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摸鱼”你的工作专注力集中了吗?
2021-08-15陈恒杨
◎陈恒杨
今年春季,清华大学雨课堂平台改革,一名学生开设了一门新奇的课程——《摸鱼学导论》,随即引起公众热议。
这门看起来很不“正经”的课程一上线就引来数千名学生注册。仅“知乎”平台上一条关于“上班摸鱼指南”的回答,第一条点赞数量竟达到3.1 万。“摸鱼”的热度,可见一斑。
“苗从蒂发,藕由莲生”,“摸鱼”原意是指偷懒、不好好干活的行为。由于社会性演变,现如今,它频繁应用于职场语境,也时常与“打工”等词联用,戏称为年轻人的自嘲。潜移默化中,也传达出一种大众情绪和时代共识。
那么,上班“摸鱼”意味着什么呢?
工作时专注力有限 适当“摸鱼”是一种“释压阀”
律师候朝辉曾就此话题在社交平台“戏谑”地作出专业解答:“只要你把活儿按时、按量干完了,别说‘摸鱼’,你摸老板的光头都不犯法。”另有心理研究证明:适当的“摸鱼”并不会影响工作效率。根据《2020 企业健康福利洞察报告》数据显示:相比2019 年,2020 年25-30 岁以下的职场人压力增加不少。其中,25 至30 岁的职场人因为事业上升期遇到瓶颈而迷茫,导致压力值爆表,高达7.4,成为职场压力最高的群体。25 岁以下的职场人,也因为收入减少和超前消费的习惯导致经济上“腹背受敌”,压力值排第二为7.2。
作为词汇的“摸鱼”反映着时代的压力,而作为课程的“摸鱼”将时代的共识从情绪转移到的行为。其因有二,一来这门带有“戏谑”意味的特殊课程开设在清华大学这样严肃的高等学府,具有强烈反差,引发大家强烈的好奇心;但根本意义上,是由于这门课程恰好直击年轻人对释压环境的追求,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压力的一种反抗。
“君子之学贵一。”不得不承认,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在正常上班前提下,绝对集中注意力8 小时不仅不现实,长期来看,工作产出也不一定高。专注力——是非常宝贵的能力。它能让我们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任务并迅速完成。当我们投入每天的例行工作时,专注力通常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完成工作。但过于依靠专注力,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所谓“过犹不及”,专注力过多会耗尽自己的精力,导致分配不合理,让我们变得主次不分,甚至会对周遭的事物缺乏感知。
因此,适当“摸鱼”是在工作时间内休息,其作为缓解职场压力的润滑剂,是有效缓解压力、为更高效率工作赋能的“释压阀”。
工作节奏需合理调节 有些岗位不容许一丝开小差
值得重视的是,“摸鱼”只是一种缓解暂时焦虑的方式,于长远看,它未必就是“福报”。长期、过量“摸鱼”有几个非常致命的后果:拉低工作效率,搞不好还被老板抓现行;长此期保持平庸,只会陷入止步不前的境界,于个人职业发展也是有害的。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如果有大量时间来‘摸鱼’,真的要警惕起来,不是管理者有问题,就是下一批裁员名单中很可能包括你。”
前段时间网易新闻发表了一则“设计师被监控!上班‘摸鱼’被设计院直接开除”的新闻,其中曝光了某著名设计院以“工作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视频”等为由开除了一名设计人员。暂且先不论公司的行为合不合理,因为上班“摸鱼”被公司开除,对于该员工而言,无疑是职场生涯的一次重大打击。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摸鱼”只能是工作中适当休息的“自嘲”,绝不能成为工作的习惯。“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换言之,想要事有所成,必得专心致志,尤其是高精度的岗位需要绝对专注度,不容许一丝开小差。例如手术台上的医生,测量工程师,航天航空工程师、微电子技术人员等。正确理解“摸鱼”,旨在提醒大家,要合理安排工作精力,调整工作节奏。
通过热爱提升内在驱动力 奋斗才是青春的主旋律
“摸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恢复精力来应对工作内容,绝不是浑浑噩噩对待工作。要想真正提高个人工作效率还得从内里入手。
首先,热爱是提高效率的内在驱动力。对职工而言,最重要的是寻找与自身相匹配的工作。其次,良好的注意力管理能力是保障。如果发现工作时间比同事要长,成果却比别人差,一定要反求诸己,培养合理的注意力管理能力。
这里有几点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1.每天列出清单,集中精力攻克每天的重点项目,一项需要思考深度的工作至少应该沉浸于项目中25 分钟后再休息。
2.分清主次,每天集中时间处理重要工作事件。
3.如果有需要与人交流的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做,让其他人预期你的交流节奏,而不是任由他人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打得粉碎。
4.短暂的脑部休息。集中工作25 分钟到45 分钟后,利用冥想代替“摸鱼”,放空身心,用更加科学的间歇休息来抗击疲劳和减少压力。
要想提升职工的奋斗感,不能光靠他们自身,也需社会整体共同发力。在绩效考核的巨大压力下,被迫“996”之时,恐怕奋斗的价值和意义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或许,只有找到那些热衷“摸鱼”的年轻人对“奋斗”感到失望甚至反感的原因,透过现象看到社会症结,我们才能重新唤起他们的奋斗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