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

2021-08-17赵望来

发展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丽旅游建设

赵望来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曾经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近年来,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增进农民群众福祉的重要载体,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文化引领、统筹推进,在全域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产业特色鲜明、群众生活富裕、乡土文化繁荣、乡风文明和谐、充满发展活力的美丽乡村,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康县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对美丽乡村建设有诸多启示意义。

康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全域统筹,科学规划。康县从美丽乡村建设伊始,就坚持全域理念,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编制了《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全县350个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基础上制定设计方案,并探索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县齐动、农民主体”的落实机制。为了在统一中彰显特色,康县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坚持以景区的标准规划全县建设,以景点的要求打造每个村庄,以景观的设计改造每户庭院,并根据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以及各自的自然条件、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因村施策、分类指导,经科学研判论证,将全县村庄分为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分层进行规划设计,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5种建设类型,不搞“一个模板套到底”。村庄规划由乡镇承担主体责任,康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聘请专业机构为主编制,乡镇、村社干部和村民都可以提出意见建议,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方案设计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由村“两委”班子牵头负责,广泛征询村民和帮扶干部的“点子”,最终形成设计单位、乡村干部、能工巧匠“三结合”的具体方案。这样编制的规划和设计的方案花钱少、接地气,能够得到群众普遍认可。

二、因地制宜,注重文脉。康县是西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古代氐羌文化与汉文化、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留存有大量的古人类文化、氐羌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太平天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被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寺台造纸术、康南锣鼓草、豆坪唢呐、康县木笼歌、康南毛山歌和梅园神舞等民间艺术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境内万家大梁和牛头山两大山系将康县划成了康中、康北、康南三个板块,形成了各具风韵、特色鲜明的山乡风情,康北以茶马古道文化和蚕桑文化旅游为主线,康中以三百公里生态风情和田园风光游为主线,康南以亚热带自然风光旅游为主线。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结合村庄自然景观和产业基础,深入挖掘农村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元素,一方面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观,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原有建设格局和农村文化血脉,许多老房子、老物件、老用具、老照片都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以茶馬古道、红军长征、男嫁女娶等康县特色文化和民俗为载体,在持续做精做亮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品牌基础上,加快乡村舞台、村史馆、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阳坝古街、茶马古道、蚕桑观光体验园等项目建设,焕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活力,体现了“土、野、俗、古、洋”有机结合的独特魅力,让所有乡村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文旅赋能,多产融合。康县境内无山不清、无水不秀,整县是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休闲养生的大氧吧,有100余处原生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花桥村、白云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知名景区景点。同时,核桃、花椒、茶叶、蚕桑、杜仲、黑木耳、食用菌、天麻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西北蚕桑重点基地县、全省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蚕桑种养曾获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国务院奖状,“康县黑木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康县立足独特文旅资源,明确“文旅+”发展思路,通过促进文旅与农业、加工业、电商、体育、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带动县域产业加快发展。比如“文旅+农业”,通过兴建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手工挂面坊等传统技艺作坊,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事体验项目。打造福坝村、何家庄等一批农业旅游观光园区,构建生态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了“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再比如“文旅+加工”,依托兴源、恒丰、恒康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方便携带、适宜网购的生态旅游新产品。再比如“文旅+康养”,利用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等养生优势,将乡村旅游和健康养生联系起来,打造了一批康养田园综合体。花桥等村结合当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发展康养产业,建设中医养生堂,为游客和村民提供刮痧、拔罐、针灸、艾灸、足浴熏蒸等服务。

四、典型示范,创新模式。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依托景区景点和特色产业,建成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带动形成了南有阳坝、北有花桥、中有王坝何家庄、岸门口景区和城区白云山森林公园生态大景区的旅游大发展局面。致力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等经济效益高、脱贫成效好的乡村文旅品牌,建成花桥、大水沟、凤凰谷、何家庄、朱家沟、桂花庄、珍爱茶山等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康养功能、特色产业的旅游度假村。同时,创新完善“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农户”“支部+公司+农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五种旅游扶贫模式,激发群众创业致富热情,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辐射带动效应。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与智慧旅游服务工作,充分利用乡村大数据等网上平台,推介本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组织开展旅游营销信息发布、康县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和康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加速旅游业由季节性向常态化转变。

五、建管并重,长治久美。美丽乡村建成后,康县及时将项目产权移交到所在村社,由村社负责,落实管护主体责任,有些由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协会等群众性组织自我管护,有些由有经验有技能的村民承包管护,还有些通过村委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管护机构实行市场化管护。同时,按照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转、长期发挥作用的要求,明确村内道路、活动广场、园林绿化、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管护标准。管护资金以县、乡、村三级投入为主,村民投入和社会捐助为补充。因自然灾害损毁严重的设施,由县财政投入维护资金;因非人为因素损坏不严重的设施,由乡镇解决维护资金;一般性经常性维护资金通过村办公经费解决,乡镇适当补助。发动受益单位和群众自愿出资出劳,鼓励社会各界捐助,弥补管护资金不足。坚持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养,通过评选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好人榜,开展“道德讲堂”、诚信教育等活动,用家风家训教化人、用村规民约引导人、用先进文化浸润人,真正将村民的爱村爱家热情激发出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爱护设施、主动管护的自觉性,形成常态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管护工作格局。

