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禾种红茶不同工艺色泽品质的多维度比较
2021-08-18金美霞陈晓阳王霆刘丹俞燎远
金美霞, 陈晓阳, 王霆, 刘丹, 俞燎远
(1.东阳市龙盘玉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东阳 322100; 2.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3.东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东阳 322100; 4.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5.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东阳木禾种是有名的茶树良种,原产地在东阳市东白山。晋代开始繁育,距今已有1 600 a历史。木禾种与鸠坑种、龙井种并称为浙江省三大有性系茶树良种,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阳、磐安、嵊州、绍兴、诸暨等地,1988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茶树良种。木禾种芽叶持嫩性好、生育力较强,制成的珠茶具有花香,是钱塘龙井和珠茶的当家品种之一[1-3]。木禾种加工扁形绿茶和珠茶的工艺技术已有研究,但目前对木禾种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未见报道。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能模拟人类的视觉感官系统,对茶叶的色泽进行自动化处理。利用计算机对茶叶色泽的识别是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采集的茶叶图像数据进行RGB和HSV颜色空间模型的构建[4],通过相应的算法将采集到的有效图像进行RGB颜色模拟换算,再经过两者之间的转换,得出相应的颜色特征,进行数据的量化分析,得到茶叶的色泽识别,从而实现计算机对茶叶颜色的自动识别,减小人的主观性误差。
茶叶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3个方面,是分辨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也是茶叶主要品质特征之一。红茶外形色泽和叶底色泽主要是由叶绿素降解产物、果胶质及多种物质产生,如茶多酚、蛋白质、糖等参与氧化聚合所形成的有色产物[5]。由于色泽的微小变化不易被人的视觉感知,为了探究木禾种红茶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对茶叶色泽品质的影响,本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模拟人类视觉系统,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通过构建HSV颜色空间得到数据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来比较茶叶色泽品质的变化,从而得出最适合的木禾种红茶加工工艺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茶样制备
在萎凋、揉捻、烘干环节各设置3个不同工艺参数(萎凋7.0、8.0、9.0 h;揉捻1.5、2.0、2.5 h;烘干1.5、2.0、3.0 h),采制木禾种1芽2叶初展鲜叶,在温度30~35 ℃、空气湿度90%的环境下,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基本工序加工,得到木禾种红茶茶样共9个。加工时间和地点:2021年3月下旬,东阳市龙盘玉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设备:自制萎凋槽,増荣55型揉捻机,自制发酵房,6CHZ-9B型茶叶烘干机。
1.2 图像采集方法
干茶取样,每种茶样混匀取10 g,放入相同器皿,匀齐度相似,进行拍照,重复5次;茶汤取样,每种茶样取3 g,150 mL沸水,冲泡5 min,重复2次,将每次得到的茶汤取100 mL放入同一茶具中进行拍照,再将2次得到的茶汤混匀,取100 mL放入同一茶具中进行拍照;叶底取样,将2次冲泡后得到的叶底取相同的量放入同一器皿中拍照,再混匀取相同的量放入相同器皿中拍一张。
为了保证拍摄的一致性,减小实验的偶然性误差。本次实验的图像采集在小摄影棚里进行。将LED灯条作为上方光源,无影灯作为底部光源,并铺设白色遮光布,防止亮度过高。摄影棚为Deep Photo Accessores,材质为白色塑料板。拍照设备为日本尼康公司的NikonD750,使用的镜头是尼克尔24-120,分辨率为1 920×1 080像素,相机参数光圈设为F4,快门速度为1/200,ISO(感光度)设为200。产出照片格式为JPG,颜色表示为RGB。将得到的图片裁剪成977×758像素大小,并利用抠图软件进行抠图,除去多余部分,只留干茶、茶汤、叶底有效区域,得到干茶有效图片45张,茶汤有效图片45张,叶底有效图片27张。
1.3 数据采集及统计分析
