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视域下“善喻”与“继志”的统合
2021-08-17李馥妍
摘要:《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其蕴含的和合、和谐等思想印证了孔、孟的教育学说,给我们提供了有关我国古代教育和早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研究素材。《学记》通过“博喻”和“继志”的统合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共生发展,促进了生本教育思想绵延至今的有机活力。在和合文化的视角下审视《学记》中“博喻”和“继志”的内在合理性及其对当今教育理念中“生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彰显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民族性与生命力。
关键词:《学记》;和合文化;善喻;继志;生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111-03
0引言[1]
《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文学载体,其中有关于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方法、内容和意义阐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之“善喻”启发诱导学生之“继志”,明确并遵从内心志趣并心向往之。这种在教学相长中进行启发诱导的教育模式与当代素质教育倡导下的师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有异曲同工之妙,《学记》中的教学思维模式和价值尺度对当今“生本化”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1善喻——教师主导
《学记》明确提出“君子之教,喻也。”的教学思维。喻,即诱导、启发,以“善喻”而“开智”,鼓励教育者要善于启发开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使之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继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后,进一步阐明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教师主导授课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规律。教师要想做到“善喻”,就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策励学生,而不强迫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以灌输式达到学习目的。“道”“强”“开”是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载体,教师以自我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来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以此达到“开其意”“达其意”的效果。“弗牵”“弗抑”“弗达”则是教师匡正教学方法的尺杆,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1]。这一教学原则实有多重作用,一则顺应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遵守了教育的发展观原则;二则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三则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而制定更良好的教学方案[1]。《学记》中又讲“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引导而不强迫,便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才会融洽,进而拓展实施和谐教育;激励而不压抑,学生便不视学习为畏途,才能积极乐学,即合理进行愉快教育;开端倪而不和盘而出,方能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踏实贯彻人本教育。从而做到“和易以思”——以教学环境的和谐化与方式的民主化促进教学思维的高效化,让思考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常态化学习习惯,做到课堂教学思维训练不“缺席”,思想启蒙不“缺钙”[2]。如此,方可谓“善喻”者也。
2继志——学生主体
将《学记》中的“善喻”思想应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便能以更加积极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拓展思维渠道,学思结合,更好地发挥主体性而有效解决问题,正可谓《学记》中“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记》中关于“志”的阐释是层层递进的,以“辨志”、“逊志”至“继志”,而后“有志于学”。北宋黄裳注:“辨志,求道之时也;逊志,从道之时也;继志,会道之时也。”达到“会道”的精神境界,不仅要靠学生的坚定志趣,还要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即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结合内外部力量,坚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与当今教育中所提倡的“生本教育”如出一辙。
《学记》中讲,优秀的歌唱家,能使听众自然地随声和唱,同理,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发地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即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简练而透彻,精妙而妥善,进行诱导举例也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如孔颖达说:“言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1]。”教师凭借有效的讲解艺术——约达、微臧、譬喻,运用语言直观和思维启发的原则“开其智,达其意”,“力争少说少做,语言富有启发性但又恰到好处,给予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往中活跃学生思维。”[3]这样以来,便可通过语言直观和思维训练相互加成,达到教师讲解艺术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有机融合,进而使学生继承教师的志愿并在其正确引导下稳步前进,达到“继志”的目的。所谓“士先志”,学生学习要以立志为先,而立志固然重要,将“志”转化为学习的实践才是“继志”的终极目的,即要“有志于学”。
于师道尊严中继志而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记》中提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道是全社会都应当遵循的礼法,它既是对教师道德的规范,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所谓“师”,即“传道受业解惑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加工、品味,传授给青年一代并解除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人生方向的领路人,乃至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知难易,知善恶,能博喻,则足以为师。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然后知不足以自反,教然后知困以自强,才能教学生以谋事之用,传学生以立德之才。以国际视野去探寻,无论是从春秋战国出卖脑力劳动的“士”到古希腊的“智者”,还是从当今秉持“恪尽职守”原则的中国教师到提倡“自由”的西方教育者,教师群体日益发展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师”的广延意义之外,“道”更值得我們去探寻。所谓“道”,一方面可以是教师之本关于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伦理范畴,包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所遵循的法则或教书育人的道理等,另一方面也可视作为学生从教师那里追寻并继承的礼数、才识、品德等,具有高尚性与严肃性。《学记》中以尧、舜、禹三王祭祀百川中“河为源,海为委”的事例引出学习重在“务本”,正所谓“本立而道生”。学生作为“继志”的主体,培养尊师重道的德行是学习的关键之处。“道德修养的养成是求学成道的前提条件[4]。”作为学生,尊师重道便是其求学的根本,“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德高尚,所以生知尊师,尊师而重道,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以“继志”而学矣。从更深层次来讲,尊师重道不仅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双边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这一职业正面临部分教师本身职业操守缺失和社会观念歪曲的双重打击,只有当教师立足教育之本,社会重视教师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才会对师道产生敬畏之心,继承教师之法并予以实践、创新,融合自己的学习感悟与理解举一反三,成为栋梁之材,从而促进教育绵延不断、良性循环。
