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分析
2021-08-16黄冠伟
高 海,黄冠伟
(1. 厦门市仙岳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2.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脑梗塞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平均每十万人中有219人患有脑梗塞疾病。一般多发于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中老年群体中。从临床研究中可知:脑梗塞多与患者吸烟史、饮酒习惯有关,并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病人群的患病率更高。以往多以抗血栓药物为主,而今采用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药物联用法效果更佳[1]。本文于某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患者中,选取70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70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35例,性别:男/女=19/16,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9±1.78)岁,平均病程(15±1.64)h,其中脑干区梗塞患者有12例、基底节梗塞有13例、小脑梗塞有10例。观察组35例,性别:男/女=21/14,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52±1.56)岁,平均病程(16±1.45)h,小脑梗塞、基底节梗塞、小脑梗塞患者各有11例、10例、14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在门诊确诊为脑梗塞疾病;(2)患者及其亲属知情并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活动;(3)伦理委员会认可本次研究结果。
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心脏病等危重型疾病;(2)患者无民事行为能力或依从性差;(3)患者存在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3]。
1.3 方法
1.3.1 调查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抗血栓药物,并且两组患者均应进行血小板治疗,维持病情的稳定。若选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应按照80mg/次或者300mg/次,1次/d的剂量服药。尤其在首次用药,应不超过300mg/次。同时,还应结合患者具体病况调整药量。此外,若选用的为阿司匹林胶囊,应以75mg/次到300mg/次,每日服药一次的标准为主。在患者服用的药物为胶囊时,护士应在医嘱下,引导患者采用餐后服药方式用药,以免对患者胃肠道带来不良刺激,加剧病症,在温水辅助下顺利服药。在整个用药疗程中,护士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规律,一旦出现突发状况,需立即展开急救。
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药物,关于氯吡格雷药物的用量,以氯吡格雷片为主,每日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75mg,采用口服方式,可将其用药时间确定在餐前餐后均可。若患者在常规服药疗程中出现漏服现象,可及时补充,以免出现药效不显著等后果,影响本次研究活动的可信度。对于瑞舒伐他汀药物,患者应将首次用药剂量确定为5mg,并且每日仅需服药一次,之后的用药剂量可参照患者胆固醇检查结果予以调整。对于胆固醇偏高的患者,服药剂量可上调为10mg/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20mg。与氯吡格雷片相同,两种药物对于用药时间并无具体的要求,可结合患者脑梗塞疾病患病前的胃肠道功能选择是否在餐后服药,以此减轻患者痛苦,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使患者内皮血管功能得到最有效的改善。另外,护士还应在患者服药过程中注重其饮食与护理效果,防止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致使药效下降。
1.3.2 评价方法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病症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病症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存在加重趋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2)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略低,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对比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1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表2 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n(%)]
2.3 对比患者服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相比,服药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值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略高。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患者服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3 讨论
脑梗塞是指患者脑部出现缺氧、供血障碍诱发的疾病,患者发病后多表现出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眩晕等病症,并且双眼出现一侧凝视、吞咽困难等现象。若不及时治疗,将错失治愈良机,致使患者产生大小便失禁、偏瘫、感官退化等后果。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前者可形成血小板活性代谢物,由此恢复血小板功能,借助ADP介质对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抑制影响。后者可控制患者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对患者血管起到保护作用[2-3]。另外,脑梗塞患者常因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损伤、坏死等情况。此时,若患者属于抗血小板治疗非禁忌人群,则应当首选氯吡格雷药物,从而辅助溶栓治疗优化疗效。特别是在发病时间尚未超过24h时,此时给予药物治疗能够最大化发挥药效,消除脑梗塞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药(拮抗剂),本身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从而造成患者脑损伤加重。因此,患者在服药后,可在药物成分的刺激下,延缓脑梗塞恶化速度,为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在脑梗塞治疗阶段运用氯吡格雷时,其药效作用的持续时间与药物活性有关,故而在用药后患者并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4-5]。但结合临床研究分析结果可了解到:氯吡格雷药物常需要肝脏代谢功能的刺激,加快药效吸收作用[6]。如若脑梗塞患者自身肝脏代谢功能薄弱,其药效可能会存在些许差异,但整体上依然可以达到病症缓解目的,只是会因患者体质特征造成药效作用存在不同。而在本次研究活动中药物联用方案中的瑞舒伐他汀在抑制胆固醇合成时,它还可以应对动脉粥样硬化风险[7]。尤其在低密度脂蛋白(LDL)与高密度脂蛋白(HDL)上作用显著。与此同时,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还应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一般推荐患者选用低脂类食物,以免血脂、胆固醇持续升高,破坏药性,或是造成病症有所加重。因此种药物属于他汀药物,在发挥药效时,重点在于胆固醇指标的优化控制。尤其是分布在动脉管壁上的胆固醇。患者在服药后期胆固醇明显降低,以便脑梗塞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后,可以适当规避心梗风险。汇总临床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的治疗结果,其作用可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胆固醇合成酶上可体现出抵御价值;第二,提高脂蛋白代谢水平,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第三,促使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量得以缩减,基本上可以产生52%左右的控制效用,而HDL抑制程度可达到14%,并且脑梗塞患者用药后,整体上的甘油三酯指标也会随之得到优化控制。然而,需要关注的是从多起病例中可了解到:此类药物会伴随着肝损伤风险,但相比脑梗塞疾病的高效治疗,在与氯吡格雷药物联用时可以最大化缓解病症,消除疾病进展影响。药物联用方法的应用已在多个疾病治疗中取得突出成就[8-9]。以往日的单方用药方法比较,在两种药物的辅助药效下,患者的病症可以切实得到缓解。脑梗塞作为重症疾病,若在药物治疗上单纯使用一种药物,虽然可以起到疾病治疗作用,但并不会产生显著效果。药物联合应用既能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又能确保胆固醇等危险因素指标得到适当的降低,这样才能为脑梗塞患者疾病的良性好转指明方向。单药疗法中的阿司匹林,一般很难达到最优疗效,并且在脑梗塞患者用药期间,还需要先行观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若脑梗塞患者血压较高,此时使用阿司匹林还会从某种程度上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进而增加二次出血可能性[10]。因此,在选择此种药物治疗脑梗塞时,医护人员需要先行确定患者体质条件以体征特征,否则贸然用药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腹痛、恶心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会加剧患者痛苦,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它仅能以辅助性药物应用在脑梗塞治疗环节。在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因房颤而诱发脑梗塞。若鉴别后属于心源性脑梗塞,则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经由本组研究活动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比对结果,其中两种药物联用药效更强,患者也不会因服用两种药物而出现强烈的不良反应,而且在炎性因子指标上观察组更低。无论是用药安全性还是用药疗效上明显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能够真正为脑梗塞患者带来良好的预后结局。据此,药物联用具有突出优势,不但能对患者血管功能进行维护,还可全面控制患者的血脂、胆固醇水平,避免产生不良反应,给患者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使其快速恢复健康,以免患者血管再次遭受损害。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在脑梗塞上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保证患者病情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