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价值
2021-08-18谢代刚
黄 越 苏 平 谢代刚
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211
脑卒中(尤其在急性期)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特点,好发于老年群体,近年来,我国罹患急性脑卒中患者例数不断增多。急性脑卒中通常起病骤急,病情发展迅速,且预后较差,在发病后48 h内为抢救黄金时机。因此,尽早诊断与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大意义。血栓弹力图可动态监测凝血整个过程,监测出血小板聚集功能,从而正确反映出病情程度,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中。有研究[1]指出,抗凝剂纤溶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等血液指标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存在紧密联系。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评价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T)、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检测的临床诊治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②超过2周未使用抗凝剂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或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者;③未合并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疾病者。排除标准:①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伴有急性、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脑疝;⑤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24 h。
回顾性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划定组别,甲组(n=34)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80岁,平均(65.30±2.99)岁;乙组(n=26)为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5~80岁,平均(64.82±3.14)岁。另选同时段至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对象32名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6~78岁,平均(65.96±3.01)岁。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乙两组研究对象均在入院后给予降糖降脂降颅内压、给予营养剂等一般处理,给予脑苷肌肽10 ml混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甲组、乙组、对照组均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7 ml,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0.109 mol/L,根据血∶抗凝剂比例(9∶1)进行抗凝,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常规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变化。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3500 r/min离心5 min;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患者的血细胞凝结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血栓最大振幅(MA)、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角)、凝血综合指数(CI)变化。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三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包括K、R、MA、血角、CI;②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ctivate the partial prothrombin primary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I)、FBG;③D-二聚体;④PAgT;⑤Hcy。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三组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取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三组的K、R、MA、血角、CI等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表1 各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注:三组资料比较,P<0.05;组间两两比较:甲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乙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甲组与乙组比较,#P<0.05
组别 n K(min) R(min) MA(mm) 血角(°) CI甲组 34 1.39±0.21*# 6.27±0.04*# 70.03±1.66*# 69.26±2.05*# 1.68±0.20*#乙组 26 2.33±0.11* 6.92±0.29* 59.76±0.82* 60.33±1.20* 1.75±0.26*对照组 32 1.90±0.08 6.55±0.25 61.24±0.96 63.37±1.08 2.34±0.88 F值 301.15 6.97 635.96 265.95 12.29 P值 0.001 0.002 0.001 0.001 0.001 LSD-t甲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12.882 6.447 26.117 14.469 4.128 P甲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LSD-t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18.066 5.536 6.747 10.794 3.604 P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LSD-t甲组与乙组比较值 22.568 6.447 31.552 21.423 2.145 P甲组与乙组比较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36#
2.2 各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指标比较
三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FBI、FBG、D-二聚体、PAgT、Hcy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FBI、FBG、D-二聚体、Hcy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对照组PA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间PA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D-二聚体、Hcy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各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指标比较()
