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地方高校《新闻采访学》课堂改革探索
——以广东海洋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为例

2021-08-15龙黎飞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2期
关键词:案例作业课程

龙黎飞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一 改革缘起

在新媒体主导的媒介融合大潮的冲击下,媒介新生态链快速延伸,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生态环境,媒体产业已经并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兴起,需要新型的传媒人才,新闻传播的教学要去回应深刻变化着的传媒新变化、新情况。各个国家都对此高度重视,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直处于新闻教育与研究地位的美国,它的各大新闻院校在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2014年,《美国新闻评论》通过调查全美15家顶级新闻学院,发现各新闻学院近十年来都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大幅修订以适应新闻业的变革,增加了许多新专业和新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实践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1]。

在国内,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也在致力于新闻采访课程的改革,清华大学早在2004年在李希光教授的带领下,引入“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其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武汉大学的精品课程《新闻采访学》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理论授课,另外一个是实践环节,主要有:做一期新闻采访策划、召开模拟新闻发布会、做一期人物专访、写新闻观察日记等,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上进行展示;人民大学则以案例库建设带动教学改革[2],具体到新闻采访学课程,他们建立了新闻采写案例库,并不断更新和丰富这个案例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把新闻采写的课堂从书本搬到真实的新闻实践,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部分学生在王辰瑶、白净、庄永志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联合校园媒体,采写了一批高质量的抗疫报道的新媒体作品。这样的实践既成为新闻采写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为新闻采访学和写作学的课堂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生动的来自一线的案例,既锻炼了学生的采制能力,老师们在复盘整个过程时,也为日后的新闻采写的教学积累经验。

对标这些国内外知名的高校,笔者所处的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的新闻系,虽然之前任课教师在《新闻采访学》课堂上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但是总体上看还是讲多、练少,没有脱离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从内容到考核的设计都跟不上现在迅速发展的传媒业的要求。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与新闻系的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距较远。从2017年起,笔者所在的新闻系开始了《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二 改革路径:重构《新闻采访学》课堂

(一)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鉴于采访学教材都有滞后性,尤其是里面的采访案例都不是最新的案例,所以删减一些不太符合传媒现状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出现的媒介形态的采访方式、理论。例如,之前的采访学书籍更多偏重纯文字的采访报道,而我们改革后,在理论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媒介采访报道的能力,不仅教授学生具体的采访之道,还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让学生们真正接触到社会以及了解新闻的成因。

(二)革新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指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把课堂教学成果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变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为案例式教学。

很多新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总结文章中其实都提到案例教学法,但是真正实施的效果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差异来源之一是采用什么样的文本做案例。我们在建设案例库的时候,注意甄选案例的几个原则,一是关注重大的、引发社会舆论的新闻,把这些新闻报道作为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二是注重案例与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点的有机联系,例如,我们使用了《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的文本让学生理解一篇新闻报道如何关注一个社会现象;使用《中国青年报》记者赵涵漠采写的《永不抵达的列车》的文本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搜集资料;用美联社记者的经典报道《伊娃的礼物》让学生学习该怎么去采写一个“普通人”。三是选择最新的案例,例如在2020年春季学期,当时新冠疫情肆虐,我们在新闻采访的课堂中就使用了《三联生活周刊》和《财新周刊》等被业界广泛赞誉的报道作为案例。而《人物》杂志2020年最新的爆款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出来后,也被收进我们最近的教学案例。四是不仅选择优秀的文本做案例,最好还配有相关记者的采访手记,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像李海鹏、赵默涵、安小庆等优秀记者都撰写了采写手记,把一篇知名报道的幕后程序、对报道本身的思考、稿件的操作要点也呈现给学生。

要想案例发挥其最大价值,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课前组织学生预习、仔细分析优秀案例文本;课堂上集中讨论文本,开展头脑风暴,剖析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采访技巧;课后还让学生延伸阅读与案例相关的采访手记,并进行文本的拆解,在之后的采访作业中模仿有经验的记者的采访技巧。经过这三个步骤,学生把每一个案例都研究透彻。《新闻采访学》一个学期的课程我们一共使用了近20个案例,涉及到如何找到采访人物、如何提问、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如何观察、什么是体验式采访、如何做人物访谈等等知识点。

(三)对接传媒实践,以真实案例取代“纸上谈兵”

