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基钻井液劣质固相絮凝剂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
2021-08-16景岷嘉李武泉蒋官澄
景岷嘉,李武泉,蒋官澄
(1.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广汉 6183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0 引言
油基钻井液具有较好的抗高温、润滑、抑制等作用,常应用于页岩等高难度地层钻井[1]。但随着钻井时间的增加,多次重复使用的油基钻井液中的劣质固相含量越来越高,且固相粒径较小,难以被固控设备清除[2-3]。这些劣质固相不仅会增大钻井液的黏度、切力,使钻井液流变性能恶化,同时由于增加内摩擦会减慢机械钻速,降低钻井效率,严重则导致钻井液报废无法使用,从而增加钻井成本[4-7]。
目前,国内外对多次重复使用的油基钻井液采用破乳、分离等方法处理劣质固相[8-14],但均属于二次处理。絮凝剂能够通过絮凝作用增大劣质固相粒径,使其达到固控设备处理条件而清除,但基本上所有絮凝剂均用于水基钻井液而鲜有用于油基钻井液。研究表明,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CDAC)可以在劣质固相表面吸附,与油基钻井液中的润湿剂构成竞争吸附,而且具有长疏水链、油溶性强,能够相互缠绕聚集劣质固相,可作为油基钻井液絮凝剂。基于此,选取粒径为11 µm 的高岭土作为油基钻井液劣质固相,对DCDAC 的絮凝作用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DCDAC(99%),高岭土(11 µm,99%),氧化钙(98%),卵磷脂(99%);蒸馏水,自制;矿物油,主乳化剂,辅乳化剂,有机土,氧化沥青,润湿剂,重晶石等。
WGZ-800 型浊度仪,Leica DM4M 光学显微镜,ZNN-D6 六速旋转黏度计,DWY-2 破乳电压测试仪。
1.2 高岭土悬浮液及油基钻井液的配制
油基钻井液中亲水性劣质固相稳定悬浮的主要原因是润湿剂,例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卵磷脂[2],通过吸附、润湿反转使固相更容易分散在油相中[15]。因此,按照如下方法配制高岭土悬浮液:向浆杯中加入200 mL3#白油,连续搅拌下依次加入2%11 µm 高岭土和1%卵磷脂,在10 000 r/min下持续搅拌20 min,制得高岭土悬浮液待用。
油基钻井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向浆杯中加入240 mL5#白油,连续搅拌下依次加入3%主乳化剂、0.5% 辅乳化剂、2% 有机土、3%CaO 和60 mL 盐水(30%CaCl2),在10 000 r/min 下持续搅拌20 min。然后依次加入3%氧化沥青、1%润湿剂、300 g 重晶石及50 g11 µm 高岭土,在10 000 r/min下持续搅拌40 min,制得密度为1.6 g/cm3的油基钻井液待用。
1.3 絮凝实验
1.3.1 静置观察
分别量取一定体积的高岭土悬浮液,连续搅拌下加入不同量的DCDAC,在10 000 r/min 下持续搅拌20 min,然后取一定量悬浮液于25 mL 试管中,分别静止0、1、2、3、5、10、24 和48 h,在室温下静置观察高岭土悬浮液沉降情况。
1.3.2 浊度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配制不同DCDAC 加量的高岭土悬浮液,然后分别静止0、1、2、3、5、10、24 和48 h 后,取上层清液用WGZ-800 型浊度仪测其浊度。按式(1)计算浊度降低率TR 以表征DCDAC的絮凝效果。
式中,TR 为絮凝剂的浊度降低率,%;T空白为加入絮凝剂前钻井液的浊度,NTU;T絮凝为加入絮凝剂后钻井液的浊度,NTU。
1.3.3 显微镜观察
按照上述方法配制不同DCDAC 加量的高岭土悬浮液,然后将100 µL 悬浮液样品滴在玻璃片上,并用载玻片轻轻盖住。最后用Leica DM4M 光学显微镜观察悬浮液的微观形态,并拍照。
1.3.4 体系絮凝评价
别取一定体积的油基钻井液,连续搅拌下加入不同量的DCDAC,在10 000 r/min 下持续搅拌20 min,并测量其流变及密度。然后将油基钻井液倒入离心管中,在2000 r/min 的离心速度下离心10 min。之后倒出离心管上部所有液体,测量其流变及密度,并取6 mL 液体烘干,分别按式(2)、(3)计算固相含量及固相清除率。
式中,wsol为固相含量,g/mL;msol为固相质量,g;Vsol为固相体积,mL;φ 为固相清除率,%;wsolb为加入絮凝剂前的固相含量,g/mL;wsola为加入絮凝剂后的固相含量,g/mL。
2 结果与讨论
2.1 高岭土悬浮液的静置观察实验
不同DCDAC 加量对高岭土悬浮液沉降情况的影响如图1 所示。
图1 在不同时间下不同DCDAC 加量对高岭土悬浮液沉降情况的影响
由图1 可以看出,DCDAC 对高岭土有明显絮凝作用。未加絮凝剂的情况下,高岭土稳定地悬浮在白油中,48 h 后上层清液的体积约为5 mL;当DCDAC 加量为1%~4%之间时,48 h 后,高岭土悬浮液的上层清液体积约为10 mL 左右;当DCDAC 加量为5%时,高岭土在48 h 后基本沉淀完毕,上层清液的体积为22 mL。
2.2 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分析实验