将得到的有效图片导入到Python 3.7软件中,利用RGB模式读取图像得到RGB三色值,通过Python代码将RGB空间转换到HSV空间,最终得到茶叶HSV的颜色特征信息,并统计各颜色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到红茶干茶、茶汤和叶底图像的H(色相)、S(饱和度)、V(明亮度)数值。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加工工艺参数对成品茶色泽的影响。
表1 HSV颜色字典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萎凋时间的干茶、茶汤、叶底色泽品质HSV分析
根据表2的HSV数据,萎凋时间越长,干茶的HSV数值逐渐增大。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萎凋时间干茶的S值有显著差异,萎凋9.0 h的H值与7.0和8.0 h的有显著差异,3者V值无显著差异。且随着萎凋时间增加,干茶除黑灰白色外的有色部分的橙色比例在逐渐增大,萎凋7.0、8.0和9.0 h的橙色比例分别为77.4%、81.0%和84.4%;红色比例在逐渐减小,分别为22.4%、18.8%和15.4%。推测随着萎凋时间的增大,细胞含水量逐渐降低,POD活性持续增强,儿茶素逐渐减少,但总体茶黄素积累量比茶红素多[6-9],导致干茶色泽往橙黄方向变,但主体还是橙色。
表2 不同萎凋时间干茶的HSV值
根据表3的HSV数据,萎凋时间越长,茶汤的H值和V值都逐渐减小,S值先变大再变小,茶汤变红变暗,但整体茶汤都在橙色区间(占100%,图1),且色泽随着萎凋时间变化有一个峰值。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萎凋时间H值有显著差异,萎凋7.0 h的S值和V值与萎凋8.0和9.0 h的有显著差异。图1茶汤图片可以看出,7.0 h的偏黄,萎凋稍微不足;9.0 h的发暗,萎凋稍微过度;8.0 h的明亮度和颜色都最好,橙黄明亮,推测此时茶红素与茶黄素比值较适宜。
根据表4的HSV数据,萎凋时间越长叶底的HSV数值越大。随着萎凋时间的增加,叶底除黑灰白色外的有色部分的橙色比例在逐渐增大,萎凋7.0、8.0和9.0 h的橙色比例分别为76.5%、82.5%和88.5%;红色比例在逐渐减小,分别为23.6%、17.7%和11.7%。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萎凋时间的叶底S值和V值有显著差异;9.0 h的H值与7.0和8.0 h的有显著差异,但7.0和8.0 h的H值无显著差异。即随着HSV数值增大,叶底颜色向橙红变化。推测萎凋时间越长,茶红素茶褐素逐渐增加,叶绿素破坏增加,脱镁叶绿素增加[10],从而带来色泽的变化。
表3 不同萎凋时间茶汤的HSV值
图1 不同萎凋时间的茶汤
2.2 不同揉捻时间的干茶、茶汤、叶底色泽品质HSV分析
表4 不同萎凋时间叶底的HSV值
根据表5的HSV数据可以得出,揉捻时间越长,干茶的H值逐渐减小,S值和V值逐渐增大。随着揉捻时间的增加,干茶除黑灰白色外的有色部分的橙色比例先增大后减小,揉捻1.5、2.0和2.5 h的橙色比例分别为57.8%、80.2%和79.6%;红色比例先减小后增大,分别为40.6%、19.3%和20.2%,干茶向橙红色转变,但整体处于橙色区域。方差分析显示,3个不同揉捻时间得到的干茶的S值和V值有显著差异,随着揉捻时间的增加,S值和V值显著增加;且揉捻1.5 h干茶的H值显著大于2.0 h和2.5 h的H值,橙红比例几乎为1∶1。猜测揉捻1.5 h的干茶细胞破碎度不够,萎凋叶中内含物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茶黄素积累量过多,导致干茶偏黄。
表5 不同揉捻时间干茶的HSV值
表6的HSV数据可以看出,揉捻时间越长,茶汤的H值逐渐减小,S值和V值逐渐增大。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揉捻时间得到茶汤的H值和S值有显著差异,揉捻1.5 h茶汤的H值明显大于揉捻2.0和2.5 h的H值,但S值明显小于揉捻2.0和2.5 h的S值。随着揉捻时间增加,茶汤颜色向橙红转变,但整体还处于橙黄区域(占100%,图2)。就图2来看,揉捻2.0 h的茶汤红橙明亮浓度好,猜测此时细胞破损率较好,水解作用生成了较多的水溶性产物并易释放于茶汤中,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增加,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较大[11-12]。
表6 不同揉捻时间茶汤的HSV值
图2 不同揉捻时间的茶汤
根据表7的HSV数据可以看出,揉捻时间越长,叶底的H值和V值逐渐增大,S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揉捻时间的增加,叶底除黑灰白色外的有色部分的橙色比例逐渐增大,揉捻1.5、2.0和2.5 h的橙色比例分别为81.1%、81.1%和85.9%;红色比例先减小后增大,分别为18.8%、18.2%和14.1%。方差分析显示,揉捻1.5 h叶底的S值明显低于其他2个处理,但3者的H值和V值无显著差异。揉捻时间越长,叶底颜色向黄褐色逐渐靠近,但整体都处于红褐色区域,推测随着揉捻程度的增加,叶绿素降解更多[13-14],脱镁叶绿素含量和茶褐素逐渐增加。
