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为定西高质量追赶发展蓄势储能
2021-08-17汪尚学
汪尚学
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定西充分发挥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先后谋划实施通渭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安定高峰分散式风电及村级光伏电站等一大批新能源示范项目,引进落地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生产线、中建航天氢能“一园两基地”等重大项目,全市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替代、促进能源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机遇。迈入新的征程,我们面临着提高速度、做大总量、做高人均、缩小差距的艰巨任务,肩负着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的光荣使命,必须持续立足资源富集区优势,重点围绕巩固传统领域新能源产业链,补齐新兴领域新业态产业链,延伸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实现高质量追赶发展蓄势储能。
一、规划引领,机制保障。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是高标准制定“双碳”方案。认真落实“双碳”战略,制定《定西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稳妥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二是高质量编制新能源规划。按照“系统性谋划、板块化开发、大通道外输、产业链延伸、清洁化应用”的思路,以扩大新能源发电规模和延长产业链条为路径,加快编制《定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规划》,科学确定新能源开发建设总体目标、战略布局、重点项目及推进时序,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高站位布局产业链条。坚持以风光电为主体,以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干热岩发电为补充,在全市跨区域谋划布局5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以超常规措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产业格局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双轮驱动加快转变,力争通过十到十五年的努力,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同步配套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努力打造甘肃中东部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四是高效率推进工作落实。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發展和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调度,研究解决困难问题。成立定西能源投资集团,引进央企、大型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全市新能源产业开发。大力推行“新能源+”模式,有效带动能源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
二、多能互补,链条发展。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注重从发电、输送、储能、用能、制造五个环节发力,整体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全力构建定西新能源产业链条。一是多能互补。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做大做强风电、光发电,补充提升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真正实现多能互补。风电方面,重点规划建设安定西南部、陇西北部、岷县南部现代风电基地,力争2025年风电装机达到270万千瓦、2035年达到500万千瓦。光电方面,重点推进通渭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有序推进集中式及分散式光伏建设,力争2025年装机达到320万千瓦、2035年达到700万千瓦。水电方面,已并网水电装机47.8万千瓦,重点在临洮、渭源、岷县、漳县等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方面,稳步推进陇西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岷县生活垃圾气化发电和通渭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打造生物质多元化利用示范区。同时,同步推进地热、干热岩资源详查、开发论证、规划编制、项目谋划等工作,更好推动多能互补发展。二是立体输送。坚持打捆外送和就地消纳相结合,把定西新能源外送通道融入全省战略布局,抢抓用好东西部协作机遇,在陇电入鲁中尽可能作出“定西贡献”。不断优化完善市内主网架和电网建设,加快推进临沈南、渭源北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升电力互济能力和输电利用率。三是一体储能。因地制宜开展储能技术研发与示范,在漳县、岷县、临洮等水资源富集区,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储能聚合、储能共享等新兴业态发展,最大化利用储能资源,充分发挥储能的调峰、调频和备用效益。依托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加快发展储能电池产业,重点培育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钻、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打造集电池研发、电池制造、电池回收利用为一体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四是绿色用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电力、热力、交通及绿色高载能等相关应用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水平。电力方面,提升电网消纳能力,引导陇西、临洮电解铝等高耗能工业企业参与新能源消纳,推进“绿色电解铝”生产。热力方面,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新则新,发展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供热,加快供热领域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步伐。交通方面,以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采购配置为引领,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配套建设充电设施,推进绿色交通城市建设。五是制造配套。大力推广“新能源+”模式,培育壮大以本土化生产为主的上下游装备制造产业,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重点在安定、通渭、陇西和定西高新区布局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建设风力发电机组、铸件、高端精密轴承、传动机械设备、液压及机械自动化设备、预应力锚栓等核心部件生产项目,逐步形成从叶片、塔筒、电机控制到机组的上下游制造产业链。依托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生产线项目,加快发展光伏装备制造业,带动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线缆、包装等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三、以点带面,做大基地。立足风光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条件、电力外送便捷性等因素,规划建设5个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以基地建设引领产业升级。一是加快建设安定百万千瓦多能互补基地,力争多能互补片区风电容量7。万千瓦、光伏容量30万千瓦,配套建设15万千瓦/60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同步配套风电装备制造业和储能电池产业。二是加快建设通渭百万千瓦多能互补基地,重点在通渭、安定东南部及陇西东部发展风电装机70万千瓦,光伏装机140万千瓦。依托通渭存量风电装机及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建设新能源生产运营管理中心和智能电站管理系统,因地制宜开展“光伏+”综合利用,创建“光伏+”应用平台,推动光伏治荒、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太阳能发电与生态修复、农牧业等立体化协同发展。三是加快建设定西中部百万千瓦多能互补基地,重点在安定南部、渭源北部、陇西西北部跨区域规划建设多能互补装机150万千瓦,配套建设25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四是加快建设临洮百万千瓦光伏基地,以临洮中铺镇为中心,建设光伏容量100万千瓦,配套建设15万千瓦/60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引进光伏制造企业,打造以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为重点的光伏装备制造业。五是加快建设漳岷百万千瓦多能互补基地。依托漳县、岷县优质风光资源,规划建设风电容量90万千瓦、光伏容量170万千瓦,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等储能项目,形成区域化、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四、立足当前,重点突破。认真落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规划,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是深入推进通渭整县、渭源整乡分布式光伏试点。依托建筑物屋顶、养殖圈舍等设施和庄前屋后闲散地,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推广“光伏+桁架”“光伏+桁架大棚”等“光伏+”新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二是积极开展电力消纳和送出方案研究。统筹兼顾全市“十四五”新能源建设及网源协调发展,开展“十四五”第一批新能源项目整体接入系统方案编制,争取尽快完成本地区整体接入方案评审,有效提升全市新能源发电的消纳和外送能力。三是加快发展碲化镉太阳能薄膜发电玻璃产业。研究编制定西硫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产业长远规划和产业化应用年度计划,指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生产线建设,创新项目管理、建设及运营模式,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四是全力抓好氢能产业“一园两基地”建设。加快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氢能产业示范园、定西高新区液氢制备及氢能装备制造基地、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建设进度,统筹推进制氢、氢存储、氢运输、加氢站、氢燃料电池“五位一体”氢能产业示范园、氢能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西部地区区域氢能中心”和“全国氢能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