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羊城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播路径
2021-08-17赵玲霞
赵玲霞
摘 要 作为一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各个层面紧密合作。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广州地区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在政府层面存在宣传方式不完善、物质激励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职业院校層面存在人才培养滞后、学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的问题,在用人单位层面存在重视不够、理解不透、认定不清晰、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据此,从政府、职业院校、用人单位三个层面给出优化培育工匠、传播其精神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羊城工匠;工匠精神;利益相关者;培育;传播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68-06
经过众多研究者的研究与推进,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现组织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应用范围也已经从最初的企业管理拓展到社会事务管理的各个领域。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四个方面:组织的良好运行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利益相关者对于过程与绩效的共同努力有利于建立良好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平等的利益诉求权利,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价值;组织运行管理需要聚焦于制度安排[1][2]。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界定不同物品和服务的实际相关者,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表达与参与,从而通过调整与分配使不同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参照广州市总工会组织“羊城工匠”杯参赛者的报名条件,“羊城工匠”主要是指工作在广州地区的各行业劳动者。笔者根据广州地区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的发展情况,将本研究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定义为:影响羊城地区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个体或群体,具体涵盖以制度体系保障及宣传引导为主体的政府,教育、培育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用人、支撑为主体的单位企业三大利益相关者。
一、羊城工匠和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播现状
(一)以制度体系保障及宣传引导主体为利益相关者的政府
首先,落实政策要求,注重为培养劳模工匠建章立制。广东省于2018年颁布《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进总则,在制度上保障劳模工匠的培养。同时,注重劳模工匠队伍的梯度建设。政府积极开拓发掘劳模工匠培养渠道,对标国家级、省部级技能比赛,广州市一级、各企业、行业协会重视技能大赛,各类型的比赛给很多立足本职岗位提升技能的人才创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捷径和机会。2020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广州市通过协助举办比赛、参加比赛,选拔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羊城工匠,印证了广州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对于已经在岗在职的工匠,增设专门机构,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省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广东工匠学院,承担劳模和工匠培训培育的任务,对一线工人开展培训与继续教育,借助广东工匠学院的平台,劳模和工匠自身得到提升,亦向学校输入技术技能与精神,达到双向输入与输出的正循环。
其次,借助央视、卫视、新媒体等宣传平台扩大受众范围,通过电影、综艺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开工匠精神宣传。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广东卫视制作的大型职业技能竞技类节目《技行天下》于2012年开播,是国内最早亦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档“职业技能秀”,“技能改变命运”的节目理念屡屡引爆媒体话题、深入民心。为了宣传2020年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广州市政府在地铁公交播放宣传片、在珠江两岸举办灯光秀,通过网络传播,助推工匠精神走进大众视野,助力工匠社会地位提升。
再次,行动上兼顾劳模工匠精神、物质双丰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启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广州市工会紧随其后,在2012年评选市级乃至区级(花都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选范围涵盖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等多类型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政府还出台管理、经费扶持及后期的考核评估等相关制度,鼓励工匠技术创新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国工匠”“大城工匠”“羊城工匠杯”的评选,更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受表彰的省、市劳模在子女入学落户、作为党代表参政议政、免费体检等社会福利待遇方面,被给予很多利好政策,劳模工匠们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坚定了职业的认同与归属感。
(二)以教育、培育主体为利益相关者的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为己任,是培养能工巧匠主阵地[3]。在培养工匠、宣传工匠精神的路径方面,广州市属的中等、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1.从生源上保障职业教育“源头活水”
作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市之一,广州市规定2020年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达到5:5,且禁止所有学校、机构招收初三复读学生,意味着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一半的中考生只能去职高、技校就读。这一规定彰显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从人才培养的根源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招生类别上,面向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企业在职员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鲁班工坊、工匠班、劳模班等,广州一直发挥先试先行的作用。
2.提质培优打造职业教育“工匠之师”
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相对于之前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有两点明显变化:一是强调企业实践经历,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二是放宽学历要求,教师招聘的门槛自高职学历起,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实际上,在“职教20条”出来之前,广州的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考虑教师队伍的来源、素质、结构等问题,注重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如在招聘条件中,将企业实践经历或“双师型”教师作为必要条件,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放宽学历要求,突出强调应聘人员应具有的高等级职业技能证书。现有的教师队伍则通过鼓励教师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渠道增值赋能。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更为灵活,有客座教授、德育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自工匠精神写进政府报告、各种文件以来,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行业能手,以各种各样的身份走进职业教育类院校,提高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占比,有力充实了教师队伍的规模。