不同时间、不同DCDAC 加量下,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见表1,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降低率变化见表2 及图2。由表1 可知,上层清液浊度达到100 NTU 所需时间随DCDAC 加量的增大而减小。未加DCDAC 时,48 h 后悬浮液的浊度低于50 NTU;加量为5%时DCDAC 对高岭土的絮凝效果最佳,浊度在10 h 后低于90 NTU。
图2 不同时间不同DCDAC 加量下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变化
表1 不同时间、不同DCDAC 加量下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 NTU
表2 不同时间、不同DCDAC 加量下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降低率 %
从表2 及图2 可以看出,高岭土悬浮液的浊度降低率随着DCDAC 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加量为5%时DCDAC 对高岭土的絮凝效果最佳,浊度降低率接近80%。浊度分析实验与静置观察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3 高岭土悬浮液的显微镜观察实验
不同DCDAC 加量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3 所示。DCDAC 加量为0%~3%时,高岭土均匀分散在悬浮液中。当DCDAC 的加量≥4%时,40 µm的照片表明高岭土颗粒出现了相互团聚的现象,并且100 µm 的照片表明颗粒的团聚具有普遍性。由此可以看出,DCDAC 能够使悬浮液中的高岭土相互团聚,增大高岭土的粒径,从而加快高岭土的沉降速度。分析期机理为:阳离子DCDAC 与阳离子润湿剂(如卵磷脂)形成竞争吸附,导致润湿剂脱吸附,固相的分散性变差,固相趋向于聚并,同时DCDAC 的长烷烃链相互缠绕,使固相的粒径变大。
图3 不同DCDAC 加量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2.4 油基钻井液体系絮凝评价实验
离心后油基钻井液体系密度随DCDAC 加量的变化如图4所示。整体上,随着DCDAC加量的增大,离心后油基钻井液的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原始油基钻井液离心后密度为1.130 g/cm3,加入DCDAC后,油基钻井液离心后密度低于1.080 g/cm3,其中,4%加量下最低,为1.045 g/cm3,说明絮凝剂降低了油基钻井液离心后的固相含量。
图4 离心后油基钻井液体系密度随DCDAC 加量变化
离心前后油基钻井液体系的塑性黏度及动切力随DCDAC 加量变化如图5 和图6 所示。
图5 离心前后油基钻井液体系塑性黏度随DCDAC 加量变化
图6 离心前后油基钻井液体系动切力随DCDAC 加量的变化
由图5 和图6 可以看出,离心前,塑性黏度和动切力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DCDAC 具有降低沥青质黏度的作用[16],在3%加量下的塑性黏度和动切力最低,但是继续增大DCDAC 加量会增大体系的黏度;离心后,塑性黏度和动切力也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其中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分别在2%及1%加量下达到最低,分别为33 mPa·s 及10.5 Pa,加入DCDAC 后的塑性黏度和动切力都低于原始油基钻井液,说明絮凝剂有利于油基钻井液中固相的清除,从而减少了固相之间的摩擦,导致动切力降低。
离心后固相含量及固相清除率随DCDAC 加量变化如图7 所示。
图7 固相含量及固相清除率随DCDAC 加量变化
由图7 可以看出,固相含量与DCDAC 加量为负相关,固相清除率与DCDAC 加量为正相关,当DCDAC 加量为5%时,固相清除率达到最大,为23.51%,此时固相含量为0.5159 g/mL,这与离心后密度的测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絮凝剂的加入能降低离心后油基钻井液中的固相含量。因此,与未加DCDAC 的油基钻井液相比,DCDAC 能够降低油基钻井液离心后的密度、塑性黏度、动切力与固相含量,说明DCDAC 有利于油基钻井液中固相的清除。
3 结论
1.DCDAC 能加快悬浮液中高岭土的沉降速度,当加量为5%时,浊度降低率达到最大,且高岭土悬浮液在48 h 后沉淀完毕。
2.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得知,当DCDAC 加量不小于4%后,悬浮液中的高岭土出现团聚现象,并且具有普遍性。
3.通过体系实验可知,在同等离心条件下,油基钻井液中的密度及固相含量与DCDAC 加量成反比,固相清除率与DCDAC 的加量成正比,塑性黏度和动切力随着DCDAC 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说明DCDAC 有利于清除油基钻井液中的固相。
4.可能的机理为,DCDAC 与阳离子润湿剂形成竞争吸附,导致润湿剂脱吸附,固相的分散性变差,固相趋向于聚并,同时DCDAC 的长烷烃链相互缠绕,使固相的粒径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