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离影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实证研究
2021-08-16闵树琴包诗梦
闵树琴,包诗梦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1 问题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及科技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成为优化各国要素配置、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战结束初期,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并且输出进展缓慢。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劳务输出也呈现比较“活跃的”局面。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占国际劳务市场份额很小。1979—2018年,我国劳务输出人口从2190人增长到99.7万人,2017年对外劳务输出份额仅占全球临时流动劳务人口1.23%。
劳务输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逐渐成为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1];另一方面,在学习国外技术以及增加外汇收入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准入机会扩大,中国劳务流动方式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3]。劳动力对外输出、跨国流动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4]。对外劳务输出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有效增进中国同其他国家民众间的了解和信任[5]。而劳务跨国流动是经济活动,它与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社会制度、政策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鉴于此,本文以文化距离为切入点,探索文化差异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影响的深度。
2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6]。文化差异对全球市场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文化差异对跨国经济活动是不利的[7]。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经济发展程度、劳动力市场制度等的差异,影响了中国劳务输出的规模,除了这些因素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距离的远近以及文化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劳务输出,和中国地理距离越远、文化差异越大的国家(地区),中国对其劳务输出就越少[8]。
国内外学者将引力模型运用到经济学领域,研究人口流动、国际贸易等诸多问题,通过加入其它解释变量,如GDP、制度距离、贸易进出口额、受教育程度等,对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进行变形,就可以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1880年,英国统计学家Ravenstein运用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研究人口迁移问题。1946年Zipf[9]提出了“互动假说”理论,将引力模型正式引入人口流动相关问题。该模型认为人口流动与流入地、流出的人口规模的积成正比,与两地间的距离成反比。2010年David等[10]以引力模型为基础,验证了对北美地区国际人口流动影响较大两个因素:迁入地的收入和迁出地的人口规模。国内学者于潇等[11]研究人口流动问题时发现,省际人口迁移规模与迁入地经济总量相关性较强。刘鸿雁[12]基于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中部地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对早期关于人口迁移引力模型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发现,追求经济利益始终是人口迁移的最一般规律。
而事实上,人口迁移流动不仅仅只追求经济利益,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口因素和文化因素等[13]。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特定社会历史和族群的思维体系。文化因素根植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中,对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深蒂固[14]。具体而言,Hofstede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俗、地理、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整体的延续和价值体现[15]。文化会通过自身产生的经济外部性对劳务流动产生影响。一方面,文化差异(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进行劳务输出时会困难重重,会增加劳务流动的潜在成本,妨碍人口流动;另一方面,文化相似又会降低流动人口在语言、习俗等方面的迁移风险[16]。而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劳务输出的因素之一,其作用不仅没有被量化,反而被人们所忽视。
综上所述,为弥补文化差异对劳务输出影响这一研究空白,本文以Hofstede计算的国家文化维度得分运用Groot(2005)指数距离计算公式将文化差异进行量化计算文化距离,反映不同国家(地区)的价值观、信仰、宗教等方面差异。
3 模型的构建和数据选取
3.1 理论基础
3.1.1 引力模型
本文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来研究文化距离对劳务输出的影响。Zipf最初研究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只包含两个自变量:距离和人口规模,即迁移人口数与距离呈反比,与人口规模乘积呈正比。该模型使用简便灵活,本文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引入其他变量增强其解释力,其中包括人均GDP,劳动力规模,文化距离等。其公式为:
(1)
其中,Mij表示i国(地区)对j国(地区)的劳务输出人数,Pi表示i国(地区)的劳动力规模,Pj表示j国(地区)的劳动力规模,gdpj表示j国的人均GDP,Dij表示i国(地区)到j国(地区)的地理距离,CDij表示i国和j国的文化距离。对模型(1)两边同时取对数,将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化,模型表述为:
lnMij=α0+β1lnPi+β2lnPj+β3lngdpj+β4lnDij+β5lnCDij
(2)
