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2021-08-15孔媛芳胡玉龙李杰明蔡军涛李晓飞董春红
孔媛芳,胡玉龙,李杰明,蔡军涛,李晓飞,董春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高校科技创新绩效反映了高校配置和运营科技资源的能力,客观评价高校创新绩效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政策至关重要。2012年12月17日,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1]。2018年11月1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提出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不健全,评价指标也并不合理,致使许多高校教师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足,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功利性强、重数量不重质量等一系列不良倾向,阻碍了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自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以及《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高校是各类人才的聚集高地,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发挥和调动高校各级人才的科技创新热情,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因此,建立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策略,为更多高校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供建设思路。
二 我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的科研活动表现出持续的资金投入、日益受到关注的资源分配与利用效果;不断增大的国家效益等特点[2],但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目前,已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李瑛等[3]通过随机前沿面模型对国内25所综合性高校在2007-2010年的科研管理绩效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水平不一定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和西部,东西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果鉴定”中。王兴芬等[4]通过数据包络动态窗口模式,对黑龙江10所高校在1999-2002年科研实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考虑到各校科研的初始条件是有差异性,并且科研产出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改进了科研绩效管理的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科研管理绩效。张大伟等[5]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在5个指标上对某高校的13个工科学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李善青等[6]通过构建科技项目的相似度判别模型,采用Hadoop框架对科技项目进行了研究分析,为科技项目的查重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刘超等[7]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北京大学科研论文的发展态势、学科发展状况以及引进人才的学术质量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赵伟等[8]应用Pajek软件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环境领域内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论文的合著状况,掌握了该学术圈的科研合作状况,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人才发展计划和政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为研究人员自身成长提供了参考。
从实践效果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研管理过程中个体、成果、学科的差异等造成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认为当前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量化标准以及信度和效度的争议[9]。部分高校对于科研绩效管理认识落后,仍然处于传统的绩效奖惩使用,无法发挥其日常管理和人才发展、学习型组织构建等其他职能[10]。
国内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研究总体还不能动态反映科研绩效管理的过程,对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发展进行全面、及时、有效地反馈与控制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来实现人才发展与科研水平提升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对于如何通过有效的科研绩效管理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也缺乏深入研究。
三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和建议
(一)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目前,作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国内主要高校分为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两种类型,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活动。为促进高校甚至国家科技发展的保障,应对科研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分级实施、分类评价、公平公正相结合。高校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公平公正原则,面对不用层次的科研人员,不应采用生硬的一套体系而论,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应比一般技术人员高一下;面对不同学科,同样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因为不同学科发文章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学科之间的核心期刊也大不相同。本着公平公正原则,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因地制宜”;(2)注重成果质量和科技创新过程管理,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宽容失败。对高校教师或者科研人员的科研要求,不应只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质量以及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力。一项科研成果不是那么容易就创造出来的,科研是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而且结果具有颇多不确定性,不能只把成功作为评价指标。科研失败并不代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失败,要注重科学研究这一过程带来的贡献以及对人才的正面教训。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贡献力。一项科研成果虽少,但如果此成果可以为高校甚至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这项成果依然是功不可没的;(3)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不应模棱两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应有相应的体系政策。要明确规定科研评价指标,按照指标,明确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应的评价;(4)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在绩效评价中,每个评价指标虽是独立的,但是必须是相关的。通过设立既独立又相关联的评价指标,全面反映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工作强度,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目的。
(二) 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1.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公平公正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内容、评价数据、评价专家以及评价依据都应该公开透明,及时向大众公布评价结果,被评价人有权利知道评价过程中的全部细节,也有权利对评价结果提出质疑,杜绝行政长官说了算,建立同行评议机制。应将绩效评价与监察、审计科学地区分开来。
2.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针对性。评价体系应对评价对象进行合理详细的分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师,合理地调整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制定不同类别的符合各学科各层次教师的特点和要求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时效性。对每一项科研项目的评价都应该及时进行,成立专门的同行专家评价小组,通过及时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可以帮助被评价人及时调整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以体现更好的科技创新绩效结果。
3.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和谐性
我们应建立和谐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11],在符合国家科研要求的大前提下,还要顺应本校的发展特点,要与本校科研水平以及高校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协调。切不可制定过高或者过低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4.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高校除了科研以外,最重要的还有教学。高校要做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所以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系统地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应建立科研和教学互通机制,建立系统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让科研性和教学型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按照高校教师不同类型如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根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以教学助力科研,以科研发展教学”的共融发展的局面。
5.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全面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12],二级院校也应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特点,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以促进二级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发展。二级院校应强化本院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的主人翁责任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鼓励有条件的学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好桥梁和纽带帮助本院教师“请进来、走出去”和国内外一流院所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鼓励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支持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6.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性
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过程、指标体系和结果等各方面均要符合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中,应该具有合理性,评价程序应该具有逻辑性,公正性,客观性。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工作中制定过多的短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使得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 建立合理且健全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对于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建立完善且合理的新型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分类、指标权重以及指标策略等方面都应该有具体的量化。
据文献调研,关于评价指标方面。潘卓超[13]认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涵盖论文发表、著作、项目以及获奖四个角度。窦鹏[14]则从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学术活动、项目和奖励申报这七个角度,研究了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刘仁义等[15]根据源生指标、最佳指标、派生指标和支撑指标这四个方面来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孙春花[16]把关注点放在了少数民族高校人才评价的研究上,认为应该从科研项目、发表的专业论文、发明专利及开发计算机软件、出版著作以及科研获奖等方面对其科研绩效进行评价。杜文静[17]认为,可以从课题项目、成果、专利、科研成果奖以及教学研究成果奖这几个方面,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李锋课题组[18]把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在课题成果奖励、论文、著作以及科技成果专利四大类之上。胡金秀等[19]从纵向科研立项的数量、科研经费、成果鉴定、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及计算机软件和著作七个方面对高校人才科研工作进行分类。赵树凯等[20]针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科研奖励和科研成果转化这几方面,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指标权重确定所采用的方法上,高红云等[21]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王丽丽[22]运用了几何平均法。
基于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建立合理、完善、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应建立“四个导向”。
1.坚持成果导向
科研成果在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首先产出成果应该多样化,从多方面来评价绩效,其次,增加产出成果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广大高校科研爱好者投身科研,为高校贡献自己的精力。
2.坚持质量导向
在对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中,论文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不能简单的只是以论文的数量来评价绩效,因不同期刊影响力不一样,故高影响力的期刊论文质量相对较高。注重论文质量评价,使高校科研工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跟风研究,鼓励其进行原创研究,宽容允许探索失败,真正让科研工作者能心无旁骛开展研究,从而实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力。
3.坚持贡献导向
对高校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中,应该把贡献度提升上来。在对科研的研究中,不应该仅仅认为第一作者是主要贡献者,在如今需要合作共赢的时代,在协同创新的形势下,鼓励科研工作者多多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作战、集团作战,从而才能实现科技创新为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为经济服务、科技创新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宏伟目标。
4.坚持创新导向
应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组织实施,开展系统的机制体制改革,使得创新团队评聘到位,人才培养有效实施,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高效等。因此,应着重加强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科技评价。
四 结语
国家进步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科研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与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我国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改善。客观公正的对科研绩效进行评价,不但能提高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度,而且能提高高校乃至社会对人才的客观判断。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健全、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应从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人员类型和层次进行分类,围绕不同高校的发展目标,从经费、项目、论文、成果等多个方面设立不同的量化指标权重,建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互通机制,避免行政长官负责制,让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科技创新绩效的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