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让学”中建构初中数学“问学课堂”

2021-08-17葛媛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问学平方根三角形

葛媛,女,1977年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现任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曾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一等奖,南通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担任南通市区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副组长,曾任南通市市区初中数学学科基地专家组成员,参加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命题,获评“南通市师德标兵”。

“让学”能够真正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问”为互相,以“学”为中心,以“悟”为旨归,由问导学、以学生问、问学互促,从而建构“问学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让学”既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品质。让学能够重建问学关系,进而引发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课堂生态的深度变革。

初中数学课堂是教师主动“让学”的课堂,是学生积极“问学”的课堂。“让学”这一术语,是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海氏明确指出:“教所要求的不是别的,乃是‘让学,即‘让学生学。”换言之,“让学”能够真正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的“问”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以学生的“悟”为旨归。以问导学、以问促学,从而让学生的问与学相融合。在“问学课堂”上,“问”与“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问”与“学”互为手段、互为目的,问学融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然之“道”。

一、以“问”为主线,由“问”导“学”

在问学课堂中,常常会有“精彩的观念诞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问”导“学”,从而由“学”生“问”。“问”就是“学”,作为教师,要把握学生“问什么”“怎样问”“问何处”等问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会问、善问,才能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探究。教师要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先问后学,通过学生的积极问学,建构有效的“问学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问学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置于问学课堂主体地位,守护学生“提问”的本能。教师不应过度干预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应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权。教师要“让时空”,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交流时空;要“让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问学的主人;要“让评价”,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并展开深度拓展、交流等。例如,教学“正比例函数”的内容时,笔者先出示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讨素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它们是否是函数?”“它们有着怎样的特征?”“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符合这样的特征?”在积极的问学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抵达数学的核心地带。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问题,即它们是否为函数;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建构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解析式等(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第三个问题是从数学过渡到生活,是用生活中的情境赋予正比例函数以具体的、形象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正是通过对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赋予、生活化情境举例,深化了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这为学生后续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乃至二次函数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函数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函数都源于生活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让学”,只有让学生先学,才能让学生积极地提问,进而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引导。先学是问学的基础,问学是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问学,学生才能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认知、思维等方面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的放矢。

二、以“学”为中心,以“学”生“问”

问学课堂要以“学”为中心,“学”是学生数学研究的一种常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真正还“学”于生。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不等于学生“学到”“学会”了。正如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指出的那样:“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效能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做了什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让学”必然会带来两方面成效:一方面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即让学引思;另一方面是引发学生的探究,即让学引探。通过“让学引思”和“让学引探”,教师能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助推学生思维、认知从低阶走向高阶。在数学教学中,“让学引思”和“让学引探”应成为一种教学自觉。有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学生就能积极地提出相关问题,这就是以“学”生“问”。例如,教学“算术平方根”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哪个数的平方是这个数?”这样便能引导学生经历“算术平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系列发现,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被开方的数越大,它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吗?” “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吗?”“怎样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都是有理数吗?”“负数有没有算术平方根?”“负的底数是什么根呢?”在此过程中,学生一边学一边问,一边问一边展开更为深度的学,从而让“问”与“学”互动、互促。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主动地阅读、倾听、演练、操作等。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就是要让学生从“后台”走向“前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观念,真正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只有真正实施“让学”,引导学生“问学”,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生动、高效的状态。

三、以“悟”为旨归,“问”“学”互促

“让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事事包办,而应将思考、探究的主动权赋予学生,让学生敢于、勇于、乐于思考与探究,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问学”是让学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精心启发、点拨、引导则是“让学”的保障。教师应通过“让学”,促进学生的“感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将重点设定为让学生自主观察、猜测:“怎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笔者引导学生画图、推理、实验、验证,从而赋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空。学生首先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即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以此猜想三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又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两条边和夹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边边角”的猜想。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边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积极主动地问学:“为什么不全等?所有的三角形满足‘边边角相等不都全等吗?” 通过这样的积极问学,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与探究,不仅能认识到两个三角形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全等,而且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三角形满足这些条件就能全等。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问”和谐共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于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彰显学生主体性的价值,才能助推学生智慧的生长。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建构“问学课堂”,要积极“让学”,切实让学生位于“课堂正中央”。教师通过让学引思、让学引探,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品质,通过“让学”,教师能够重建问学关系,引发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课堂生态的深度变革。

猜你喜欢

问学平方根三角形
“平方根”检测题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三角形,不扭腰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画一画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