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创办的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2021-08-15融雪
◎融雪
提及在沪创办的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人们就会想到五卅运动中问世的《热血日报》,这是党的第一份日报,由瞿秋白主编,“出版十期,销数即达三万”,虽仅出了24 期,但产生的影响很大。其实,还有多种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也曾印行于黄浦江畔,它们使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向导》:黑暗中的“一线曙光”
1922 年7 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二大曾讨论党报问题。8 月,中共中央在西湖会议上决定创办一份权威性的刊物,广泛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9 月13 日,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在沪问世,系周刊,为16 开本,总发行所设于上海老西门肇浜路(今复兴东路)兰发里3 号(原建筑已不存);蔡和森担任主编,参与编辑和撰稿的先后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高君宇、彭述之等,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等也写过文章。创刊号的《本报宣言》指出:“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本报同人依据以上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蔡和森发表的《统一、借债与国民党》则劝告孙中山,若要革命成功,“便要一面与民众为亲切的结合,一面与苏俄为不二的同盟”,以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他还曾在《敬告本报读者》中申明,《向导》是“中共政治机关报”,也是“中国劳苦同胞的忠实好友”。
蔡和森主编《向导》近三年,以顽强的精神克服经济拮据等困难,坚持出刊150 期。该刊起初是依照稿件内容排列,他出于增强针对性和突出重点的考虑,相继开辟“时事评论”“寸铁”“各地通讯”“余录”“什么话”等栏目。同时,他还动笔撰写了大量政论、时评(仅署名“和森”的便达130 多篇,另有许多则借用妻子向警予的笔名“振宇”),无论是五六千字的长文,还是数百字的短稿,都能抓住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或典型事例作具体分析,说理透彻,观点鲜明。
蔡和森常去工厂,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批评;为了及时反映读者要求和呼声,他特意在《向导》增设“读者之声”栏目。该刊积极向民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努力使之深入人心;而民众对该刊的热忱支持,又成为它在困境中坚持出版的坚强后盾。该刊被誉为黑暗中的“一线曙光”和苦难同胞的“思想向导”,发行数从起初的3000 多份,直线上升至四万多份。当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屡次称赞《向导》在读者中“影响很大”;李立三也给予这样的评价:“《向导》的功绩,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国革命中表现的极大的功绩。”
由于险恶环境所迫,《向导》编辑部几经转移,其间曾迁至北京、广州、杭州;但发行范围却从上海、北京、广州、长沙逐渐扩大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在巴黎、柏林、东京设立分销处。1925 年夏,蔡和森因病离开《向导》编辑部,由彭述之接编,郑超麟承担具体编辑事务;1927 年春,《向导》编辑部随中共中央机关从申城迁至武汉,由瞿秋白主编,羊牧之协助编辑,最高发行量曾达10 万份,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时停刊,共出版201 期。该刊经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过程,见证了此历史时期党的发展。
《布尔塞维克》:“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指针”
在1927 年“八七”会议上,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不久,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回上海,因《向导》已被迫停办,遂开始筹划秘密出版新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1927 年10 月22 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会议,正式决定在沪创办综合性的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委会,并由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任(主编);11 月14 日,又决定设立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增加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张太雷等21 人为编委。而《布尔塞维克》第一期于10 月24 日问世,刊名由瞿秋白亲笔题写;编辑部设于上海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 弄34 号),此系“假三层”砖木结构新式里弄住宅。瞿秋白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同时,负责编辑《布尔塞维克》,决心使它成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指针”;他每周必从位于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的寓所前往编辑部,与大家一起商量选题、筛选稿件。
《布尔塞维克》是在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创办的,先后开辟了10 多个栏目;为了防备敌人破坏,曾以伪装封面印行,如用过《中国文化史》《中国古史考》《经济月刊》《平民》《虹》等刊头。该刊以大量篇幅宣传党制定的实现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如第一卷第二十五期发表的《湘南、湘东、赣西革命势力之扩展》,介绍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报道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赞扬井冈山会师和根据地发展使革命“势力所及之地”,“敌人都不敢正视”。该刊还及时登载中共中央的决议和指示,转载共产国际的文献,发表探讨、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文章,成为党的重要政治宣传阵地。毛泽东曾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要求寄送《布尔塞维克》等,并称“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