2.3 不同烘干时间的干茶、茶汤、叶底色泽品质HSV分析
表7 不同揉捻时间叶底的HSV值
根据表8的HSV数据可以看出,烘干时间越长,干茶的H值逐渐减小,S值先减小后增大,V值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烘干时间的增加,干茶除黑灰白色外的有色部分的橙色比例先增大后减小,烘干1.5、2.0和3.0 h的橙色比例分别为82.6%、85.2%和84.0%;红色比例先减小后增大,分别为17.0%、14.6%和15.9%。方差分析显示,烘干1.5 h干茶的H值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烘干3.0 h干茶的S值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3个烘干时间处理干茶的V值无显著差异。随着干燥时间越长,干茶颜色越红,明亮度先增加后降低,饱和度先下降再升高,猜测烘干时间越长,茶褐素逐渐增加[15-16],脱镁叶绿素也逐渐增加。
表8 不同烘干时间干茶的HSV值
根据表9的HSV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烘干时间的增大,茶汤的H值是先增大后减小,S值和V值先减小后增大,茶汤逐渐偏橙红色,但整体还在橙色区域(占100%,图3)。方差分析显示,烘干时间不同,茶汤的V值有显著差异,H值和S值无显著差异,且烘干2.0 h茶汤的V值明显低于其他2个处理。猜测烘干工艺处理对茶汤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就图3来看,烘干2.0 h的茶汤颜色亮度相对最好。
表9 不同烘干时间茶汤的HSV值
根据表10的HSV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烘干时间越长,叶底的H值逐渐减小,S值和V值先减小后增大。且随着烘干时间增长,叶底除黑灰白色外的有色部分橙色比例逐渐增大,烘干1.5、2.0和3.0 h的橙色比例分别为87.7%、88.3%和90.2%;红色比例逐渐减小,分别为12.3%、11.7%和9.8%。方差分析显示,3个不同烘干时间处理得到的叶底HSV值无显著差异,整体都偏于橙红色,猜测随着烘干时间的增长,茶褐色逐渐增加,导致叶底变红变褐。试验结果表明,烘干工艺对红茶色泽影响不显著,烘干2.0 h的茶叶色泽相对最好。
图3 不同烘干时间的茶汤
表10 不同烘干时间叶底的HSV值
3 小结
本研究针对不同的红茶加工工艺而呈现不同的色泽和品质,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模拟人类视觉感官系统,收集木禾种红茶干茶、茶汤、叶底的图像,建立HSV颜色模型,提取不同工艺处理下图像的颜色特征参数,从而进行色泽品质的多维度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提取不同萎凋时间的红茶干茶、茶汤、叶底图像的HSV数值进行比较得到,萎凋时间越长,干茶和叶底的H值逐渐减小,茶汤的H值逐渐增大;茶汤的V值逐渐减小,S值在8.0 h时存在一个峰值,干茶和叶底的S值和V值都增加,即明亮度和饱和度都增加。即萎凋时间越长,茶汤往红色方向偏,干茶和叶底都往黄色方向偏,但整体颜色都处于橙色区域,且橙色比例一直在增加,红色比例一直在减少,明显导致茶叶整体色泽都偏橙黄。整体萎凋9.0 h的茶叶色泽品质较好。
通过提取不同揉捻时间的红茶干茶、茶汤、叶底图像的HSV数值进行比较得到,揉捻时间越长,干茶和茶汤H值逐渐减小,叶底H值逐渐增大;干茶和茶汤的V值和S值都逐渐增大;叶底的S值先增大后减小,V值逐渐增大。且随着揉捻程度的增加,干茶的橙色比例先增加后减少,红色比例先减小后增加,但整体还是橙色比例明显高于红色比例;揉捻时间越长,干茶和茶汤颜色越红,明亮度和饱和度都增加;叶底越黄,明亮度先增加后减小,饱和度逐渐增加。整体揉捻2.5 h的茶叶色泽品质较好。
通过提取不同烘干时间的红茶干茶、茶汤、叶底图像的HSV数值进行比较得到,烘干时间越长,干茶和叶底的H值逐渐减小,茶汤的H值先增加后减小,即干茶、茶汤和叶底色泽整体都变红;干茶的S值、茶汤的S值、V值和叶底的S值、V值都随着烘干时间的增加数值先减小后增大,只有干茶的V值先增大后减小,大部分数值在2.0 h时有一个峰值。整体来看,叶底橙红比例,橙色增加,红色减少。整体烘干2.0 h的茶叶色泽品质较好。
本研究用计算机机器视觉技术模拟人体感官系统,使用量化的HSV颜色直方图法提取木禾种红茶干茶、茶汤、叶底图像颜色特征,对红茶色泽品质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避免了定性指标的模糊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处理的木禾种红茶样色泽品质有显著差异,而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为木禾种红茶工艺提升提供更客观、更精准的数据参考。研究有利于调整木禾种红茶加工萎凋、揉捻和烘干时间,规范木禾种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提升木禾种红茶色泽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