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仿真综合实训对护理本科生母婴护理岗位胜任力的影响

2021-08-18葛圆邓月桂韩叶芬

护理学杂志 2021年15期

葛圆,邓月桂,韩叶芬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着重突出以产出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核心胜任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应用型护理人才[2]。护理本科生是服务临床护理的新生力量,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具有初步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一直是护理教育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医学基础课与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但知识体系处于零散状态,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护理思维。国内诸多院校在临床实习前开展综合实训课程,将多元化知识有机系统地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综合护理运用能力,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临床护理岗位[3-6]。我院在开展综合实训课程中,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产科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以克服学生产科护理知识点不易理解的难点,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我校四年制护理专业2017级学生391人按照学号顺序分成20个组(每组19~22人),采用抽签法各选取3个组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人,两组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本科生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教学设计 我校于学生实习前1个月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其中产科护理综合实训5课时,共200 min。由护理学院妇产科专职教师和附属医院产科兼职教师共同设计与临床实景相仿且包括多个情景的综合案例,包含孕妇入院、产程观察、分娩过程、产后抢救和产科健康教育5个主题情景。案例中涉及知识点主要有《健康评估》中学生的护理评估能力,《基础护理学》中的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氧气吸入等内容,《妇产科护理学》中孕产妇的产程观察护理知识,产科专科操作如胎心监护、骨盆内外测量、四部触诊法、自然分娩及顺产接生等内容。产科护理综合实训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母婴护理岗位核心胜任力,包括知识与经验、专科操作能力、临床思维与应变能力、健康教育与沟通能力、职业素质、自我效能等方面水平,从而加快护理学生与临床母婴护理工作接轨。

1.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案例演示教学法。①教师授课前1周对学生的母婴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评估,之后通过雨课堂平台发送学习资源,包括理论教学课件、情景案例、模拟实验操作、评分标准等内容。②课堂上将学生按照每20人一个大组分组,每个大组再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4人。每小组均讨论产科综合案例的5个主题情景(孕妇入院、产程观察、分娩过程、产后抢救、产科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护理操作与情景演示内容,过程中可随时咨询教师(时间30 min)。③讨论结束后采用抽签法每个组对应一个场景进行案例演示,每个场景20~30 min,演示结束后由其他学生及老师点评。学生交换场景自由练习(时间30 min)。④过程考核融入在情景演示中,最后进行理论考核(时间10 min)。课程结束后调查课堂效果与岗位核心能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案例演示融入虚拟情境虚拟仿真教学法,具体如下。

1.2.2.1课前准备 课前1周通知学生进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自主学习“自然分娩机制及顺产接生”“骨盆内外测量”“四部触诊法”等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学生可预约进入实验室进行虚拟模拟操作,对薄弱环节反复观看与练习。

1.2.2.2课堂活动 每小组均讨论产科综合案例的5个主题情景容,讨论过程中可随时咨询教师或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讨论结束后采用抽签法每个组对应一个场景进行案例情景演示,过程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原则。①孕妇入院评估采用实景演示。由第1组学生分别扮演孕妇、家属、病区护士。护士进行问诊主诉、临床症状、体征、月经史、孕产史、既往史等,给予正确的体位、人文关怀等内容,以评估学生掌握健康评估问诊的内容。护士行入院生命体征测量、检测胎心、宫缩等基础护理和专科操作。第2~5组学生进行补充问诊内容、护理项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最后教师点评。第1组扮演孕妇和家属的学生在后续系列情景中继续扮演原角色。②产程观察采用虚实结合演示。第2组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实习护士、助产士、医生角色,根据案例内容进行第一产程的护理。这个过程重点考核学生的专科护理知识与操作能力,包括评估宫缩、胎心监护、胎方位的判断、骨盆的测量、阴道检查等内容。助产士应用高仿真分娩孕妇模型评估宫缩、听胎心音。鉴于胎儿置位于孕妇体内,胎方位是难点知识,胎方位的判断通过四步触诊法结合虚拟软件进行判定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是否衔接、子宫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等。助产士在进行骨盆外测量时,由于标志在孕妇体表,操作则直接在扮演孕妇的学生身上进行。而内测量部分由于骨性结构标志在体内,学生佩戴VR虚拟眼镜进行虚拟操作,其他组员共同观看演示屏幕。最后共同评价操作正确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结合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小结。③分娩过程采用虚实结合演示。第3组学生分别扮演助产士A、助产士B、实习护士、医生角色,根据案例内容进行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的护理。顺产接生过程尽可能模拟产房情境,采用真人扮演产妇,接产步骤中孕妇体外操作内容采用真实操作方法。孕妇体内不能直观的知识点同步结合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进行演示,如助产士使用高仿真分娩孕妇模型与胎儿演示(同步分娩虚拟软件动态演示,学生可清晰从大屏幕观看)分娩机制的7个过程: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第三产程演示胎盘娩出过程同样采用仿真模型同步虚拟仿真软件的形式。其他组学生观看、提出疑问、补充与点评。教师答疑与补充重难点知识。④产后出血抢救采用实景演示。设计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需要进行积极抢救。第4组学生进行演示团结协作共同抢救产妇情景。涉及的专科护理内容有按摩子宫、缩宫素给药等内容,同时协作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如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氧气吸入等,以增加学生的临床情境感,考核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⑤产科健康教育采用实景演示。设计产妇身体恢复良好情景,由第5组学生进行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包括母乳喂养的指导、新生儿日常护理的讲解、产褥期护理等内容,其他组学生与老师进行补充与点评。⑥交换场景自由练习。5个场景演示与点评结束后,学生根据需求进行交换场景演示。⑦课堂考核评价。在进行5个主题情景演示过程中,教师采用流程评分标准(满分100分)对各小组进行全程考核评分,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操作熟练程度、临床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利用雨课堂平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考核。