原来的《新闻采访学》的课堂以及课堂练习中,我们常常使用模拟的素材。而现在在搜集案例的时候,尽量用当下最新的传媒热点案例,让学生熟悉现在的媒介表达;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把真实的新闻稿、新闻事件改编为作业题,即使是模拟采访,也尽量建构真实的情境;学生的作业不仅交给老师评阅,也鼓励他们公开发表在传统媒体或者自媒体上面;在最后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时候,实践题的题目也取材于真实的新闻发布会。

通过这些“真枪实弹”地训练,让学生更快地熟悉目前传媒的流行表达和新闻作品的采制流程。

(四)加强实践教学

在2017年之前,《新闻采访学》课程全部由理论课组成。学生对新闻采访的学习还停留在课本上,少有实践活动。启动教学改革之后,修订出新的合理的教学大纲,把原来的56个理论学时变为32个理论学时加24个实践学时。这些实践学时我们安排了6个实训操作,分别是“采访中的观察术”“电话/邮件预约采访”“电视现场采访”和3次人物专访训练,人物专访要求走出校园,关注社会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作业要有过程录音/录像,更鼓励学生做出除常规文字稿件之外的融媒体作品。

(五)革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形式多样

原来的采访学考试是由平时成绩(30%)+期末闭卷考试(70%)构成,此次教改想要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为60%,而期末考试占40%。而平时成绩将由几次作业构成,这些作业包括如何写采访预约信、给出新闻线索和背景练习写采访提纲、采访同班同学、利用社交媒体采访一个某领域的专家或者名人等等。

考核形式上不单有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打分,学生作业也要互评,一份作业可能选择3个同学打分,最后取平均分,在互评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可以相互学习、自我纠错。

对原来的闭卷考试内容也做适当调整,更多实践题,减少背诵记忆类型的题目。变原来的一次期末考试定全部成绩为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则以采写作品质量为评分标准。

(六)终结黑板新闻学时代,引进线上教学

首先,可以利用网络上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优质线上资源,例如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河南师范大学出品的《新闻采访学》、中国大学MOOC网上中山大学《新闻采写》等课程。这些慕课可以作为课前预习资料,或者课后拓展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补充和强化老师课堂上的知识点。

其次,实践课除了线下真实采访练习,还可以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沉浸感。老师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上筛选和课程内容高度相关的实验项目,如湖南师范大学的《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虚拟仿真实践》等供学生使用。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当大家被困在家里,这类仿真实验很好地弥补了不能实地采访练习的缺陷。随着疫情的好转,这类线上仿真实训项目也可以起到让学生真正投入采访的预热的作用,且由于有些仿真实验项目涉及的是突发类新闻事件(比如模拟突发爆炸)或者重大项目报道(比如模拟奥珠海大桥通车),这类事件是学生们暂时还没法亲身实践的事件,通过仿真训练也可以填补他们应对这类事件的空白经验。

三 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满意度提高

从2017年教学改革实施开始,学生在课程评教的打分逐年趋高,在2020年上学期,该门课程评教得分位列整个学院第2名。以下是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匿名评价意见:

(1)我在《新闻采访学》课上学到很多,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2)虽然是线上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很好,老师讲得非常仔细,每个知识点都很清晰;

(3)老师教学很认真,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是线上反馈很及时。老师也在网上给我们批改了每一次的作业,感谢老师!

(4)课堂气氛热烈,大家线上线下交流讨论,很喜欢这门课程。

(二)夯实采写基础,学生采访能力提升

同比来看,学生第一次实践训练作业所暴露的问题都比较多,但是经过一个学期扎实有效的训练,最后的小组作业也就是人物专访往往是比较出彩的,有的小组作业基本达到可以公开发表的水准。

纵向比较来看,2017、2018、2019级的学生在这后续的第三学期的为期一周的实践课《新闻采写实践周》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改革后的班级的实践作业得分情况和作业质量均高于改革之前。

学生采访能力有很大提高。之前的训练仅限于校园内的采访,采访对象仅为同学和学校的老师或工作人员,改革后,学生们不仅要采访同学,还要采访陌生人,甚至要线上异地采访,经过层层递进的实验课项目的设计,学生在新闻选题、采访技能等方面进步很大。

另外,改革前,更多学习的是面对面纸媒采访,作业形式也是文字报道;改革后,我们更注重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采访,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报道,可以做把采访素材制作为视频、音频甚至H5等融媒体产品,适用于现在融合新闻的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案例作业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作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