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种植成本效益和化肥养分投入分析
——以福建、云南为例
2021-08-17吴道宁覃善辉李宁辉罗良国
吴道宁,冉 秦,覃善辉,李宁辉,罗良国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忻城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来宾546100;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我国是全球的茶叶发源地,也是茶叶的主产区之一,福建与云南是我国华南茶区与西南茶区两大著名主产茶区省份。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对带动精准扶贫、创造农民就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受茶农习惯施肥方式、茶园地形条件等影响,在茶园生产管理中的过量施肥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研究指出,我国茶园化肥年均用量超过200 万t, 有机肥使用比例仅为15%,化肥减施的潜力约50%[1]。而茶园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会增加茶农的成本投入,而且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李典友等[2]基于皖西大别山的微观调研数据,探讨了茶园高效高产施肥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估计出科学施肥的经济效益可提高至每年1 亿元左右;余明志等[3]则探讨了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在福建福州市尤溪县推广应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倪康等[1]结合我国主要茶区茶农的化肥施肥现状、肥料类型及投入比例分析后,进一步根据情景分析法估计出了化肥减施量。纵观现有研究成果,鲜有以茶园肥料养分施用的微观调研分析为基础,深入开展茶园化肥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难以从微观个体层面明晰茶农减肥生产行为的决定因素,不利于从农户个体角度规范和引导其合理施肥。
本研究拟利用福建、云南257 个微观茶农调查数据,在明晰调研区域茶农常规施肥行为习惯、化肥养分投入与成本效益情况基础上,结合受访茶农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外部特征,判别影响茶农化肥养分投入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以期为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的研发提供基准数据支撑,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9 年在福建与云南主产区茶区入户调研的257 个茶农,其中,福建选取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祥华乡、虎邱镇、龙涓乡)与宁德市(福安市社口镇和松罗乡)6 个乡镇的136 个茶农,有效样本135个;云南选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西定乡;勐腊县易武镇)与景洪市(大渡岗乡)4 个乡镇122 个茶农,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茶园肥料施用及茶农减肥意识情况、减肥技术采纳情况、减肥技术推广培训、采纳、支持政策情况及茶园种植生产的成本效益。
1.2 研究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tataSE15(64-bit),作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多重比较(LSD)与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处理,SigmaPlot1 2.0 作图。
根据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和自变量数据,选取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茶农化肥养分投入的影响因素,该模型如公式(1)所示。
式中,Y为化肥养分投入水平,Xn为自变量,β0为常数,βn为自变量Xn的回归常数,ui表示随机扰动项,即误差项。自变量的定义、取值、均值、标准差与预期作用方向如表1 所示。
表1 自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农的个体特征
从图1 可以看出,在福建省、云南省受访的茶农中,大部分是以中年(30~50 岁)以及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种植面积以中等种植规模(0.67~3.33 hm2) 居多,3.33 hm2以上种植规模较少;收入以1 万~10 万元/hm2的居多。
2.2 不同茶园种植成本效益
从土地流转、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总成本及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表2)可知,福建与云南茶园种植总成本分别为 74 492.55、18 956.85 元 /hm2,毛收入分别为 8 2 267.40、51 972.60 元 /hm2,净收益分别为 68 220.45、46 316.55 元 /hm2。而伊晓云等[4]研究表明,2015 年全国茶叶主产区16 个省份的当地平均习惯施肥收益是62 850 元/hm2,比本研究结果高,本研究考虑整个茶园生产环节的人工成本与物料成本,其中物料成本包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色板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等,而伊晓云等[4]只关注化肥成本,收益为产值减去化肥成本,忽略其他成本。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坪洲茶园,2018 年田间试验常规施肥技术净收益94 920 元/hm2,比本研究福建省所得结果偏高,与其只重点考虑土地成本、农药成本与机械成本有关[5]。