六、齐推共建,党建保证。康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体谋划,协同推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任务,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交通围绕旅游保畅通,城建围绕旅游提品味,水利、林业围绕旅游造景观,农牧、扶贫围绕旅游打基础,工商、卫生围绕旅游强服务,文化围绕旅游铸灵魂,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形成“党委统一抓、四大班子齐抓、县直部门包抓、乡村两级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协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坚持把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根本保证,锻造出一大批建设有规划、落实有队伍、办事有资金、工作有干劲的“四有”型基层党组织,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尤其重视村党支部书记选拔配备,真正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愿意为村民服务、有能力有干劲的能人选出来,形成带领群众致富的头雁效应。

康县模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一、全域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共美之基。美丽乡村建设往往投入大、历时长、见效慢,没有科学规划的引领,可能造成定位不准、路径不明、来回折腾,很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坚持以全域规划引领建设,把乡村建设规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其他各项规划相衔接,各乡镇、各村庄按照规划设计,以景区的标准、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打造,一张蓝图一绘到底,保证全县乡村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借鉴康县经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保证建设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规划编制应以县为单位,首先研究制定乡村布局的调整规划,再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详规,合理确定乡村规模、规划空间布局,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应立足村庄环境,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注重完善乡村社区功能,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应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等统筹起来,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必须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建设管理,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文化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韵之笔。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但如果没有内在的文化底蕴,就会千村一面、缺少韵味,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注重“外在美”,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依山就势、与水为邻,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使得户户有泉水、村村有溪流、处处有绿茵,充分彰显山清水秀、绿意葱茏、鸟语花香的优美画卷,又注重“内涵美”,传承文化、突出特色,重视保护传统特色民居和村落形态,不搞大拆大建、整齐划一,对原有的老房子,在不改变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修缮加固,对农民群众近年自建房屋,从建设样式、风格、色彩等方面进行风貌改造,尽量保持同一个村内房屋样式、主色调基本一致。特别是利用闲置房屋建起了村史馆、农俗博物馆、乡村展览馆等,修缮维护祠堂、宗庙,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魅力,既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保留和传承。甘肃地域狭长,地理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地乡村千姿百态、各具风韵,實施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内涵,通过传承乡土文化,扬名传统美食,收集民间故事,举办文化节会,构建文化景观等系列举措,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将乡村乡土文化打造成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让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内在神韵。

三、产业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之计。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也要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实现美丽乡村的持续有效建设。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成效显著,就在于坚持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文旅资源优势,主打文旅“特色牌”,唱好产业“融合戏”,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旅游+”“+旅游”多元业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带动农民发展种养殖、旅游等相关产业,形成链式反应,促使乡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加速美丽生态、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实现了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康县模式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引导农民建房和“上楼”,不只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坚持主业突出、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一村一景”“一村一品”谋划好产业布局,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有稳定的增收致富来源,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四、模式创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之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各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千差万别,没有通用的模板,建设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照搬照抄。康县在坚持统一规划前提下,不断探索新模式、摸索新路子。建设步骤方面,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优先打造条件具备、优势明显的乡村,形成示范效应,驱动其他村庄跟进;建设力量方面,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政府主要编制规划、资金支持、建立机制、搞好服务,不包办代替,充分调动村民建设管护、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运营管理方面,根据乡村旅游消费热点、消费群体和美丽乡村建设投资结构方式,不断创新模式,提升营销能力;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建立“五种旅游扶贫模式”,吸纳农户共同参与、抱团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借鉴康县的经验做法,立足当地实际,着眼富民强县,把美丽乡村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政策支持与群众力量结合起来,在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增收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特点的新路子,特别是管理运营方面,在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的同时,应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化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

五、民心民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头之水。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只有切实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建共管,既给农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耕读传家的美好生活,也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根本力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乡风评议、文明创建、道德讲堂、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文化为纽带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激发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康县的做法和成效证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既是所有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创造者,农民的参与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命运。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应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崇德向善、孝亲敬老、睦邻和谐,培育新型农民,净化乡村风气,提升村民素质;另一方面应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决策要尊重农民意愿,内容要反映农民要求,建设和管护要让农民充分参与,防止违背民心民意、违背客观规律、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形象工程”。

六、党建引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起航之翼。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县、乡两级领导小组都由“一把手”亲自挂帅,持续压实部门行业责任和乡镇属地责任,聚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和建设目标实现。尤其是加强村“两委”建设,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强有力的党支部和威信高的党支部书记,把全村党员群众紧紧团结起来、组织发动起来,激发和调动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能动性,凝聚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力量。在美丽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中,应重视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和推动发展力,真正发挥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引领广大群众共建美丽乡村、共创美好生活、共促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美丽旅游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旅游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