1.2.2.3课后拓展 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课程中心、妇产科护理虚拟实验平台进行本次综合实训课程的强化学习与自主测评。通过问卷星调查评价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与核心胜任力。

1.3评价方法 ①教学效果。采用自制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学号、年龄、性别、前3年平均成绩等)、课堂学习效果(包括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内容的理解、实验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课堂参与度、综合满意度共8个条目)的满意度评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总分8~40分,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②考核成绩。依据产科综合实训流程评分标准评价两组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核成绩(满分100分),理论考核成绩评分(满分20分)。③产科母婴护理岗位胜任力。在参考相关文献[7-8]基础上自行设计产科母婴护理岗位胜任力量表评价,包含知识与经验(8个条目)、专科操作能力(6个条目)、临床思维与应变能力(9个条目)、健康教育与沟通能力(7个条目)、职业素质(6个条目)、自我效能(4个条目)6个维度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赋予5~1分,总分40~20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胜任力水平越高。请5名高级职称的临床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评定,内容效度指数0.86。组织2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行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两组课堂学习效果及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课堂学习效果及考核成绩比较 分,

2.2两组教学前后母婴护理岗位核心胜任力得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教学前后母婴护理岗位核心胜任力得分比较 分,

3 讨论

3.1产科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融入虚拟仿真技术的必要性 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职业拓展课程,由于产科护理的特殊性,很多实践教学场景无法真实在临床实现。我校在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课程中精心设计产科护理的常见情景,包括接待孕妇入院、待产观察、分娩、产后抢救以及健康教育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同时,在课程中融入虚拟仿真技术,高效的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剖视、透视、原理模式等多视角更直观观看孕妇骨盆骨性结构,观察胎儿在孕妇体内的位置,掌握骨盆测量的操作方法、判断胎方位的四步触诊法,掌握临床意义以及各径线异常对分娩的影响,以评估孕妇能否自然分娩;观看胎儿在孕妇体内虚拟动态转动的自然分娩机制以及顺产接生操作等内容,以掌握顺产接生的步骤,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判断思维、专业核心能力及应变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3.2虚拟仿真教学有助于课堂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提高 虚拟仿真实验的优越性在于通过三维软件技术提供更为生动的实验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体验[9-10]。本研究在顺产接生过程中采用真人扮演产妇,同步结合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形式,尽可能模拟产房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详细讲解在分娩过程每个步骤应进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评价、过程评价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其原因可能与当代大学生勇于探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以及虚拟仿真技术能提供三维仿真效果的情境有关,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实验相结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激发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11]。这与相关研究中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结论一致[12-13]。提示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护理综合实训教学,可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3虚拟仿真教学可提升护理本科生岗位胜任力 护士岗位胜任力是护理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护理本科教育必须将护士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作为构筑护士素质的基本框架,是新毕业护士进入临床后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护理的重要保证[14-15]。本研究在教学案例中设计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抢救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共同抢救情景演示,给予专科护理如按摩子宫操作的同时配合基础护理操作如测量生命体征、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氧气吸入等,整个演示过程融知识、技能、人文关怀于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临床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本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后观察组知识与经验、专科操作能力、临床思维与应变能力及核心胜任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有效突破实训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产科护理知识认知及专科操作能力,而以模拟临床情景的教学方式及身临其境的仿真技术情景有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与应变能力。虽然综合实训后两组学生在健康教育与沟通能力、职业素质、自我效能方面提高不明显,这可能由于本次实训课程时间有限,而这3项核心技能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患者的真实服务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升。

综上所述,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产科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显著提高了护理本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母婴护理岗位核心胜任力。本研究仅涉及5个临床场景,且教学时间较短,后续教学中仍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教学案例,进一步探讨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