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学原点 创设本真课堂

2021-08-17魏玉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摘   要]回归教学原点,创设本真課堂是教育改革永恒不变的旋律,也是每个教育人永远的追求.文章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余角、补角》为例,阐述回归教学原点的基础路径,以及本真课堂的外显特征和内在追求.

[关键词]教学原点;本真课堂;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0-0010-04

教育改革从未停下脚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微课、云课堂等这些理念的更新,形式的变革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尤其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展示中,绚丽的情境引入、夺人眼球的技术呈现以及频繁的探究活动,这些在一节课中是否都需要,又是否真需要,需要冷静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既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变革,又要正确、辩证地对待变革,使之真正服务于教学,不能于变革中迷失教育的目标,违背教学的规律,丢掉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回归教学原点,创设本真课堂是教育改革永恒不变的旋律,也是每个教育人永远的追求.

“教学原点”即“教学实际”,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思维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起点.超前或滞后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都不能得到好的效果.只有找准了教学的原点,才能呈现一个直击数学本质、真实的“本真课堂”.本文以《余角、补角》为例,来阐述回归教学原点的路径.

一、回归教学原点的路径

(一) 以教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余角、补角》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第3节《余角、补角、对顶角》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角的内容后,对角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参考中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猜想—推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基于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的理解,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环节:

1.情境引入——余角概念初相识,慢展开;

2.类比探究——补角知识自迁移,巧建构;

3.小组讨论——余角补角深思辨,透领悟;

4.巩固提升——例题练习互补充,重能力;

5.课堂小结——知识方法皆回顾,成体系.

(二)以情境为教学引导的切入点

学习情境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场,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一节课的探究之旅.情境并非越新颖、越热闹越好,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或生活经验)出发,紧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快切入主题,为教学服务设计.

问题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角,这是一副三角板(用教具展示),按图1摆放,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

问题2:若按图2摆放,[∠α+∠ β=]?

问题3:旋转图2上面这块三角板,[∠α]、[∠ β]有怎样的变化?[∠α+∠ β]有怎样的变化?

【活动预设】通过问题2学生回答出[∠α+∠ β=90°],通过问题3的操作与观察,得出[∠α]与[∠ β]的和始终为[90°],引出互余以及余角的定义,并板书课题的一部分:6.3  余角.

设计意图:苏科版教材在《6.2 角》一节中,有三角板拼特殊角的活动,选取三角板拼角、求和,唤醒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为问题2的解决做好铺垫,此处为教学原点.而问题3在问题2的基础上更为一般化,引导学生于变中寻找不变,归纳出两个角的数量关系:[∠α+∠ β=90°].此时,可进一步追问:你还能举出满足这样关系的两个角吗?让学生体会这样的两个角还有很多,有必要给它们取个名字,进而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引出互余的概念、余角的概念和本节课题.

问题4:如何理解“互为”?你还能联想到之前学习的什么知识?

【活动预设】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归纳出“互为”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概念辨析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前后联系,回归教学原点,促进知识迁移,深刻理解互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问题5:若从图3中直角顶点处引一条射线,[∠BAD]和[∠DAC]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6:如图4,若将[∠DAC]平移得到[∠DAC],则[∠BAD]和[∠DAC]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7:如图5,若将[∠DAC]绕点[A]旋转得到[∠DAC],则[∠BAD]和[∠DAC]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8:如图6,若将[∠DAC]翻折得到[∠DAC],则[∠BAD]和[∠DAC]有怎样的关系?

【活动预设】学生回答出四种情形下两角都是互余的关系.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概念辨析的第二个环节.平移、旋转、翻折是第五章学过的内容,三种变换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大小.通过此活动,回归教学原点,旨在让学生感悟两角互余只满足数量关系,而不一定要具备特殊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可通过填表练习,巩固概念.

[[∠α]的度数 50° 45° 60° n° [∠α]的余角 ]

(三)以问题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

1.请你借助直角三角板,在图7上画出[∠BOC]的余角(以[O]为顶点).

2.图中有哪几对互余的角?

3.图中有哪几对相等的角(直角除外)?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结论.

追问:如果两个角相等,它们的余角相等吗?

【活动预设】学生借助三角板画出[∠2]和[∠3],并能通过说理得出[∠2]和[∠3]相等,进而得到“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一结论.通过追问得到“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问题要问在关键处,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里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的原点,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用概念来判断两角互余,并利用互余的符号语言进行逻辑说理,得到余角的两个性质,让学生体会几何的一般研究思路:概念—判定—性质.余角的性质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难点,问题是关键.此环节在操作的基础上设置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依次达到四个目标:判断互余的角(巩固概念,体会概念就是判定)—找相等的角并说理(初得性质1)—归纳总结(得到性质1的规范表述和符号语言)—追问等角的余角之间的关系(得到性质2的规范表述及符号语言).每一个问题都是思考的出发点.

(四)以讨论为合作学习的升华点

若三角板按图8摆放,[∠α、∠ β]的和有怎样的关系?