表2 福建与云南茶园的成本效益分析
就茶园种植总成本构成分析来看,福建与云南茶园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份额均最高,分别是83%和90%,主要原因是茶园的生产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茶园修剪、施肥、杀虫、除草和采茶等,需要大量的人力,其中修剪和采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除此之外,我国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及茶园多为特殊山地丘陵地形,具有一定坡度,机械作业很难推广,同时调研访问到部分机械需要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作业,而雇用技术人员的价格比起手工作业的工人的成本价格更高。因此,茶园机械化需求较人工需求较大,提升茶园机械化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及人工成本过高的难题,这为“减施节本、提质增效和轻简性”减肥技术研发指明了方向。
2.3 受访茶农习惯施肥模式化肥养分投入水平
在茶园化肥养分投入方面,福建与云南受访茶区茶农习惯施肥技术中折纯化肥氮投入分别为380.10、51.45 kg/hm2,五氧化二磷(P2O)5分别为 150.3、27.6 kg/hm2,氧化钾(K2O)分别为 139.65、22.95 kg/hm2(表3)。其中,福建受访茶区化肥养分水平投入低于倪康等[1]2011—2014 年茶农调查全国平均投入水平(折纯化肥N 投入量为444 kg/hm2),但高于福建全省茶区折纯化肥N 投入水平226.5 kg/hm2,这可能与选取研究区域和受访样本量有关。一方面是本研究主要选取离茶园减肥试验技术较远的县乡作为调研区域,茶园减肥技术未扩散、辐射到该区域,茶农没有改变传统习惯施肥技术;另一方面是本研究调研样本量为136 个,较其受访样本总量低。而云南受访茶区折纯化肥N 投入远远低于倪康等[1]研究结果,这与受访云南茶区主要为生态种植模式有关,即主要以有机肥施用为主,化肥施用为辅,尤其是绝大部分受访茶农主要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茶叶生产。
根据2017 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公布,依据茶园的测土配方施肥结果,以商品或腐熟有机肥为主,配置相应的折纯化肥包括N 150~300 kg/hm2、P2O560~90 kg/hm2和 K2O 60~120 kg/hm2。显然,福建受访茶区化肥投入超过农业部推荐范围,建议福建茶园受访区强化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科学制定茶园适宜的有机无机替代比例[6-8],能有效地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状与减少土壤氮素损失,提高茶树氮肥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肥“节本增产,提质增效”的效果,使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5,9-13]。适量的化肥氮投入能够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1]。云南茶区化肥养分投入水平较低,主要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 年颁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规定要求“严格保护古茶树资源,茶园实施绿色化生产,扩大有机茶园规模”,而受访茶区大部分农户严格遵循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DB 53/T614—2014),实现了化肥减量提质增效目标。
基于t检验分析,福建与云南化肥养分投入呈显著性差异(t=2.86,P<0.001),主要原因是福建受访茶区茶农习惯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其中选择施用化肥茶农占比78%,选择结合施用商品有机肥仅占22%;而云南受访茶农仅有7%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与福建受访茶农习惯用肥投入相反。因此,福建受访茶区化肥施用量存在较大的化肥减施空间。
为了进一步分析福建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状况与茶园种植规模差异(表3),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检验(LSD),结果显示大规模、中等规模和小规模样本茶农的化肥养分投入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显然化肥施肥量受茶园种植规模影响,不同规模茶园化肥养分投入不相同;且不同规模茶农的施肥次数也有差异,小规模2 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多为3 次。受访茶农表示实践中多是凭自己的经验选取化肥类型和确定施肥量,同时更多考虑是否省钱、省力和省心。大部分茶农认为,人工施用农家肥劳动强度大,需要雇用人工,人工成本较高。此外,2016 年福建省政府颁布出台了限制家禽和生猪养殖以防治农业养殖面源污染的政策,导致农家肥来源不足,购买农家肥成本较高,仅仅只有12%的受访茶农施用农家有机肥,且他们不会去考虑施用的农家肥是否适量。
表3 福建省不同规模茶园化肥养分投入状况 kg/hm2
