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8-17杜敢琴富奇志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5期
关键词:神经病内化讲授

石 见,杜敢琴,富奇志

(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神经病学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独立分支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之伴随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发病率激增,神经病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举足轻重的学科之一。然而,神经病学具有专业性和理论性强、基础解剖知识复杂、难以记忆和学习等特点,一直以来均是临床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传统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在神经病学的授课过程中常出现学生课堂听不懂、基础知识不理解、考试机械性记忆,最后丧失对神经病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情况。基于此,非常有必要对神经病学授课模式进行新的探索。本研究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生神经病学课堂教学中,探索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神经病学教学,旨在为神经病学的教学模式改革积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2015、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5级10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名,女56名;平均年龄(21.31±1.53)岁。2016级9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6名,女48名;平均年龄(21.64±1.32)岁。2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2组学生由同一名任课教师授课,均采用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教材。

1.2.1.1对照组 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教学过程。教师按教学大纲提前备课,准备PPT,除总论章节外,按神经病学传统授课流程,按“疾病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1.2.1.2观察组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授课,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根据神经病学课程特点,撰写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案讲稿,制定课后作业,并向学生充分讲解对分课堂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后内化吸收、课堂讨论3个部分,三者顺序不可调换。具体实施过程:(1)第1阶段:课堂讲授。在授课时间减半而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梳理知识结构,明确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内化吸收及完成课后作业做好准备。(2)第2阶段:课后内化吸收。学生课后1周进行自主学习教材和相关学习资料,完成个人作业。个人作业包括“亮考帮”部分、提升临床思维的病例分析题和利用思维导图画出疾病机制。亮即“亮闪闪”,要求学生亮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至少一条收获最大的内容;考即“考考你”,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一个自己理解了但别人可能存疑的问题,用来考别人;帮即“帮帮我”,要求学生提炼出至少一个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向组员求助予以解答。依据教师讲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和相关文献,理解吸收内化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为下一步参与课堂讨论做好准备。(3)第3阶段:课堂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2个环节。小组讨论用时约30 min,学生10人一组开展讨论,按“亮考帮”的形式学习,分享学习体会,轮流讲述自己的“亮闪闪”,根据学生各自提炼的“考考你”和“帮帮我”问题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凝练出本组的高层次问题用于参与班级讨论。班级讨论用时约15 min,各小组将本组凝练出的高层次问题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全班同学自由回答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就疑难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并解答,另外,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1.2.2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病例分析能力测试及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2组学生的教学效果。

1.2.2.1基础理论知识 总分为100分,包括5道单选题和5道多选题组成,每题10分。

1.2.2.2临床病例分析 总分为100分,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真实临床病例进行病例分析题命题,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1.2.2.3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总分为100分,包括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授课方法是否新颖、授课内容难易度是否合适、授课内容是否清晰、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

2 结 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学生基础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教学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教学效果比较分)

3 讨 论

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临床学科。与内科学其他系统疾病不同,神经病学具有理论性强、涉及复杂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知识、难以理解和记忆等特点。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神经病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课堂上听不懂、课后机械背诵理论知识的情况,最终丧失学习神经病学的积极性[1]。因此,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难以内化吸收知识。

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将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医学教育课堂教学中[2-5]。然而,这些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不足、缺乏教师学前引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在解决部分教学问题时效果欠佳。

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进行融合,提出了“对分课堂”这一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6-7]。对分课堂基本要求是课堂时间对半分,一半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进行讨论。其设计巧妙之处在于讲授与讨论并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在二者之间引入心理学内化环节,让学生有时间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吸收,从而能有备而来参与后续的课堂讨论,使讨论更为深入,讨论气氛也更为活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3个阶段。因此,对分课堂又称为PAD课堂[8]。第1阶段是讲授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础概念和知识框架。本阶段教师的讲授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特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为学生课后自习、思考预留了空间。第2阶段是内化吸收阶段,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即在上次课后1周时间内学生根据教师教授内容就教材和相关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内化吸收知识,为课堂讨论奠定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主动提出问题,并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和文献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3阶段是讨论阶段,学生将独学阶段产生的学习心得及未解决问题带回课堂上,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作为旁观者,主要是引导各小组讨论方向,对积极的讨论予以肯定。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基本解决了低层次问题,各小组凝练出了高层次问题参与班级讨论,师生共同交流互动,由教师解答仍遗留的问题[8]。对分课堂的实质是将讲授式和研讨式有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3个教学环节符合医学教育课程内容特点,同时,将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差异考虑在内。医学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医学生需要教师给出一定的专业性讲解,教师讲授在前的教学安排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思维方式的指导。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差别很大,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设置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让学生理解、消化和深入学习内容,从而真正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

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医学教学实践当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9-12]。本研究以本校神经病学教学为例,探讨了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测试成绩,无论是基础理论成绩,还是病例分析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促使学生主动复习神经系统解剖知识、积极查阅资料,课堂上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高效讨论,真正内化吸收知识,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讨论真实临床病例相关问题,逐步建立起了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对分课堂的实施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1)少部分学生已习惯传统授课方式,初次接触对分课堂不适应,认为对分课堂作业较多,增加了学业压力;(2)对分课堂对授课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还要了解相关研究进展,否则可能被学生的问题难住;(3)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易掌握所有学生的情况。下一步需要对神经病学课程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安排,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表现灵活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在本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进行小班授课联合对分课堂教学,观察其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神经病内化讲授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越测越开心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