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醒年代》拍摄背后的故事

2021-08-16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22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蔡元培陈独秀

“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镜头具有‘电影质感’。”“台词令人热血沸腾……”2021年夏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该剧凭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圈粉”观众,引发大家在线热烈讨论。

如何设计毛泽东、陈独秀的出场?为什么要拍鲁迅家后园的枣树?在服装、造型上怎样体现角色性格?让我们来看看《觉醒年代》拍摄的初衷以及幕后的故事。

选角:追求神似,兼顾形似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涉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等历史事件。拍摄这样一部题材宏大的作品,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曾对人民网的记者说:“题材太宏大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同类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很多,所以在制作这部剧之初,我和团队成员强调,我们一定要有所突破。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现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不能‘想当然’、似是而非。

剧中涉及大量思想先驱和文化先驱,很多人物都已深入人心,如何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饱满,这是我们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另外,我们也要精准地还原时代氛围,呈现出一个有呐喊、有热情、有力量的觉醒年代。”

整部剧以《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办过程为主线讲述建党故事,选择从这个视角来切入这段历史,正是《觉醒年代》的独特之处。

如果把红船比喻为我们党诞生的形象,那么这艘船是从哪里驶来的?便是整个故事的灵魂所在。

《新青年》及后来的五四运动,影响了一代人,感召了一代人。找到了《新青年》,也就找到了故事的源头,回答了“这艘红船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在选择演员和塑造角色方面,剧组下足了功夫,一开始也会担心观众不认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这些伟大的人物,国人心中都已有他们的影子。如果角色塑造得有偏差,观众肯定不会认可。

在选角方面,剧组秉持了一个原则:追求神似,兼顾形似。比如于和伟与他饰演的陈独秀,在外形上是有一定距离的,但于和伟抓了角色的精气神。

造型:外化角色性格,展现精神世界

在服装、造型的设计方面,如何体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同样是一部剧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所在。

剧中鲁迅根根直立的一字胡、昂然向上的头发,都是鲁迅标志性的符号。在还原角色方面,《觉醒年代》的化妆和造型部门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也参考了影像资料,希望通过造型实现角色性格的外化。

如果仔细观察李大钊,观众就会发现,他的衣服没有一件是华贵的。他的衣服质地非常粗糙,纹理也是粗线条的,符合燕赵男儿慷慨悲歌的气质。和李大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适,胡适的衣服总是熨帖的、精致的,两人着装上的区别,实际上是一种性格的区别,乃至是一种立场的区别。

剧中的主要人物陈独秀出场的打扮比较随意,有些“不拘小节”。这场戏设置有着很深的用意。

《觉醒年代》设置这样一场戏,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充分了解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谨慎选取了这样一个创作方向。

有资料记载,在日本期间,陈独秀与章士钊、易白沙等人为《甲寅》杂志撰稿,他当时内心比较苦闷,曾有半个多月时间闭门不出写文章。我们通过这场戏反映他当时的状态,体现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

《觉醒年代》中有一些细节、片段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蔡元培和陈独秀在雪中相见、鲁迅写下《狂人日记》,都是制作团队精心打磨的片段。

蔡元培为邀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教,三顾茅庐,程门立雪,体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精神。拍摄时使用了升格镜头,在配乐上也下了功夫,形成一种视听上的震撼,带给观众心灵层面的温暖和感动。

鲁迅酝酿《狂人日记》那场戏,时长3分49秒,没有台词,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渲染情绪。鲁迅在提笔的同时,“吃人”的社会场景也在一幕幕闪回。这个段落,一是想展现鲁迅当时的精神世界,二是想表达出《狂人日记》的出现对于新文化运动意味着什么。

镜头:写实写意结合,丰富审美感受

《觉醒年代》中有一幕,鲁迅写完《狂人日记》之后,镜头从他的窗口缓缓拉到院子里,可以看到鲁迅曾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鲁迅曾在文章中提到过“后园的枣树”,剧组便从山东买了两棵枣树,千里迢迢送往横店,种在剧中鲁迅的院子里。

枣树的形象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枣树枝干刺向天空,其桀骜不驯的精气神,特别像那个时期的鲁迅。

《觉醒年代》的镜头语言很有新意,用一些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展现那个时代。拍摄时,制作团队希望在视听语言上有所拓展,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丰富镜头语言的同时,也希望在审美层面带给观众多维度的感受。

比如毛泽东出场的那一段落:瓢泼大雨的街上,满街穷苦的小商小贩冒雨叫卖,人贩子公然卖着孩子,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青年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迎雨奔跑,踏水而来。