从施用化肥导致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认知来看,福建与云南受访茶农认知程度较高,都认为过量施用化肥会对茶园土壤、地下水、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愿意采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但针对改变习惯施肥行为,采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福建和云南受访茶农考虑因素占比各异,如优先考虑保障茶叶品质排列第1 位,分别占比为50%与72%;可减少农业成本排第2 位,分别占比21%与17%;考虑政府补贴排第3 位,占比20%与11%;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生产施肥标准技术培训占比都较低。无疑,加强对广大茶农环境友好型种茶技术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刻不容缓,也任重道远。
2.4 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tataSE15(64-bit)对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全样本(福建与云南)、福建和云南3 个模型整体均显著(P<0.05),调整R2分别为 0.36、0.29、0.25,表明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由表4 可知,变量X1(受访茶农教育程度)对全样本、福建和云南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在1%水平上呈显著的负向影响,与表1 预期作用方向一致。受教育程度体现茶农的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茶农化肥类型、施用量的决策。受教育程度水平越高,茶农对化肥养分投入趋向于合理,其结果与茹敬贤[15]、刘渝[16]和 YAN 等[17]相吻合。
变量X3(茶农种茶收入)对全样本、福建、云南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在10%水平上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表4),与表1 预期作用方向一致,与马骥[18]、史恒通等[19]研究结果相符合。茶农的种茶收入越高,茶农倾向于增大规模,减少化肥投入成本。而受访茶农都以茶叶生产为收入主要来源,更愿意在主业上在确保茶叶产量与茶叶收入的前提下,降低化肥成本和潜在化肥外部性风险,从而提高茶园的茶叶质量,获得较高的边际效益。
表4 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变量X4(是否使用有机肥)对全样本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在1%水平上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表4),与表1 预期作用方向相同。说明施用有机肥可以让茶农减施化肥使用量,该研究结果与YAN等[17]认为农户施用有机肥对作物减施化肥具有正向影响相一致;而对福建、云南受访茶农产生不显著的影响,这与福建受访茶农因限养导致农家肥不足而生产上主施化肥和云南受访茶区是生态茶园大部分茶农偏好施有机肥有关。
变量X5(有机肥用量)对全样本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在1%水平上和对福建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在5%水平上都呈显著负向影响(表4),揭示出随有机肥用量增大,茶农化肥减量的可能性越高,因为增施有机肥,不仅能减少化肥使用量,而且能确保提升茶叶品质和提高茶园土壤地力水平[20]。
变量X6(政府对减施化肥技术补贴)、X7(是否接受过农技宣传培训)、X8(有农技推广员推广)和X9(加入农业合作社)都对全样本、福建、云南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影响不显著(表5),表明在福建受访茶区茶农因限养政策导致农家肥不足而商品有机肥成本高,加之山坡茶园运送有机肥到田间地头不便同样带来人力成本增加,使得该受访区域茶农对这些因素的激励不敏感,显示出化肥施用的偏好,只不过现实中更多茶农选择使用复合肥而少数茶农还使用尿素;而云南受访茶区绝大多数茶农是采用生态茶园种植方式,已经形成生态产品品牌,所以,无论有无政府补贴、技术指导或加入合作社,他们都会按照生态茶园规范去种植生产[2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基于257 份受访茶农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福建、云南受访茶农的种植成本效益、化肥养分投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与云南受访茶区茶园种植成本差异显著,人工成本投入占茶园种植总成本的比例均较高。二是福建与云南受访茶农施肥习惯两极分化,化肥养分投入差异显著,其中,福建茶园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化肥养分投入水平较高,超过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推荐限量标准,而云南受访茶区与之相反,这与当地推行生态种植模式有紧密关系。福建受访茶区不同规模茶园化肥养分投入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比失调,需鼓励茶农增施有机肥来减施化肥。在受访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中,教育程度、茶农收入、是否使用有机肥和有机肥用量呈显著负向影响。
3.2 建议
第一,研发人员应加大适宜于茶园山地丘陵地带工作特色机械的研发力度,提高茶园的机械化水平,能降低茶园的人工成本,如建立统一机械化施肥、修剪、采摘等,形成标准化、集约化茶园生产管理模式,缩减人工成本,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加快综合集成具有可操作性、经济性、简捷性、稳定性以及适宜当地实际的最优减肥技术模式,吸引茶农采纳,实现以较少化肥投入取得高产出、高收益的效果,让茶农打消减肥减产减收的顾虑。
第三,要强化福建受访茶区茶园最佳的减肥技术教育宣传推广培训力度。科研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与农技推广人员等应及时将最佳减肥技术向茶农宣传推广培训,减少茶农化肥养分投入水平,转变茶农传统施肥行为,促进茶园化肥减量行动落在实处,使得茶园朝向清洁化、无害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