有互动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文学适应大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近20年来,网络文学大量涌现,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目前出现的综述性文献,主要仍着重于对网络文学研究论文进行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及系统的主题梳理。其中运用可视化方法的文献也寥寥无几,孙乔可[3]对2000至2019年的网络文学研究进行了回顾,运用了定量统计及可视化方法,但所研究的文献仅316篇,数量较少。为全面了解网络文学研究主题的热点及前沿问题,本文对中国知网上1993年至2021年间的网络文学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着重分析研究主题与关键词,期待为国内新媒体语言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研究方法,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个软件工具,对网络文学研究的主题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文献是承载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要媒介,是人类进行知识创造和获取知识成果的主要体现。[4]对相关论文的主题篇名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地展示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发展的状况,探测其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首先,在知网数据库中以“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网络散文”“网络诗歌”4个词作为篇名关键词进行逻辑“或”高级检索,共检索到中文文献5629篇,时间跨度为1993年至2021年,本文以此作为统计分析数据。其次,将检索得到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下载导出。再次,将导出的文献导入Citespace,进行词频分析和共现关系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网络文学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关联程度,本文把由Citespace处理后的数据导入VOSviewer,实现各关键词共现关系及频次密度的可视化展示。
二、数据结果与可视化分析
(一)主题词提取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网络文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和研究成果,笔者利用Citespace对所选文献题录进行关键词提取,共得到有效关键词1133个,表1为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反映出1993年至2021年国内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可以看到,除去“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网络”等关键词,“文学性”“改编”“影响”等词也排在前列,可见网络文学研究方向的多元化。
(二)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关键词聚类关系网络图,探索网络文学研究的主题方向。在1133个有效关键词中,选取频次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并人工筛选出有效关键词308个,导入Citespace中进行共现关系处理,共生成聚类24个。聚类中主题关键词的数量可以反映该聚类主题的研究热度,因此按每个聚类中主题关键词数量降序排列,得到表2(为避免表2过于冗长,笔者对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人工筛选,意义相似的关键词只保留其中一个)。将以上数据导入VOSviewer中进行可视化处理,不同的聚类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生成关键词聚类网络图。图中关键词由节点表示,出现频次越多则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相连的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存在共现关系。如图1所示,网络文学研究的聚类网络错综复杂、联系密切,共有边1876条。由于聚类数量较多,研究方向纷杂,本文仅选取前10个聚类主题进行详细说明。
表2 1993—2021年网络文学研究的主题聚类
图1 1993—2021年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关键词聚类标签视图
聚类1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经济价值、IP运营等跨界商业价值研究。如刘燕南、李忠利从受众市场、创意内容、社会效益三个维度出发,建构起具有综合性、多指标、可操作三大特点的网络文学IP价值评估体系[5];何慧龙对我国现有网络文学网站的产业链及发展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释;禹建湘、范憬怡对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其健康发展的对策。[6]还有在泛娱乐背景下对网络文学发展前景、IP价值及产业链等的研究。阅文集团是我国著名的文学IP培育平台,因此学界很多研究以之为案例。
聚类2主要聚焦于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探讨,主要分为语言和题材两方面。语言方面,李星辉认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艺术与技术合而为一、作者和读者交互沟通、大众化与世俗化构成主调、口语化和速食化四个主要特性。[7]题材方面,蓝爱国将网络文学题材分为言情、都市、幻想、军事、推理、游戏、历史、同人耽美、竞技9大类别。[8]李玉萍分析了中国网络文学网站内容设置的现状与影响[9];周波探讨了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认为“只有既体现网络媒体自由开放风格,又具有较大思想深度、文化蕴涵和较高艺术水准、审美品位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成为中国时代的经典。[10]《大江大河》《甄嬛传》《花千骨》为成功影视化的网络文学作品,多被作为案例研究网络文学叙事及影视改编等。
聚类3是热门影视改编剧及其影响的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匆匆那年》《糖婚》《裸婚时代》是学界探讨次数最多的几部作品。周志雄认为“一部作品改编得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改编的方式,是改编后的电影能否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打动观众,实现既能让观众放松,又能得到艺术享受的目的”[11];覃思思探析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热的原因,并总结出热门改编剧在策划、拍摄、播出等生产发行环节中的传播策略[12]。影响方面,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及思想政治层面。例如,吴蕊、郭翠霞认为大学生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阅读群体,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不容小觑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阅读网络文学作品[13]。