3.1.2 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国家(地区)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是不同的,它是两国(地区)文化差异的测定。其包含权力距离(PDI)、个人/集体主义(IDV)、男子气概与女子气质(MAS)、不确定性规避(UAI)四个维度[13]。因此本文以Groot(2005)制度指数距离的计算公式进行测算国家间总的文化距离。
(3)
其中,CulDistcj代表j国(地区)与中国的文化距离,Ikc代表中国在k维度的得分,Ijk代表在k维度国家(地区)j的得分,Vk代表所有样本国家(地区)在k维度得分的方差。计算的数值越大,代表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越远。
3.2 构建模型和数据选取
因核心变量是中国与样本国家(地区)的文化距离以及中国与样本国家(地区)在文化距离的4个维度上的差异,故本文以中国对外劳务输出规模为被解释变量,以文化距离为解释变量,并选择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中国与j国(地区)的地理距离及中国和样本国家(地区)的劳动力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见变量表1。
表1 解释变量及被解释变量相关说明(2002—2017)
(续表)
本文选取中国对外劳务输出人数较多的34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分为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和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表2是中国与34个国家和地区在PDI、IDV、MAS、UAI4个维度上的得分汇总。
表2 样本国(地区)的国家(地区)文化维度得分
以下将从文化距离的整体角度和其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构建模型(4)(5)(6)(7)。其中,模型(4)(5)分别研究总的文化距离对承包工程项下输出人数和劳务合作项下输出人数的影响。
lnContp=αCT0+βCT1lnchnlabort
+βCT2lnothlabortj+βCT3lnDistij+βCT4lnper-gdptj+γCT1lnCulDistcj
(4)
lnTeamp=αT0+βT1lnchnlabort+βT2lnothlabortj+βT3lnDistij+βT4lnper-gdptj+γT1lnCulDistcj
(5)
模型(6)(7)分别研究PDI、IDV、MAS和UAI四个文化维度距离对承包工程输出人数和劳务合作输出人数的影响。
lnContp=αct0+βct1lnchnlabort+βct2lnothlabortj+βct3lnDistij+βct4lnothper-gdptj+γct1lnPDIcj+γct2lnIDVcj+γct3lnMAScj+γct4lnUAIcj
(6)
lnTeamp=αt0+βt1lnchnlabort+βt2lnothlabortj+βt3lnDistij+βt4lnothper-gdptj+γt1lnPDIcj+γt2lnIDVcj+γt3lnMAScj+γt4lnUAIcj
(7)
根据公式(3)及表2数据计算,得出中国与34个国家(地区)间的总文化距离(表3)。
表3 样本国家(地区)与中国的文化距离
本文将文化距离代入(4)(5)(6)(7)模型。由于文化距离是长期不变的,故采用stata 15.0软件对合成数据进行简单的混合回归分析。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下面对模型(4)(5)(6)(7)的实证结果进行汇总。表4、表5是对影响劳务输出各种因素的分析,从中看出,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劳务输入国或地区的劳动力规模、劳务输入国或地区的人均GDP对劳务输出的影响基本符合引力模型结论,且是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与劳务输入国(地区)劳动力规模对劳务输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证实了人口密度是影响劳务输出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劳务输入国(地区)的地理距离对劳务输出劳务的影响也基本符合引力模型结论,呈显著负向效应。但控制变量劳务输入国(地区)的劳务规模在模型(5)、中国的劳务规模在模型(5)(7)以及地理距离在模型4中与引力模型的结论不完全相符,表明影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因素非常复杂。本文重点对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表4 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影响的两种回归结果
4.1 文化距离对承包工程项下劳务输出的分析
文化距离被作为整体变量时,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产生负面的影响效果。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影响系数为负,表示文化距离越大,对外承包工程的劳务输出越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与中国文化差异越大的国家(地区),中国对其劳务输出就越少。文化距离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负面影响,可能原因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项目本身标准化程度高,文化距离近有利于业主与承包商沟通并达成一致,文化距离远,中国承包商对当地的习俗、文化不甚了解,容易造成摩擦。
表5 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劳务合作)影响的实证结果
文化距离作为四个维度组合时,权力距离维度、集体/个人主义维度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影响是负的;而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维度的系数为正值,说明男子气概/女性气质这个文化维度对中国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正面效应;而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没有影响。这些实证结果说明文化距离对劳务输出并非只有不利影响,不同文化维度距离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中国的男性与女性吃苦耐劳,更有利于工程承包项下劳务输出;但是像权利距离维度和集体/个体主义维度,这两种文化维度是中国承包工程项下对外劳务输出不可忽视的阻力。
4.2 文化距离对劳务合作项下劳务输出的分析
文化距离被作为整体变量时,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影响为显著正相关,表明文化距离越大,越有利于中国对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可能是因为文化距离能够刺激劳务输入国扩大对中国特有文化内涵的劳务需求,如中国的中医中药从业人员、武术教练等。劳务人员输入会丰富输入国文化,对其文化进行互补、形成新的文化优势,而输入国的某些文化对一些中国劳动力也具有吸引力,例如因为喜欢西方国家更为简单的人际关系,有些年轻人选择在欧美国家就业。