3.多元化开拓职业教育“工匠之路”
自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职业院校通过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调研发现,广州市的中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等,探索工匠精神传承之路。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职业技能比赛。职业技能竞赛以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重点考核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各职业院校通过校内外各种竞赛平台促进学生的成长。2020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广东省代表团金牌数量和总分数排名第一,三分之二的获奖选手来自于广州的职业院校。二是产教融合。广州高职院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数量在广东省各城市中排名靠前。对10所广州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各学校都注重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统一。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培养人才的端口由入职前移到入学,入学即入职。三是校园文化。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倡导的,需要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把工匠的技艺和精神传承给每个学生。广东省总工会下属的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利用工会资源,邀请高凤林等一批大国工匠进校园开展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活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校友资源开展讲座、圆桌会话,将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请进校园。在广佛同城、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所在区域制造业发展优势,成立园区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多位“大城工匠”被聘为客座教授,师生共同见证隆重盛大的聘请仪式,亦是对工匠精神耳濡目染的熏陶。
(三)以用人、支撑主体为利益相关者的企业
羊城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经济基础好,企业分布行业广泛,既有传统农业、重工业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领域的龙头公司,也有现代信息产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在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和宣传方面也走在前列,既注重文化精神的宣传和引导,也通过制定企业内部奖励晋升制度等来大力培育、孵化优秀工匠人才,提高公司自身业绩,又通过业绩提高及行业收益来反哺工匠的培养,形成了工匠人才培养的正循环。当前羊城地区用人单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及路径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赛事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广州市内相关企业积极选派员工前往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型大赛参赛,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技艺,增强自身员工的活力與水平。如全市64家施工企业派出255名选手参加由南沙区总工会、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举办的“南沙区2019年建筑业劳动技能擂台赛”,有54名选手获奖,其中43名工人选手被评为羊城建筑工匠;广州港口企业派代表参加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工匠技能交流营活动,共同推进人才交流和培养。
2.通过校企合作培育所需工匠
用人单位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开展以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产业学院为重点的校企合作。《广州市培育“羊城工匠”行动计划(2019-2023年)》提出,在广州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中,分批分阶段选择3~5家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作为试点单位,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对广州市有意向申报的试点院校进行访谈,发现企业在经历“用工荒”现象之后,越来越具有忧患意识。他们积极主动联系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科研团队和实习实训基地,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的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建设项目,同样吸引了诸多百强企业、龙头企业的注意,产教融合培育的人才为企业所用,其效果被誉为新工科建设的“广东方案”。与此同时,广州企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行业特色,在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方面,积极主动出击。以建筑业为例,广州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各种技能比赛现场,争相聘用羊城建筑工匠,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从合同期起连续1年为其缴纳广州地区社保。该做法可以让企业在广州市住建委建立的诚信综合评价业务信息系统对施工和监理企业在建筑市场及工程现场守法履约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时,取得较高评分,而综合评分越高的企业在招标投标中就越有优势。
3.自主评价技能人才,建立单位内部培养激励制度
广州市的一些国有企业集团、重点行业企业在国家职业标准统一框架下,开展自主评价技能人才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力度,如增加技能等级层次,建立首席技师岗位,拓宽技能人才晋升通道等。中建八局广州分公司在南沙医院项目工程中,大力开展质量“工匠之星”宣传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发动全员参与质量工匠之星活动,最大程度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完善项目质量“工匠之星”实施细则并向全公司推广,建立作业人员、班组的质量评价系统大数据库,为公司后续项目及分包单位用人选择提供参考。
4.树典型模范,发挥标杆工匠引领作用
2020年,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全国优秀项目经理罗资奇从全省千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入围“南粤工匠”人选。从1995年开始,公司就一直努力培养他,入行25年,参建工程36项,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被誉为“国家优质工程奖突出贡献者”。公司为他量身打造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如今,罗资奇的高楼建设“好点子”和创新创效“金点子”,也开始广泛应用到中建二局的建设项目当中。同样,广州能源研究所盛松伟研究员能够荣获“南粤工匠”称号,离不开能源所对其的培养。从研究员一直到研究室主任,能源所一直将其作为标杆典型加以培养,为能源所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羊城工匠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1.宣传方式不完善,淡化价值引领