《布尔塞维克》从创刊至1932 年7 月,共出版52 期;担任过编委会主任的还有蔡和森、李立三、张闻天等。因环境险恶,它逐渐改成半月刊、月刊、不定期刊,并由16 开本改为32 开本;编辑部设在亨昌里的15 个月中,共出版31 期,占百分之六十。当年该刊如一股清风,吹散了大革命失败后读者胸中郁积的块垒;又似一盏“暗夜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红旗周报》:最早提出“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
1931 年2 月17 日,张闻天从苏联莫斯科回国抵达上海;3 月初,他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后又成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根据开展革命宣传的需要,及时对党报工作进行了调整。3 月9 日,他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在沪创刊。
《红旗周报》的前身是《红旗》和《红旗日报》。《红旗》于1928 年11 月20 日在沪创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开始是周刊,从第二十四期起改成三日刊,初为16 开本,后改成32 开本、八开本,至1930年8 月2 日共出版126 期。1930 年8 月15 日,《红旗》与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上海报》(1929 年4 月17 日创刊,由李求实主编,为四开四版日报,共出版385 期)合并为《红旗日报》,四开四版,注明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至1931 年2 月14 日改成“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红旗日报》主编先后为潘文育、王稼祥,采访部主任是潘汉年,常撰稿的有李立三、关向应、张闻天等,该报从多方面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问世不满一个月发行数即达1.2 万份以上,后因印刷所连续遭敌人破坏,难以正常印行,于3 月8 日停刊,共出版182 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闻天果断决定将《红旗日报》停刊,改出秘密发行的《红旗周报》。
在《红旗周报》创刊号,发表了《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法令草案》和《击破国民党进攻红军的新计划》等。而且,在相当于发刊词的《本报编者给读者的信》中呼吁:“亲爱的读者,为了维护苏维埃政权、推倒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而斗争呵!”该报主要刊登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决议、政策、通电、宣言等,转载共产国际的文件,报道苏联和各国共产党的消息,反映国内外政治形势发展状况,指导全党工作的开展。所开辟的“蓬蓬勃勃的中国苏维埃运动”专栏尤其受读者关注,曾登载大量通讯,介绍革命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况,如张闻天在1932 年7 月10 日署名“洛甫”发表的《苏维埃政府怎样为粮食问题的解决而斗争》,综合几个苏区的文件和报告中的典型材料,生动阐述了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能够不断发展的充分依据。还值得一提,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周恩来在10 月21 日出版的《红旗周报》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们党当前任务》,其中最早提出“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这使“义勇军”的名称传播开来;随后,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动员广大群众建立起义勇军”,并先后派出200 多名党、团员到各地组织或协助创建义勇军。
由于白色恐怖严重,《红旗周报》常面临危险,但张闻天无所畏惧,尽力保证它的正常出版。《红旗周报》第一期至第九期,为八开版报纸;从第十期起,改成32 开本书籍形式,出于掩护发行需要陆续采用过《实业周报》《时代周报》《摩登周报》《佛学研究》《平民》《现代生活》《建筑界》等16 种伪装封面。
为了使《红旗周报》等能顺利印行,1931 年春租用上海齐物浦路元兴里两幢紧挨的楼房(今周家嘴路998 弄146-148 号),一幢设秘密印刷厂,一幢设进行掩护的绸布庄,由钱之光具体负责。不久,由于担任中共中央特科要职的顾顺章叛变,秘密印刷厂转移到上海梅白克路(今新昌路)99 号,一楼开烟杂店常由“老板”钱之光观察外面动静,二楼作为宿舍,三楼用于排字、印刷和装订。
因白色恐怖严重,张闻天不得不屡次变换寓所。在1932 年,他大部分时间居住于上海爱文义路平和里(今北京西路239 弄)27 号;至11 月,转移到坐落于跑马厅西南侧的马立斯新村(今重庆北路216 弄)。其间,他除了埋头工作,还以“洛甫”“平江”“歌特”等化名发表百余篇文章。1933 年1 月,他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红旗周报》坚持办到翌年3 月1 日,共出版64 期,另有附刊13 期;该报不仅起到重要的“喉舌”作用,还对昔日党在苏区和国统区的工作进行了完整的记录,留下宝贵的真实史料。
此外,1923 年7 月1 日,《前锋》在沪创刊,由瞿秋白主编,它主要分析和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宣传中共三大制定的方针、策略,于1924 年2 月停刊;1923 年11 月30 日,《中国共产党党报》在沪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它为“党内问题讨论及发表正式的议决案、报告等之机关”,停刊日期不详;1929 年1 月1日,《党的生活》在沪创刊,它主要登载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讨论的文章,也有对右倾思想观点的批判,于1930 年6 月停刊;1930 年10 月30 日,《实话》在沪创刊,由王稼祥主编,它登载的主要内容为中共中央决议、宣言、通告,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件,探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文章,于1931 年3月停刊;1932 年1 月21 日,《斗争》在沪创刊,系油印的不定期刊,曾由张闻天主编,中共中央机关迁离上海后,它仍在申城出版,内容以中共中央文件、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文章为主,于1935 年7 月停刊。
在沪创办的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中,有的敢为人先,有的策划精湛,有的编排考究,有的奋力开拓,它们奠定了党报党刊的优良革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