文化距离作为四个文化维度组合时,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维度距离对劳务合作项下劳务输出的影响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说明该文化维度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正向的影响,表明在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维度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异,不仅不会减少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劳务人员的派出,反而有利于劳务合作的劳务输出。集体/个体主义维度和不确定性规避维度距离为负值,这两个维度上的距离对中国劳务合作项下劳务输出有负向影响,说明在这两个维度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产生文化距离越大,中国劳务合作项下对外劳务输出阻力越大。
由表4、表5的结果显示,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具有双重性,当文化距离被作为整体变量时,对承包工程项下和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负面抑制效果,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正面促进效应。这验证了文化差异对包括劳务输出在内的全球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发现。
4.3 文化距离对劳务输出的影响比较
表4、表5中的 WLS 是加权最小二乘法,就是数据标准化,即将原始数据消除不同测量单位的影响,表4、表5中相应的系数为标准化回归系数,是通过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单位影响消除之后得出的回归系数,这个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就可以直接反映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由表4、表5的结果表明,当文化距离作为一个整体时,文化距离对承包工程的劳务输出影响大于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当文化距离被分割为四个文化维度时,对中国承包工程的劳务输出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集体/个人主义维度、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权利距离维度;对中国劳务合作的劳务输出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集体/个人主义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维度、权利距离维度。比较模型(6)(7)的标准化系数,可以比较四个文化维度分别对承包工程项下和劳务合作项下劳务输出的影响大小,由此可以得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影响大于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权利距离维度、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维度和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对劳务合作的劳务输出的影响大于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
5 结论与启示
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国际环境下,研究文化因素对我国劳务输出影响具有很大的政策参考价值。研究表明:文化距离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文化距离作为一个整体时,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阻碍作用,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有促进效应。被分割为四个文化维度时,权利距离维度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负效应,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没有显著的影响;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没有明显的作用,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权利距离维度和个人/集体主义维度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阻碍作用,而男性气概/女性气质维度对承包工程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男性气概/女性气质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正面效应,个人/集体主义维度和不缺性规避维度对劳务合作项下的劳务输出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由此得出启示:
从国家层面来看,科学看待文化因素对劳务输出的影响。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文化差异,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采取差异化方式:对亚洲等文化差异较小的国家,积极寻找他们与中国的文化共鸣,提高文化的亲和力,促进文化交流;对欧洲等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应了解和借鉴其文化特征,正确认识文化距离,注重本国文化与这些国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此来增强国家间的经济交往。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考虑到文化差异是造成劳务流动困境的客观存在,政府应为劳务输出人员文化学习、培训、交流搭建平台,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这将有利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
从劳动力自身来看,劳务输入国对输入的劳动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劳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学习并适应其他国家(地区)间的文化语言等,提高中国劳务输出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选择进入新的、不同的劳务市场时,不要被国家之间巨大的文化不同打败,要积极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当地的文化、历史、语言等;文化交流,可以互相增加信任理解,缩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距离,减少跨国经济活动风险和摩擦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