表2 各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指标比较()
注:三组资料比较,P<0.05,*P>0.05;组间两两比较:甲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乙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甲组与乙组比较,◇P<0.05,▽P>0.05
组别 n PT(s) APTT(s) FBI(g/L) FBG(g/L) D-二聚体(μg/L) PAgT(%) Hcy(μmol/L)甲组 34 12.88±0.63△▽ 35.75±3.77△▽ 3.29±0.65#▽ 3.99±1.08#▽ 386.01±97.53#▽ 88.61±10.02#◇ 24.10±9.88#▽乙组 26 13.06±0.45△ 37.51±3.62△ 3.08±0.70# 4.40±1.13# 353.12±87.66# 61.69±7.75△ 22.36±10.14#对照组 32 12.79±0.71 37.13±3.25 1.37±0.18 3.08±0.45 153.22±50.79 55.80±7.81 7.90±3.26 F值 1.400 2.120 115.290 15.760 76.900 132.780 36.520 P值 0.251* 0.126*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LSD-t甲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0.545 1.588 16.131 4.418 12.048 14.773 8.831 P甲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0.587△ 0.117△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LSD-t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1.857 1.588 16.131 6.162 11.243 3.074 7.698 P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值 0.068△ 0.117△ 0.001# 0.001# 0.001# 0.052△ 0.001#LSD-t甲组与乙组比较值 1.328 1.932 1.264 1.507 1.438 12.155 0.706 P甲组与乙组比较值 0.189▽ 0.058▽ 0.211▽ 0.137▽ 0.155▽ 0.001◇ 0.483▽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主要包括脑梗死及脑出血。脑梗死或者脑出血发病的大多数原因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的。另外,抗凝剂纤溶因子、凝血指标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都有引发疾病的可能,导致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以及病死率明显上升[3-5]。故而,选择科学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效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主要包括FBI、APTT以及PT等,FBI是急性相反应蛋白的一种,在弥散性血管凝血中发生水平指标上升,且在继发性纤溶期以及低凝期发生水平指标下降,是导致急性脑卒中的危险独立因素[6]。APTT是用在内源性凝血系统筛选试验中,PT主要应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以及凝血因子定量试验,同凝血因子有着紧密的联系。FBG是血浆糖蛋白的一种,可于凝血酶作用后转化成为纤维蛋白单体,继而完成交联纤维蛋白的工作[7-9]。同时,还可直接对内皮细胞造成损害,能在红细胞表面附着,以此使得动脉斑块形成得以增加,最终促使动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维蛋白降解物的一种,当血栓发病机制出现纤维抗溶之时,D-二聚体指标水平则会进一步上升[10]。D-二聚体可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从而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中D-二聚体检测可对出血性脑卒中发病进行有效评估,PAgT则在诱导剂作用之下与血液中血小板受体结合,然后出现释放、黏附、变形,从而有效体现血小板凝集功能。在释放血小板时,多种物质皆能使得血栓形成,其中产生的神经肽能够促进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11-12]。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Hcy的升高,脑梗死预后和高Hcy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Hcy升高严重影响了脑梗死的预后[13]。此外,Hcy水平升高可引起出血性脑卒中患者TM基因高甲基化,从而降低脑组织内血管内皮功能。长期空腹血液Hcy升高会增加60%的卒中风险,空腹血液Hcy降低,可使卒中风险下降20%[14-16]。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开始对临床上血栓弹力图的应用价值得以重视。血栓弹力图主要是借用物理方法来对人体凝血-纤溶情况进行模拟,从而反映出真实的机体凝血-纤溶的状况变化[17]。同原来临床指标水平相比较,血栓弹力图更有临床应用推广的意义,可以对人体血样进行全面反应,协助医生精确掌握急性脑卒患者纤维蛋白水平、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等指标信息,进而精确判断其血液现状。有研究表明,血栓弹力图有着极大的应用范围,且不受外界因素影响[18]。检测患者血栓弹力图之后,可反映出急性脑卒患者凝血状态变化,证明了患者凝血检测中血栓弹力图的重要性,进一步肯定其临床应用价值。综上,凝血功能与血栓弹力图之间的指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以及较强的相关性,可应用血栓弹力图来更好反应其凝血功能的情况变化,进一步对血栓发生和发展进行预测,以此给临床急性脑卒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地依据。
本研究表明,三组间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均有变化,且脑梗死及出血脑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在急性脑卒中诊断及别诊断中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三组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的FBI、FBG、D-二聚体、PAgT、Hcy均高于对照组;乙组的FBI、FBG、D-二聚体、Hcy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无论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脑梗死,其血液中FBI、FBG、D-二聚体、Hcy等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性,证实患者正处于凝血功能亢进状态,且还可能会引起纤溶活性改变。另外,还可反映出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明显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等水平变化,可正确反映出其血液凝血纤溶功能。PAgT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本研究中,甲组与对照组、甲组与乙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不同表现,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检测,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用于预后评估,从而为后续临床制订合适的诊疗计划提供可靠有力的理论依据,对病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