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象与袁隆平:为农民、农业奉献一生

2021-08-16马国川

同舟共进 2021年7期
关键词:袁隆平水稻农民

马国川

五月是即将收获的季节,也是悲伤的季节。5月18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吴象先生逝世。四天后的5月22日,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逝世。和妇孺皆知的袁隆平先生不同,吴象先生的大名少有人知。吴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吴象与袁隆平为中国人吃饭问题而奋斗,他们的功绩国人永记。1978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提议,吴象担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主管政策研究。当时安徽农民和全国农民一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那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刚开始进行全国实验,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未惠及安徽。万里支持安徽农村实行“大包干”,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增产,新民谣“要吃米,找万里”从安徽流传到全国。作为万里推动农村改革的智囊,吴象以自己的笔墨与思想推动了改革,也亲眼看到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变。1980年,万里担任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吴象随同回京,负责整理与起草农村材料。彼时包产到户越来越受到各地农民欢迎,但是也有人认为必须压制这种“搞资本主义”的做法。当年九月,吴象撰写长篇文章《阳关道与独木桥》,以对农村改革持有不同意见的两位省委书记的对话为引子,阐述包产到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指出改革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阳关道”。《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这篇文章,引起极大轰动。

1980年代是科技发展的“春天”,也是改革的黄金岁月。1981年6月,袁隆平凭借水稻育种技术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开始迅速扩大。同一年,年已花甲的吴象与新华社记者一起到豫、鲁、皖调研,写出多篇文章,反映实行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些文章在统一高层认识、增进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社队已近半数。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确认包产到户这项农村改革政策。同年年底,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宪法,在农村实行20余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正式终结。此后,吴象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和杜润生等人一起,协调各方面关系,继续为农村改革鼓与呼。这些老人带领一批年青人,形成一个颇有力量的团队,诚如杜润生所说,这个队伍的共同语言是“为农民服务,做农民的代言人”。他们受中央委托起草文件,参与制定多项农村改革政策。特别是每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通过改革,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就在吴象们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改革时,科技工作者也在为农业发展而奋斗。从1976年开始至1987年的10年间,全国累计种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面积达10.5亿亩,为全国水稻增产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在多方合力的推动下,中国粮食产量迎来了194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8亿吨,1984年达到4.073亿吨,六年间平均递增4.9%。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期以来“吃不饱饭”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主要得益于改革创新、技术进步和农业投入。如果说技术进步的代表人物是袁隆平先生,那么改革创新则离不开杜润生、吴象等农村改革健将们的推动。农村改革不但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而且为中国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中国农民开始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门槛。农村改革的成功,既为全国改革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改革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袁隆平曾说,他希望让种田农民都富起来。科技进步确实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不过科技进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想让中国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还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融入城市,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事业,通过改革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創新比技术进步更为重要。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给我们许多启示。就像吴象先生生前所说:“初期的农村改革,是历史,又不是历史,因为相去不远,我们应该回顾这一时期,认真总结经验。”

正值南方稻田插秧、北方麦梢转黄的时节,两位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却先后辞世。吴象先生安享百岁之寿,袁隆平先生已过“鲐背之年”,他们的贡献已经载诸史册。他们在农忙季节告别而去,似乎在提醒人们应该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当年和吴象一起并肩奋斗的“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曾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科技的力量,也需要改革创新。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作家)

猜你喜欢

袁隆平水稻农民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