与同样是由传统影视媒体延伸出的栏目相比,工匠精神借助新媒体的宣传方式远远不够。由广东卫视《技行天下》栏目配套推出的,旨在“为师生提供大师班匠人培训,为企业输送优质匠人”的微信公众号——新工匠网,成立两年多以来年文章发布量、关注人数、文章最高阅读数不足百次,且文章发布数量呈年度递减趋势(2018年87篇,2019年85篇,2020年30篇)。由南方日报经营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运营的公众号——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相比较而言,同样未体现更佳的效果。重视不足,宣传不到位,原创内容太少(官微均显示仅有1篇原创内容)是其产生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同样由广州市总工会主办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广州工会”,2019年9月才推出,内容注重职工福利的介绍,缺少对工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宣传和引导。搜索与羊城工匠有关的视频号,数据为零。
2.物质激励不足,弱化获得感
倡导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全社会塑造崇德尚技的社会氛围,还要建立具体的奖励激励机制。据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羊城工匠及劳模反馈,荣誉获得之后政府的物质激励并不多。以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为例,2013年获得奖金为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奖励1万元,至2020年,这种一次性奖金并未增加。尽管各地大同小异,在离退休之后每月享受的物质津贴有增加,但是劳模们更希望实际工作与收入挂钩,加大激励政策。横向比较广州和深圳,深圳在劳模的待遇方面,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精神走在前列,深圳市劳模对待遇的满意度超过广州。此种情形通过文件可窥见一斑,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劳模待遇的相关文件,最近可执行的参考文件是1995年出台的《关于广州市劳动模范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
3.体制机制不完善,降低人才培养效果
就广州、佛山两地与深圳市、上海市工匠培养现状作横向比较,发现广州市工匠、劳模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与问题。第一,人才培养层级梯队不顺畅。一般来讲,市级、省级、国家级劳模工匠的评选是根据行政区域由小到大逐级评选。然而在访谈中,有劳模反馈,在获得省级劳模称号建立工作室之后,广州市级相关部门主动找上门要求建立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出现忙于填表、疲于应付的状况。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丝不苟、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第二,人才培养开发动力不足。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结果契合媒體的相关报道和点评,凸显了广州职业教育的硕果。然而在对广绣、广彩等传统匠人访谈后可知,他们仍然面临着收徒无人问津、技艺传承后续乏力的情况,家庭父母子女间的技术代际传承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政府联合他们采取了系列措施,如举办周末兴趣班、开放工作室供人参观等,然而效果不佳。广东工匠学院尝试联合教育系统,在各中小学开展“陶泥班”“刺绣班”等第二课堂,然而由于相关部门重视不够且缺乏政策支持,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最终未能实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效果不佳。
(二)职业院校层面
1.人才培养滞后
以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珠三角坐拥多家游戏设计公司,大型公司如网易、腾讯等,小型游戏公司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广州高职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屈指可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广州在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与网络经济紧密联系,建造了多个网络直播基地,但在网络直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前瞻性不足,师资力量欠缺,被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其他一线、准一线城市超越。产业发展成熟而人才缺失,职业教育没有发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2.学生继续系统学习通道不畅
就职业教育内部而言,经过近年的飞速发展,中高职贯通模式日益成熟,招生规模逐步加大。然而高职与本科的贯通教育模式困难重重。上海市早在2017年出台了高本贯通实施方案,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公布了四批试点院校,山西省公布了第一批。而广东省尚未看到相关的利好消息。打破社会对于“差生上职校”的固有偏见,打通高职学生继续学习的向上通道,方能更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中国梦”。
(三)用人单位层面
1.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
羊城地区国营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视为对未来的投资,积极性较高,然而在羊城很多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企业重视并主动提供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用工不规范,人员流动性大,认为培育工匠是给别的企业培养人才,一旦用工短缺就希望从社会上招聘熟练工、优秀工。对参加高职院校招聘会的民营企业招聘人员进行访谈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主体是政府和学校,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应该注重技术,即使员工入职之后,大部分民营企业只在入职时期对新员工开展培训,后续既不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也不开展内部员工培训,导致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低水平阶段。
2.对工匠精神误读,工匠精神未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
自2016年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地区的企业及用人单位便积极响应,制定了一些倡导和宣传工匠精神的路径及方案,但多是流于形式,领导层自身不了解工匠精神的深层次涵义,不了解用人单位在工匠培育中的主体作用,未构建出清晰的工匠培育路径框图。有些单位虽然了解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及鼓励工匠培育的初衷和意图,但在实际落实时,多是宽泛笼统地宣传或者执行力度不够,没有结合自身企业所处的行业特色,做到因地制宜。比如,一些互联网单位认为自己公司“007”“996”的工作制度便是工匠精神的体现,鼓励单位员工多加班,同时对员工离职做一些不合理的限定,名义上是培养职员的专注及爱岗敬业精神,其实这是对国家倡导工匠精神进企业初衷的误读。在一些非传统行业,如金融贸易等行业,一些领导层则认为自身单位不需要工匠精神的宣传,也不需要培育工匠。
3.工資待遇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监督机制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羊城地区乃至全国,在同一企业同一部门,技术性工人与管理或其他非技术岗位人员待遇差距较大,严重打击了工人尤其是技工师傅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部分企业实行了工资与绩效挂钩,但在监督评价方面有所欠缺,资历较浅的技工师傅,虽工时及产出较多,但仍然没有资历老的技工们工资高。许多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目前仍停留在宣传与引导层面,即使有工匠晋升道路的标准及规范,落实时仍存在“失信”问题。对比深圳,劳模工匠培育极具“特区特色”,对贡献突出的劳模不仅给予物质重奖,还采用股权分配的激励办法。
4.重学历,对技能型人才学历认定标准不清晰