聚类4从文学批评角度研究网络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性及后现代性等。文学性方面,孙伟从读者、生活、作品、作者4个层面阐释了完善网络文学文学性的空间,认为“这种新的文学性是在大众心理和文学生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14];张莉莉基于文学性视角,提出了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策略[15]。审美性方面,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加速了中国文学的转型,为了更好地成为有价值的历史结点,网络文学应当提升其文学性与艺术审美价值[16];柯秀经总结出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审美的虚拟性、互动性、超文本的结构美、符号多元化、娱乐性[17]。后现代性方面,欧阳友权认为“现代话语的知识态度、边缘姿态、平面化理念等,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精神建构,而网络的思维范式和话语模式蕴藏着后现代文化的逻辑内涵”[18]。
聚类5主要探讨了网络文学门户网站及创作主体性,以及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发展与策略。如王小英、祝东认为“文学网站作为生产和销售平台以结构性的力量渗入文学写作过程中,促进或造成网络文学作品浓厚的大众化色彩、类型化、超长化或‘太监’‘烂尾’等文学景观”[19];李玉萍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网站内容设置是依据题材内容划分而成,这种模式会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产生巨大影响[20]。还有众多学者利用场域理论,分析网络文学的生态、文化权利及多场域开发等。
聚类6从传播学角度,阐释了网络文学的文化输出与媒介传播。如邵燕君等在媒介革命视野下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已进入“文化反哺”阶段,未来有望成为代表我国特色的文化输出力量[21];袁立庠总结出了网络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的传播特性,如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方式个性化等[22]。Wuxiaworld是翻译我国武侠、玄幻题材网络小说的海外网站,其火爆为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文化输出提供了新思路,很多学者以之为例探讨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策略。
聚类7聚焦于网络文学的电视剧改编,大多分析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叙事策略、热播成因,使用最多的案例为《琅琊榜》《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例如陈晶薛、圣言以《花千骨》为例看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许培哲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成功之路;孟艳从影视艺术角度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的产生原因、历史进程、改编方式、改编作品类型等进行了系统梳理[23]。
聚类8为网络作者创作角度的研究。如孙宜君、桂国民从创作理论、创作过程、创作内容、创作形式、创作语言、创作主体六个方面总结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创作特征[24];黎欢探析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心理,认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在文学传播中具有泛化与虚化的特性,并呈现出寻求情感宣泄与心灵突围的创作心理”[25];贺子岳、李梦琴对网络文学作者的成长体系进行了研究。该聚类中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网络作者,他们也是创作主体角度研究的热点。
聚类9是网络文学版权与出版问题研究。随着泛娱乐大潮的兴起,网络文学IP改编及衍生产业语法多样化,加之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与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其版权问题与消费模式也成为了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数字出版逐渐与传统出版业分庭抗礼,成为了网络文学的大背景。刘晓兰总结出网络文学的侵权方式主要为盗版链接、恶性搜索和内容复制,并提出受众、技术、法律等角度的版权保护策略[26];高婷对网络文学作品IP改编存在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总结及相关对策思考。
聚类10为网络文学的思想政治影响研究,主要聚焦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由于网络文学创作及传播的便捷性,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大量低俗与不良内容。而网络文学的阅读主体为青少年及大学生,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易受劣质作品的消极影响,学界对此也颇为重视。胡继红归纳了网络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杨晓蕾认为网络文学如同双刃剑,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又存在潜在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27]。
聚类11探讨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与开放性;聚类13是网络小说创作及典型作品的研究;聚类14聚焦于网络小说俗文学与精英文学;聚类15是网络文学的不足与出路研究;聚类16是网络文学作家群体的研究;聚类17分析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化、文化消费等;聚类18聚焦于网络文学的创作;聚类19是网络文学语言特征的研究;聚类21及23是从时代大角度看网络文学的发展;聚类22是接受者角度的研究;聚类24讨论网络文学相关奖项及比赛。聚类12和20较为模糊,笔者未总结出明显的研究方向。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对我国近20年网络文学研究文献的热点前沿主题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一)网络文学研究的主题方向数量众多、内容全面,详细的子聚类有24个。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有商业角度的产业链效益研究、文学角度语言内容及审美批评研究、传播学角度的影视改编及文化输出研究、思想政治角度的总结反思研究、法律角度的版权保护研究,还有营销角度的包装策略研究;从所研究的网络文学区块来看,有网络文学特定特征的研究(如审美性、互动性等)、有其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研究、有其网站与场域的研究,还有其奖赛制度的研究。聚类数量众多,但每个聚类中的主题关键词数量并不多,这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分散性与多样性。
(二)网络文学研究呈现出整体分布全面,局部子主题研究分布不均的现象。热点主题如影视化改编、文学性评价及传播学研究等深入具体、数量繁多,冷门主题如后现代性、包装策略等则较为浅显模糊、数量偏少。
(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献基数的增加,网络文学研究主题呈现出学科交叉化的特点。文学、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融合,为网络文学研究带来了更新更全面的视角。
由此可见,我国网络文学研究在近20年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研究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不足,网络文学研究可多融合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增强研究的实证性与科学性。从研究内容上看,虽然研究方向繁多,但多基于网络文学本体的特性与空间等,可以增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或其他领域的对比研究,或是利用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情感分析,促进互动创作与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