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凤翰画作风格转变简论

2021-08-15杨小明

国画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雍正泰州

杨小明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阜山人、尚左生等,山东胶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高凤翰,乾隆二年(1737)病痹废右手,遂以左手创作,其创作风格亦因此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精工绮丽,后期奔放洒脱。郑板桥是高凤翰挚友,其《绝句二十一首·高凤翰》说:“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尽去,老夫赝作亦无余。”小序曰:“病废后,左管,画更奇。”1高凤翰后期作品尤为世人所重,至今仍为鉴赏家、收藏家所追捧。

关于高凤翰前后期风格的转变,论者多以为是其右手瘫痪所致。其实则不然,身体障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从作品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高凤翰生活在江淮时期,即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六年(1741),在他52岁至59岁之间。下面看作品:

1.《岳台春晓图》2。画作题诗见《南阜山人诗集类稿》卷四《鸿雪集上》,题曰《三月一日过岳王墩看桃花》。《鸿雪集上》系年为“自己酉至丁巳”,“己酉”为雍正七年(1729),“丁巳”为乾隆二年(1737)。岳台即岳王墩,在江苏泰州。《高凤翰编年录》此诗系年为雍正十二年(1734),3此年高凤翰出任泰州泰坝监掣,4则此画作于上任之初。画法细腻,岩石用细笔勾勒,棱角分明,之后慢慢熏染;近村远景均细细点染,构图和谐自然。其画风与之前所作《寒林鸦阵图》风格无异。《寒林鸦阵图》题款“戊申”,为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

2.《逸仙拱寿图》与《天竹梅花图》。《逸仙拱寿图》与上幅相异,布局简约,绝少雕饰,石头、树木、花卉都是信笔而成,不事雕琢。尤其是石头的画法,粗笔勾型,皴法硬朗粗放,给人一种冷峻之感。题跋曰:“此画偶仿旧作,数修而后成完璧。不忍付人,留作南村生日自祝之首,思之亦殊可笑也。乙卯十二月泰州记。”“乙卯”为雍正乙卯,即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偶仿旧作,数修而后成完璧”,此作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创作的新探索;突破创新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可,这是每一个艺术家所必须面对的决定其艺术生命的大问题,“不忍付人”正反映了作者对这种尝试的自我不确定性。

《天竹梅花图》也体现在了这样的情形。题跋曰:“雍正乙卯祀灶日与柞村得有维扬之游,即景而竹枝词三数首许为作画作题。越岁乾隆丙辰,于萧闲中乃了此一段公案,脱手并可小识之。翰。”乾隆丙辰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柞村”为何人不可考,由“维扬之游”可知此画创意源自扬州游览,而历时两年完成也应该是作者在改变风格过程中心态的影射。

我们看两图所画之梅枝,虽与《寒林鸦阵图》所画树种不同,但工细程度仍差别明显。特别是《天竹梅花图》,几乎一笔而成,遒劲有力。

书画同源,如果说绘画技法可能因时因事而异,那么看四幅作品题跋书法,一目了然,不需多费笔墨说明。

3.《架壑飞泉图》与《秋林鸦阵图》。《架壑飞泉图》题跋:“架壑飞泉,往从新安山中多见之。南阜图并记,丁巳。”“丁巳”即乾隆二年(1737),此年高凤翰病痹。新安为安徽古称,5高凤翰是在安徽歙县县丞任上来泰州任职的,6此图为其回忆行役安徽所作。从画作笔法上看,此图定为左手所为,整幅粗笔渲染,运笔不灵活,无法细作。《秋林鸦阵图》虽无题款,但应与《架壑飞泉图》创作时间相近。

若将《寒林鸦阵图》与《秋林鸦阵图》对比,两者同一题材,泾渭分明。两图所绘树木品种相同或类似,《寒林鸦阵图》根茎枝叶精细,树干疤痕节裂痕均有刻画;而《秋林鸦阵图》几乎全部是一笔而就,粗大树干亦是如此,其中所绘之飞鸦如果不结合全图看,则不能分辨为何物。整体对照,前图画冬景,后图为秋景,秋景比冬景更为凋零,映衬出作者凄苦之心境。

写意画并非不需雕琢,全局壮阔,细节精工,宜粗则粗,宜细则细,方能形神兼备。《架壑飞泉图》《秋林鸦阵图》与《逸仙拱寿图》《天竹梅花图》对比,则略显粗糙,非不想为之,实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凤翰 野趣图

4.《野趣图》。题跋曰:“澧州使君枉顾西公事索画,作此并题报意不怪草野也。”末题“辛酉老秋南阜山人左手题”,“辛酉”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高凤翰此年自江淮间返回故里。《高凤翰编年录》记:六月下旬抵家后不久,“高密单澧州来访,索画,高凤翰作《野趣图》赠之,并题诗”。7对比《架壑飞泉图》《秋林鸦阵图》,画石虽大幅泼墨,但皴法多变;树木枝干用笔亦多有变化,兼有小草、花朵点染,粗放之中显得成熟老练。对比《寒林鸦阵图》,则细微处处理大胆泼辣,画风疏朗硬健,显示出倔强不屈的性格。