于学思问答中继志而學。“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学记》中主张师生要在学思问答中促进知识学问的双向流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同理,在和谐教育下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学是为了会学,即取法于师,学思结合,自成体系。“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而自己收获又很多,这类人善于发问的同时也善于答问,他们“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以其独立的视角去思考与探索,因而“及其久也,相悦以解”。低头苦学的人往往难成大器,善于思考和发问的学习才是事半功倍的。学习首先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广泛浏览书籍,明辨笃志,切记体察,遇到超过自我知识范畴和解决能力的问题要善于发问,敢于质疑,在师生互动交流和互相启发中碰撞思维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促进学习进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明确概括了“学-问-思”的规律。若一味地“学”,而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归纳,那么知识永远不会内化成自己肚子里的墨水;若只思考,“又会陷入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尴尬弊端,空乏且不明其理,因此思考并不是空想[5]。”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活跃思维,激发灵感。正如《学记》中“善问如撞钟”的观点,撞得轻就响声小,撞得重就响声大,同理,思考地越深入,以发问的形式表达出的疑惑越具体,那么得到的学习反馈便愈发深刻、有益。在学思结合中,教师喻理而学生思辨,教师的“启”与学生的“思”相依而生。将学生的思考建立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自我反省与体悟相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融为一体,学生方可思锐贯通,“继志”而学。
3生本教育的现实意义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师生的双边互动与教学相长而建立的理论支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位于层次图最顶端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6]。”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信仰和道路追寻,因此人们实现自我统一的路径也各不相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都是自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在人生道路上慢慢学习积累,慢慢充实自我,最终完善自我价值体系。如今许多教育者往往会把自己的认知和意愿强加给孩子,缺乏对个性的正确引导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正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全天下的文人画家都以这种标准刻画梅,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裁剪描画梅枝,最终养育出来的却是清一色好看却又病态的梅花,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便也是如此。教师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也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强加给学生,而应当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不同心理态势,从而“长善而救其失”,即所谓“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如此,便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下,个体化的生命价值越来越凸显。“在教育方面,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生本教育作为一个让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它的发展呈现着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有着生本教育的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现代化课堂[7]。”以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视野为目的,将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机结合。“生本教育”理念也符合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者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8]。”以师为引,以生为本,如此,则方成大器。
4结语
师与生是在相互交融中互相促进,通过教育的纽带作用通达文化,为师者能以明确教之所有兴废进而“善喻”,乐学者能借师道的多维传播开拓视野而“继志”。所谓“教学相长”,便是“为师”之“善喻”与“为学”之“继志”两条道路延伸与交汇的结果,当二者在交汇点上发生相互作用,互相汲取灵感后,个体便会更加独立且会使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可以说《学记》所阐释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德育观等教学原则和观点与当今生本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当代教育一直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又怎样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成为拥有宽厚文化基础并得到自我意识升华的人呢?
在当下和合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融道德、理想、意志、情操于师生和谐共进的教学之中,“以教师的‘善喻为手段,学生‘继志为目的”[9],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越是高等的教育,老师的“教”越淡化,转而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与“悟”。当交互的交流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不断提高时,他们的自我主体意识也会不断完善,因而便会渐渐具备“人之为人”的能力与条件,当生活中的独立人格日益多样化时,社会格局与视野便也更加宽广,在这般教育领域中,圆融、深厚、理解、包容。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田奇述.“和易以思”教学新论[J].江西教育:教学版(B),2017(12):53-55.
[3]王相,尹逊才.先秦启发式教学的缘起与发展[J].戏剧之家,2020(11):128-130.
[4]吴知桦.《学记》中尊师重道的教育伦理思想[J].教育伦理研究,2018(5):350-356.
[5]王明月,左薇娜,郭晓蓓.“学思结合”的内涵、原因及价值[J].科技风,2020(17):85.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3.
[7]王国东.简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门径[J].才智,2020(18):83.
[8]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9]雷传平.《学记》中“志”的教学思想阐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45-46.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李馥妍,女,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