自主探究:请你类比余角的研究思路,小组合作探索补角的相关知识,并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预设】学生回答出[∠α+∠ β=180°],类比得到角互补的概念.教师补全课题:6.3 余角、补角.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完成后续知识的探究,填写活动报告,进行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方法,重能力.但也绝不是盲目地放手,教师要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而这个脚手架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原点.否则学生的探究也是盲目的探究,学生的讨论也是没有方向的讨论.在本环节中,因为有了余角相关知识的储备这一教学原点,补角相关知识的类比探究就有法可循.这里既是对余角研究思路的巩固,又是提升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契机,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结果展示中完成教学目标.

(五)以能力为教学评价的落脚点

做一做:(继续在余角练习的基础上练习补角)

[[∠α]的度数 50° 45° 60° n° [∠α]的余角 40° 45° 30° (90-n)° [∠α]的补角 ]

追问: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练一练:

1.如图9,[∠AOC=90°],[∠BOD=90°],则[∠AOB]与[∠COD]的关系,理由是:                   .

2.如图10,[∠AOB+∠BOC=180°],[∠AOD+∠COD=180°],若[∠AOB=∠AOD],则[∠BOC]与[∠BOD]的关系是,理由是 .

3.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一半小20°,求这个角的度数.

4.如图11,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平分[∠AOB],[∠DOE=90°],

(1)∠1=∠   ,∠2=∠    .

(2)图中,互为余角的角共有哪几对?

(3)图中,[∠DOB]的补角是                   .

5.拓展:如图12,点A、O、B在一条直线上,[∠AOC]比[∠BOC]大100°,[∠BOC]与[∠BOD]互余,[OE]平分[∠AOC],求[∠DOE]的度数.

【活动预设】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地完成练习,这些题目均是對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而在练习4、5中会有部分学生考虑不全,或者不知该如何书写过程,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几何的难点之一是对图形的感知和识图,因此要在几何入门时,让学生在识图、读图、画图上下功夫.

二、本真课堂的外显特征与内在追求

中国最早的鉴赏岩石优劣的标准是由宋代书画家米芾提出的,他针对太湖石提出的标准是“瘦、皱、漏、透”,也被后人誉为赏石“四字诀”.笔者从教学的角度赋予这四字新的内涵,即本真课堂的外显特征.而本真课堂的内在追求是核心素养的提升,于本节课而言重在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

(一)“瘦”——教学设计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共有五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类比探究、小组讨论、巩固提升、课堂小结.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设计简约,目标明确.首先以手边熟悉的三角板的摆放来研究角之间的关系,快速切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余角.情境引入可谓直接从教学原点出发,简约、高效、指向性强.接着进入余角概念、图形表征、性质、判定、符号表述等环节的研究,为后续类比探究铺路搭桥.有了前面的铺垫,在类比探究、小组讨论环节则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我建构和领悟,突破教学重难点.接着针对本节课知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和例题进行巩固和提升,最后课堂小结,点睛升华.每一个环节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瘦”的特征:简约、明确.

(二)“皱”——课堂生成生动,学生思维灵动

回归教学原点就是要时刻不忘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并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节奏,准确抓住时机,甚至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之外的情况来灵活处理,呈现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灵动.

例如,在类比探究环节,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针对有困难的小组适时点拨,在小组汇报成果时,适时追问启发,都使得教学更加顺畅、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又如,在上述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看到以O为顶点,画出了其他的情形,这是预设之外的,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契机,学生所画的图形也是后续我们常见的重要图形,在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审题的重要性,不失为一举数得.

(三)“漏”——教学引导适宜,教学留白巧妙

“留白”一词常见于绘画,其实教学中亦需要适时和适当的留白.留白不是不讲,而是该讲的内容讲,讲在该讲时.这是教学的巧妙之处,也是教学的大智慧.尤其对于某些难点,先引导启发,埋下伏笔,待找到恰当的教学原点,再“拨开迷雾”,而不是不顾学生的学情提前进行生硬的讲解,导致学生不理解,最后只是记住了结论,而不知所以然.留白通常也会在一节课结束之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或者只讲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埋下种子,让数学的学习具有生长性.

在本节课中,教学引入时用三角板拼角、旋转,研究其中两个指定角的关系,感受变中的不变,引出余角概念.而没有同时将另外两角之间的关系一并研究,此处为留白,为后续引出补角概念留出空间.待补角概念出来以后,后续的探究中教师也没有过多参与,而是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评价,此处亦为一留白.

(四)“透”——教学重点析透,教学难点悟透

回归教学原点的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一定要析透,并让学生悟透.例如,学生对余角的概念的理解常会出现两个错误:一是单纯地理解为数量关系,而没有明确对象的个数,误认为三个角满足和为180°,也是互余;二是以为互余除了要满足数量关系还要同时具备特殊的位置关系.因此,在余角概念辨析环节,针对这两个易错点,设置问题,深入分析,让学生悟透.

課堂教学需踏实,教学设计时多问自己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课堂教学时多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准确寻找教学原点,创设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瘦、皱、漏、透”的本真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卜以楼.“生长数学”理念下的《余角、补角》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5):85-90.

[2]  魏玉华.从教学的“瘦、皱、漏、透”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去括号》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18(6):34-36.

[3]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