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地区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8-17向凤玲方银花陈国凤李小红王沙沙
刘 娟,向凤玲,方银花,陈国凤,李小红,王沙沙,万 婕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庆 404000)
下肢静脉曲张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迂曲扩张[1],若不及时、有效地防护治疗可引发血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慢性溃疡等并发症[2],多发生于长期从事持久站立工作和体力劳动强度高、久坐的人[3]。临床护士由于其职业特点,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出60.00%[4],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护士的工作和身体健康。重庆市某地区属西部贫困山区,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多,医疗压力较大,护理工作超负荷,且基层医院大多重医轻护,不能保障护士基本卫生防护与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5]。本研究旨在了解该地区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现状、护理管理者的认知情况等,为医院管理者及医疗机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数据,以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促进临床护士职业健康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2019年6-12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地区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所二级医院、15所乡镇卫生院的临床一线护士及护理管理者(分管护理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作为研究对象。
1.1.2纳入标准 (1)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工作年限大于或等于1年的护士;(2)从事医院和(或)护理管理工作的管理者。
1.1.3排除标准 不愿参加本研究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标准[6-7],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自行设计横断面调查问卷2个,(1)临床一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现状问卷调查表,具体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护龄、工龄等;②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现状;③下肢静脉曲张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时间、夜班情况、工作强度等。(2)护理管理者对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情况认知问卷,具体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职务、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龄、管理年限等;②管理者对本院/科室一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认知情况,包括床护比、护士站立时间、发生现状、防护现状等。2份调查问卷均附有调查目的、要求及填写方法。2份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11、0.801。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www.wjx.cn)开展调查,调查前取得每家医院相关领导支持,做好护士的动员和培训工作,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不记名填写问卷。共收到临床一线护士调查问卷1 650份,其中42份填写不全、逻辑错误予以剔除,有效回收率为97.45%。护理管理者问卷241份,其中3份填写不全予以剔除,有效回收率为98.76%。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问卷星直接导出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临床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影响因素,10个下肢静脉曲张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赋值方法见表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自变量赋值方法
2 结 果
2.1临床一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 1 608名临床一线护士中发生下肢静脉曲张629名(39.12%)。临床一线护士一般资料见表2。
表2 临床一线护士一般资料(n=1 608)
续表2 临床一线护士一般资料(n=1 608)
2.2单因素分析 不同医院等级、科室、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工龄、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夜班情况、生育情况、上班期间行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单因素分析
续表3 单因素分析
2.3多因素分析 医院等级、科室、工龄、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工作强度、每天行走时间、站立时间是临床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多因素分析
2.4护理管理者对医院/科室临床一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认知情况及一般资料 50.42%(120/238)的护理管理者未对护士进行下肢静脉曲张防范知识培训,68.07%(162/238)的护理管理者未向护士提供防护措施。见表5。护理管理者一般资料见表6。
表5 护理管理者对医院/科室临床一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认知情况(n=238)
续表5 护理管理者对医院/科室临床一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认知情况(n=238)
表6 护理管理者一般资料(n=238)
3 讨 论
3.1该地区临床护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较高 本次调研了该地区各级医院临床一线护士1 608名,结果显示,629名护士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为39.12%,高于我国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8.60%)和4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6.40%)[8],也明显高于陈翠等[9]报道的江苏省宿迁市护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20.67%),以及周方竹等[10]报道的四川省某三甲医院护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35.68%)。渝东北地区离主城区相对较远,属于贫困地区,基层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床护比仅为1∶0.27,低于重庆和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平均水平[11]。作者调查发现,该地区护理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无法借助信息化优势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减轻护士工作负荷。尤其是在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护理管理部门,对护士的身心健康缺乏关注。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基层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和医院。
3.2不同等级医院、科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情况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三级医院护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高于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其原因可能有:(1)该地区三级医院护理人力配备不足。有研究表明,重庆地区尤其是渝东北地区的三级医院护理人力仍无法满足需求[12]。(2)该地区目前仅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渝东北地区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目前,由于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资源多集中于三级甲等医院,大量患者涌向三级甲等医院就医,从而大大增加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工作量[13]。同时,三级甲等医院还要承担临床教学、科研、慢病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护士工作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ICU、产房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普通科室护士。手术室工作性质特殊,尤其是洗手护士需长时间站立,一般长达3~4 h,导致手术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同时,下肢静脉曲张也是手术室护士最易发生的职业病[14]。本研究中手术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为52.17%,与其他文献报道的手术室护士患病情况相符[15]。ICU由于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护士工作量大、繁忙,产房护士在接生过程中长时间站立,因此,ICU、产房护士更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3.3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个体因素主要为年龄、工龄、妊娠情况、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工作时间、夜班情况、工作强度、行走时间等。医院等级、科室、工龄、有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工作强度、每天行走时间、站立时间是其高危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18]。究其原因可能为:(1)年龄越大工龄就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加,静脉壁和瓣膜会逐渐失去其张力,下肢静脉曲张会逐渐发生并加重[19];(2)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潜在原因可能是静脉瓣膜缺陷和静脉壁薄弱,而静脉瓣膜缺陷和静脉壁薄弱常与遗传因素有关[20];(3)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缓慢,增加了下肢静脉的压力,直接造成静脉瓣损伤或破坏,护士上班期间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因此,容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4)护理工作是连续24 h,因此,护士需实行轮班制,夜班时剥夺了护士睡眠时间,使护士免疫力下降,发生疲倦等疲劳综合征,进而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21];(5)护士大多数为女性,本研究中97.64%(1 570/1 608)的护士为女性,61.38%(987/1 608)的护士生育过孩子,近年来,由于生育政策放开,17.29%(278/1 608)的护士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在妊娠中晚期,孕妇腹腔压力增高,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了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风险。
3.4护理管理者对护士下肢静脉曲张重视程度不够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管理者对医院/科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现状知晓率较低,仅为68.49%(163/238)。护理管理中对护士进行下肢静脉曲张相关的培训较少,50.42%(120/238)的护理管理者未对护士进行任何培训。同时,68.07%(162/238)的护理管理者未给护士提供任何防范措施,提供了防护措施的管理者多数也只是进行了弹性排班或发放相关书籍,而对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穿戴用品,如弹力袜、弹力绷带等基本未提供。因此,提高护理管理者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知尤为重要。
3.5护士下肢静脉曲张防护建议
3.5.1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 针对该地区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现状及护理管理现状,(1)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护士下肢静脉曲张集束化防范措施,下发各基层医院组织学习并纳入职业病防治考核;(2)加大财政投入,为各基层医院配备基础防护用品,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护理差距;(3)制订基层护理人力引进方案和激励政策,引进和留住基层护士,逐步完善基层护理人力配置,减轻护士工作负荷。
3.5.2医院管理者应落实关爱护士行动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理工作,关爱护士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实行弹性排班,能级搭配,工作任务均衡;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定期组织下肢静脉曲张等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对高强度护理岗位的护士发放弹力袜等穿戴用品;建立护士健康管理档案,每年组织护士开展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5.3护士提高下肢静脉曲张个人防护意识 组织临床一线护士学习下肢静脉曲张防范知识,掌握个人防范技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护理工作中自觉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工作之余主动加强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职业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