受我国教育背景及传统文化影响,多数企业仍然看重学历或者文凭,根据文凭将员工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分为若干等级,即使从事同样的工作,可能由于学历不同,员工工资便存在差异。现有的职业院校或技师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企业对这些员工实行一刀切制度,即认为他们技术水平都很一般,没有认定标准。在职校中表现优秀或者通过技能比赛获得奖项的学生,尚未有相关企业出台相关制度,对这些学生入职后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给予特殊政策,更多则是在入职时“一刀切”地补助,这挫伤了优秀职校、技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发挥自身引领示范作用的积极性。
三、羊城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优化
要培养与区域经济及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工匠,必须要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必须有公共舆论的支持和保障体系来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需要政府、公众、教育界等多方深度参与。
(一)政府层面
政府层面的引导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上的顶层设计,要想在整个羊城地区形成一种浓厚的工匠精神氛围,政府及相关单位就必须率先开始行动。首先,在宣传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政务运营方式。通过“两微一端”等大众传播平台,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工匠精神,展示广州地区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工匠的感人事迹,同时注重相应政务平台的维护及运营,重点关注平台的关注人数、阅读情况等数据,开通读者后台留言献策与建议等功能,经常与平台粉丝或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及交流,及时采纳他们提出的有意义的建议。在平台发文内容上,也应保证平台发文内容的原创性、有趣性、通俗性及平台发文的数量,量变才能引起工匠培育的质变。其次,在福利待遇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类似将平常工作表现或绩效直接与工资挂钩、提高技术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等激励政策。同时更要注重给予优秀工匠相应的物质激励,而不能仅仅是精神感召及其他隐性福利。对于普通工匠或年轻工匠,既保证他们在岗的福利待遇,还要解决他们离退休之后能否有稳定收入的后顾之忧。最后,在工匠培养体制机制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秉承“一丝不苟、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尽快完善由下至上的工匠层级培养模式,及时纠正在工匠培养层级梯队上本末倒置的现象,避免政务单位“工匠热”的短期行为。同时,教育系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端口应前移,应在家庭或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工匠精神。
(二)职业院校层面
首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专业教师授课时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习、了解工匠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工匠精神融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教学模式。其次,各院校应采用特定的形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身的校园文化当中,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主动接受、学习、感悟工匠精神。最后,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对于那些即将走上产业一线,成为真正工匠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实战性学习内容,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大国工匠,同时也看到普通工人积极劳作、奋发向上的面貌。
(三)用人单位层面
首先,建立彰显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在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羊城地区企业应通过吸纳广府文化兼容开放、务实避虚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来建构极具个性的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培育羊城地区企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而提升湾区企业的竞争实力[4]。要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应定期组织适当的工匠文化学习交流会,对班组内优秀员工的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其次,建立卓有成效的激励制度。当前某些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的认定等级标准十分模糊,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员工,还需要用人单位健全工资绩效制度,保障其实际工作与绩效收入挂钩,注重成效,多劳多得,不因岗位的差异造成实际收入的大差距。最后,从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抓起,建立长远的工匠培育机制。企业等用人单位是就业人员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舞台,用人单位应该积极与学生毕业院校取得联系,通过相关材料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为其建立新入职培养计划,确保人职匹配、人力资源最优化,之后再通过考核测评、划分等级进行定岗授薪。
参 考 文 献
[1]张立君.论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7.
[2]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3]李杰,张鹏超.构建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J].职教发展研究,2020(4):96-100.
[4]何丽君.广府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文化建构中的作用[J].对外经贸,2020(10):57-59.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Paths of Yangcheng Craftsman Spirit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Zhao Lingxia
Abstract A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close cooperation at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he status quo of artisans and artisan spirit cultivation in Guangzhou was comb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problems with imperfect publicity methods, insufficient material incentives, and imperfec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and lagging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tudents continue to learn is not smooth at the vocational college level.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poor understanding, unclear identification, and imperfect mechanism at the employer level. Accordingly,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or optim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en and spreading their spirit are given.
Key words Yangcheng craftsman; craftsman spirit; stakeholders; cultivation; spreading
Author Zhao Lingxia, lecturer of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f Guangdong Nanhua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