镜头在短短几百米的路上,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民国的样子。民国初年不是一个风花雪月、温情脉脉的时代。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觉醒者奋起反抗,寻求真理,救国救民,中国才迎来了希望。所以,毛泽东在这一段落不只完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奔跑,他看到了,感受到了,他要为这个国家做出选择,做出努力。

有网友梳理了剧中的经典台词,有些台词放到今天来看,依然令人警醒。蔡元培百年前那一番呼吁,放在今天来看,仍振聋发聩。他批评了一些学生虚度光阴、混文凭、“唯分数论”,这样的表达在百年之后依然警醒着我们。

在一段“野长城”之上,李大钊、陈独秀和莘莘学子朗诵了《青春》。《青春》文辞优美、情感充沛,文化思想先驱的探索精神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薪火相传,告诉人们“何为青春”。如今读起来,也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狠心:追求高品质,化身“细节狂魔”

《觉醒年代》是豆瓣评分达到9.3高分的品质大剧,该剧导演张永新是山东人,是正午阳光金牌导演孔笙的弟子,从1998年开始,跟随孔笙导演多年,他学到了孔笙老师的“狠”。

张永新拍《觉醒年代》,是一种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的制作,该剧花费3年时间拍摄,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对演员更是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拍摄《觉醒年代》,对我来说是遇到的最艰难的一个戏!”这是剧中胡适的扮演者、年轻演员朱刚日尧的切身感受。他清晰地记得,2019年2月14日,张永新导演拍摄他和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一场在北大红楼的争吵戏,陈独秀当面指斥胡适。

导演先把朱刚日尧叫到面前,启发开导他,面对陈独秀的一番激昂的话,该如何做表情。接着开始拍了,扮演陈独秀的演员于和伟对他说,适之,你有意见冲我来,然后指责他给大家泼冷水,言辞犀利。朱刚日尧觉得自己被于和伟这番话深深触动,然后眼里溢出了泪花。

他觉得自己状态非常好,自己的情感表现很自然也很到位,而且自己都被感动,还流出眼泪,但是导演就是不喊“过”!

在张永新看来,每一个镜头都不能敷衍,演员情感的运用和说话必须符合情境,符合人物身份和动态场景的需要。张永新反复打磨每一帧场景,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

剧中饰演蔡元培的马少骅可以说是老戏骨,他饰演的蔡元培做到了形神兼备,演出了知识分子的儒雅与风骨,邀请陈独秀的三顾茅庐和程门立雪,特别是挽留陈独秀流下眼泪,感动了很多人。

戏拍完一段日子后,导演张永新打来电话,让马少骅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改正过来。原来,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反复观察演员的台词与表演情况,发现有几个地方马少骅老师讲的台词不太妥当,需要再到录音棚里补录。不只是马少骅,还有于和伟,也被导演叫了回来。

青年演员张晚意塑造的陈延年性格鲜明,他和陈乔年去法国,与父亲陈独秀告别的现场,父子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让观众感动,特别是镜头给了他赴刑场的画面,让观众热泪盈眶。导演张永新拍摄这一段时,也在摄像机前看哭了。

赴刑场这场戏,是在2019年4月的横店拍摄的,当时那里一直下雨,天气比较寒冷,很多人穿着厚厚的衣服,只有张晚意一个演员穿着薄薄的破单衣,光着脚,脚上戴着10公斤左右的脚镣,拖着步子向前走,而且是在雨中走,那一场景,导演拍摄了多次。拍完了,张晚意就开始感冒发烧,镜头拍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感冒药,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在剧组感冒发烧了。

全部拍摄完成后,需要根据剧情创设意图使用特效,张永新导演亲自督阵。很多镜头拍摄的东西,色彩与画面不能最大化表达创作意图的,就需要用特效完成。

北大的红楼是电视剧拍摄的重要场地,但是北大方面拒绝摄影组去拍摄,导演在横店搭建了红楼,因经费所限只有一层,这就需要特效制作来体现红楼的多层属性,工作量很大。

《觉醒年代》总监制刘国华说,导演超出预算三分之一。张永新为了打造陈独秀所在的箭杆胡同门前有车辙的路,动用了38辆8吨拉土车,把水泥路面垫上了黄土、石子,然后浇水,让工作人员拉着车子,硬是砸出了深深的车辙印!因为剧中多次要应用这个车辙作为隐喻,后来道具组专门制作了一条70多米长的车辙,以备所需。

张永新导演还聘用天津美院教授做了1000多幅版画,最终采用100多幅,用来作为叙事转场的变化手段……

所有人的全力付出,最终让《觉醒年代》拥有历史的质感、真实的味道,让演员最大化地在拍摄情境中展现历史人物的真性情与人格魅力,也让这部电视剧感动了亿万观众。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蔡元培陈独秀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