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鱼
2021-08-19邱俊霖
文/邱俊霖
鱼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食物之一。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文人墨客们与鱼邂逅,自然也免不了要拿出纸笔赋诗一首,与好友们分享鱼中之趣。
说到鱼,自然离不开吃!不过在唐代,鱼可不能乱吃,比如,按规定鲤鱼就不能吃。当时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载,谁敢在唐朝卖鲤鱼,就得挨60大板。
至于为何不能吃鲤鱼,盖因唐朝的皇帝姓“李”,吃鲤不就是“吃李”吗?所以,鲤鱼不仅不能吃,还获得了一个霸气的名字——“赤鲟公”。
或许,正是因为鲤鱼在当时地位显赫,因此成了许多唐代诗人歌颂的对象。中唐诗人章孝标在《鲤鱼》当中便说“眼似真珠鳞似金”,直接用珍珠和金子来描绘鲤鱼的形象。
而李白在《赠崔侍郎》中更是用鲤鱼来自喻:“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李白在诗中直截了当地将鲤鱼当作不是凡鱼能够比拟的珍贵鱼类。当然了,说到底,李白终究还是在发牢骚,通过自比鲤鱼,从侧面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透过唐诗,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事实——或许是因为实在太好吃了,许多人还是冒着挨打的风险偷偷吃鲤鱼。比如,“诗佛”王维在《洛阳女儿行》当中写道:“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这是写洛阳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子,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白居易在《舟行(江州路上作)》中也写道:“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用大米饭裹着红鲤鱼一起在船头蒸熟,吃饱了真满足。看来,唐朝统治者确实低估了“吃货”们的战斗力。
除了鲤鱼,各式各样的鱼都有可能成为唐代“吃货”们的盘中餐。当然了,唐代人对于鱼的吃法是十分讲究的。现代人喜欢用荷叶包裹鸡肉或是猪肉,做成香喷喷的荷包鸡或荷包肉,而有些唐代人则用荷叶包裹鱼,做成美味的“荷包鱼”。
盛唐时期的诗人李颀曾经送给当时的书法家张旭一首诗,诗中写道:“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荷叶与鱼,都是自然界的水中之物,用荷叶包裹着鱼一起蒸熟,荷叶的清香便与鱼肉的细腻融为了一体。读李颀的诗,读者仿佛从诗句当中,能闻到鱼肉的香气,同时又能感觉到“鱼戏莲叶间”的趣味。
除了蒸“荷包鱼”,唐代的人们还喜欢吃“鱼脍”,“脍”指的是生肉,所以鱼脍就是生鱼片。唐代人不仅十分热衷于吃生鱼片,还认为这是鱼肉最高端的食用方式。
唐代宫廷中就有一道名为“金齑(jī)玉鲙”的名菜,“齑”就是捣碎的佐料。这道菜以鲈鱼为主料,橘瓣为齑,将鲈鱼肉切成薄片,再浇上橘汁,肉质细嫩鲜美,成菜时如金似玉,鱼肉鲜嫩,清香爽口,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鱼生。
曾是唐玄宗身边大红人的李白就有幸品尝过这道菜,后来他回忆起来时,还专门写了一首诗称赞:“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在李白眼中,这道“金齑玉鲙”就是当之无愧的“神鱼”。
大诗人杜甫也对生鱼片大加赞赏,在交通和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唐代,生鱼片是十分昂贵的,杜甫一般也负担不起吃鱼脍的费用,好不容易受邀参加了一个“高端局”,终于吃上了鱼脍。于是,杜甫将生鱼片从取鱼、切肉到进嘴的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对于鱼脍的滋味,他这样评价:“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其中,“无声细下”是形容刀工精湛,而“碎雪”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鱼肉的白嫩。但遗憾的是“放箸未觉金盘空”(《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杜甫还没吃过瘾,盘子就见底了。
看来,鱼脍的美味令唐代人无法抗拒,像王昌龄、白居易等大诗人,也都是鱼脍的忠实粉丝。王昌龄在《送程六》当中写道:“青鱼雪落鲙橙齑。”白居易在《和微之诗》当中也写道:“鱼鲙芥酱调。”这些诗句介绍了唐代诗人们吃生鱼片时的调料,其中有芥末酱料,也有橙子等酸味的水果,这多多少少是在模仿宫廷内的吃法。这样不仅可以给鱼肉去腥,也能让鱼肉的滋味更加丰富。
透过唐代人的诗句,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唐代鱼味之鲜美。唐朝的那些鱼似乎跨越了千年时光,依然牵动着今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