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一流课程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

2021-08-15王建朝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2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田径教学方法

王建朝

(云南昆明文理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一 引言

田径课程,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当中,九个重点课程其中之一,是通过人们常见的运动方式走路、跑步、跳跃、投掷等逐渐演变而来的身体练习和竞技运动[1],可以说,田径是其他种类运动技能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田径技术,才能够融会贯通,理解其他的运动技术。因此,田径课程逐渐成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的关键课程。在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课程和纲要,将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重新设定,在原来田径课程的基础上,将越野跑、定向越野等内容加入到其中,使田径课程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体制,并提升了课程的实用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课程当中,田径是较为重点的课程。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田径课程的发展开始变得多样化。因此,对于体育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田径教学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力,还可以有效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基于此,如何提升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关键课题。

二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一流课程建设路径

(一)将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关于体育研究中提到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在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将“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核心,提倡将思政工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全方位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为最终目标[2]。因此,在进行高校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田径技巧的教学,还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并让育人元素贯穿于整个田径技能教学当中。使田径普修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田径的相关技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田径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

(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预期效果,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要制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田径能力、田径知识和综合素养方面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要明确田径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让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田径普修》课程的设计来说,其目的就是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目的。

根据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建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一流课程”。因此,对于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的设计,要依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普修田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点: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并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具有田径学科素养、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并学会如何进行教学和训练。要明确体育课程编制、教学、训练和竞赛等相关的组织方式,并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技巧。2.要让学生可以认识到田径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了解“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以后,学会关爱学生,强化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明确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并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规划和思考。除此以户外,体育教师还会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立志做一名好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师德和指导教学能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训练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具备较强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训练方法、竞赛知识,并能够胜任中学体育田径课课程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组织田径竞赛,并懂得田径运动场地管理内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懂得与学生交流的方法。

(四)根据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体育田径课程当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为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学生再进行仿照练习,在练习中由教师进行指导。因此想要打造一流的《田径普修》课程,就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田径普修包括以下内容:田径运动概论、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和手段,跑、跳、投代表性项目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方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参与的田径项目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基础知识教学、技巧训练、组织竞赛当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体育教师召开课程研讨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沟通,了解当前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五)优化师资力量,发挥教师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在教育的发展当中,教师是第一资源。教师的水平是保证《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田径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田径知识、技术水平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运动和训练的经验,并指导如何进行田径竞赛的组织和指导。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并与其他田径教师进行研讨,进行组合授课,并通过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田径课堂教学方案。要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特点。共同完成田径课程一流课程建设的任务,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全方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拥有优秀的田径课程师资团队,有多名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有着丰富教学训练实践经验的田径教师,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现有田径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国家一级裁判员,有着丰富的田径运动会组织、执裁经历,能充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搭建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要建设体育教学实践的平台,从而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平台的锻炼,提升田径运动的技术水平,积累田径教学的经验。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平台,了解田径竞赛的相关内容、技巧、规则以及裁判操作能力。在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田径普修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田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外的田径运动会的组织工作,锻炼裁判和竞赛组织的能力。每年校运会组织学生承担其他院系的训练工作,通过与昆明市各区县联合,目前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承担了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每年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大多数已获得田径二级或三级裁判员证书。

(七)注重评价机制,完善质量监控

要注重教学质量,明确教学质量在一流课程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也要做到科学合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田径普修考核方案是采用考查的形式,通过两个学期来进行,考核成绩按照百分制来进行计算。考核成绩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平时成绩和运动技能成绩。其中课程平时成绩占比40%,运能技能成绩占比60%。采用教考分离方式进行,平时成绩有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田径基本理论知识、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和裁判操作方法在上课期间的出勤等情况判定,运动技能考试成绩聘请校外田径专家进行考核,由校内和校外教师的综合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根据学生成绩评判教学的质量,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提出田径普修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八)选择合适的田径教材

在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当中,想要实现一流课程,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田径普修课程教材的选用由学校负责,选择的是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标准教材,只有教材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够保证田径教学的质量。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选择的教材是刘建国等人主编的《田径(第三版)》。

三 田径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构建良好的田径课程体系

结合田径课一流建设目标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原有的学生评价成绩考核标准进行了修订。明确田径普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要通过深刻理解教学目标,来制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提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项目基础上积极创新拓展教学内容,将体能训练、田径运动游戏、田径裁判法等纳入教学内容。

(二)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田径教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在田径的教学课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示范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田径教学的方法,推陈出新,采用更为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他们对田径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田径教学的创新意识。

(三)制定田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听课制度要求,制定田径教师听课计划,要求教师相互听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讨论,让田径的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提升田径教学的管理办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 结语

想要培养出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提升课程的质量。因此,课堂建设的成果直接反映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实现田径普修课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群体共同参与,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标准,改进现有的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促进田径课程及教学更好更快发展。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田径教学方法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谈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宝鸡文理学院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计数:田径小能手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