画出这样的作品是新风格形成的表现,作者言“意不怪草野”则体现出其成功的信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凤翰在52岁之后开始尝试突破,其间在55岁之时右手残废,迫使其加速了风格的转变,经过刻苦锻炼,克服身体上的障碍,至59岁基本上形成了后期的风格。

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吴冠中说:“风格之形成绝非出于做作,是长期实践中忠实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8朱屺瞻说:“风格不是凭空来的,是从生活基础和绘画实践中发展形成的。”9高凤翰也是如此。当艺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艺术家必然要寻求突破创新,这是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所在。高凤翰风格的变化首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由其本身素质决定的,身体的残疾起到的是推进剂的作用。

其次,当时高凤翰所处环境为他提供了土壤。

高凤翰一生追求功名,但命运多舛。康熙四十年(1701),19岁中秀才,之后屡试不中,雍正六年(1728),46岁推荐赴孝友端方科试,10七年(1729)试用安徽歙县县丞。十二年(1734)以歙县丞身份委任泰坝监掣。11乾隆二年(1737),55岁时病痹、罢官,流寓江淮间四年,至乾隆六年(1741),59岁回胶州。

高凤翰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在江淮之间度过的。他一生贫困,唯出任盐官时收入丰厚,《南阜山人自遗老妇墓志铭》说:

甲寅春,以扬州鹾部视事泰州坝,禄入少赡,自此至丙辰,妇得不苦饥寒者才三年耳。12

更重要的是高凤翰这段时间频繁往来于泰州、扬州、南京、苏州之间,而扬州是清代盐运中转站、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里云集着当时艺术界的精英,高凤翰结识了流寓于此的郑板桥、金农、边寿民、李、张纯等一大批水平很高的艺术家,还有像陈镔一样的在本地很有影响的高人。吸收前人经验、学习同代人的高凤翰同他们的交游切磋无疑会对艺术的提升产生影响。

除了文士之外,与高凤翰交游的还有官员和盐商。官员有高其倬、卢见曾、祝应瑞等,盐商有汪廷璋、马曰兄弟等。这些官员和盐商不是饱学之士就是本身也是艺术家,他们不仅为高凤翰在官场上、生活上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艺术家的成长。

第三,高凤翰在江淮时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其间,右手病痹使其艺术上遭遇了灾难。不仅如此,泰坝监掣任期三年,乾隆二年是任满升迁之时,而在官场上对他帮助最大的挚友卢见曾被检举,牵连罢官,这对热衷功名的高凤翰来说,打击非同小可。

仕途不顺、生活艰难对于艺术家的成长来说未必是坏事。逆境的磨炼应该对高凤翰艺术的成熟起到了作用。

右手废而改用左手创作也是高凤翰风格转变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因为右手残废,我们见到的他后期的作品有可能不是现在这种样子。左手创作并非易事,因为画家要表达思想就要通过手中的笔墨尽量勾勒出心中的意象,如果做不到,创作即无从谈起。为训练左手,高凤翰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他自己说:“右手之废,其苦尤不胜言,近试以左腕代之,殊大有味,其生涩拙,有万非左手滑软所及。”13回胶州前一年,在《自题〈左手画卷后〉》中又说:“南向侧身东走笔,角巾斜拂额弹棋。三年黑海沉沦孽,越到精熟越可悲。”14可见其艰辛程度。用手的不便使他的画作显得“生涩拙”,这恰恰是高凤翰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

高凤翰在江淮之间人生大起大落,是其艺术上的分水岭,此后达到了他的艺术高峰。乾隆六年(1741),高凤翰回到老家胶州,坚持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七年后(1749)高凤翰饿卒家中,享年66岁。

注释:

1.郑板桥著、王锡荣注《郑板桥集详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

2.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凤翰编年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3页。

3.泰坝监掣设于雍正十年(1733),驻泰州,主要负责稽查盐业走私。

4.本文为对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凤翰书画集》所收录系年连续作品考察所得,所引作品均来自该书。(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凤翰书画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西晋改新都郡置。治始新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安徽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地。唐天宝、至德时改歙州为新安郡。后世因以新安郡为歙州、徽州别称。(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3页)

6.杨小明《高凤翰在扬州任职与交游考》,《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0第4期。

7.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凤翰编年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5页。

8.吴冠中《永无坦途·吴冠中自述》,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54页。

9.朱屺瞻《癖斯居画谭》,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10.清代为招揽人才由皇帝临时设置的选拔考试。

11.泰坝监掣设于雍正十年(1732),驻泰州,主要负责稽查盐业走私。

12.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风翰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13.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风翰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14.刘才栋主编《高凤翰全集·高风翰诗集》(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5页。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出版社雍正泰州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幸福水天堂——泰州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泰州古韵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