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研究
2021-08-15于孟晨马鑫一王艳刘芸暄
于孟晨,马鑫一 ,王艳,刘芸暄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可见,思政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其中,高校中其他的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概括性说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次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建设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1]。
目前,思政课程需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两者共同发力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生力军。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着重思考,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之下,如何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优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结合,共同打造育人的系统工程[2]。
一、高校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概况
课程思政的提出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学者曹文译发表的“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为检索主题,从发表文章数量来看,2016年220篇、2017年340篇、2018年979篇、2019年3528篇、2020年8176篇。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研究自2016年以来,学术界对于此的研究将会伴随着国家政府对此项工作要求的不断深化而继续完善。
从现有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科类基础研究,但是课程思政的改革是需要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所以,关于此项内容的研究也应当延伸到政策研究、职业教育以及保障体系等领域,这也说明课程思政在高校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需要逐年深化。
近年来,从课程思政的研究角度来看,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关注点趋于多样化。学者刘欣从课程思政内在价值的角度出发,探索其实施路径[3];肖香龙等学者指出,仍有不少高校教师未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意义,需要整理课程思政系统的认识和实施方案[4]。聂迎娉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是使通识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人”的重要课题,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5]。学者张大良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6]。学者戴世英提到在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中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素养与能力、专业教师要与思政教师协同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之中[7]。学者邱伟光指出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回归课程之本,注重价值引领,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
以上的学术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是,对于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潘懋元先生在2009年11月28日在白云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指出,应用型本科具备以下共同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面向地方为主,为地方服务[8]。作为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更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立德树人。这就需要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课程思政不等于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简单相加,需要专业教师加大课堂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合力,达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着重思考,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充分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和推进建设的现状,选择十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了调研,为了体现不同学科间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工科、商科、人文学科的教师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在2021年1月26-29日举行,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样本286份,回收率95.3%。调查对象为工科、商科、人文学科的老师分别占比25.17%、36.01%、38.81%,覆盖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学科结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课程思政一般认识和了解、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是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等共8个问题进行调研,其中: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理解方面
因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教学为主,更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教师是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的主体力量,因此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是推动和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
从调查结果来看,知道但不了解课程思政的工科、商科、人文学科教师分别占比26.39%、34.95%、29.73%,不知道课程思政的工科、商科、人文学科教师分别占比5.56%、3.88%、8.11%。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是知道但不了解或者是不知道的,这表明,对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概念和相关内涵了解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二)教师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程度
根据调查,当前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会根据不同课程知识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等。从不同学科教师在专业课中是否体现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调研情况来看,工科、商科、人文学科教师在自己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分别占比72.06%、56.57%、67.65%。可以看出不同学科教师还是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可以初步判断专业课引入思政内容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依靠的还是教师的自发尝试。
图2:不同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引入现状
(三)教师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形式
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根据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在本次调研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遇到相关内容就讲解,将课程内容和主流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占比到57.47%;2.在实践中体现思政内容,占比为 41.9%;3.讲一部分理论后通过实际活动进行融会贯通,这部分占比为32.1%。
图3:教师讲解“课程思政”内容的形式
(四)教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难点
深刻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是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向和保证。在本次调研中,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主要难点分别是:对在专业课程中对“课程思政”如何有的放矢、因课施策掌握不到位;对“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理解不够;对“课程思政”内容要求不具体和对“课程思政”内容培训力度不够。
图4:教师讲解“课程思政”遇到的最大困难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以及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的运用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专业课的比重在人才培养中的占比较高,专业实践课程占比高达35%以上。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应该重视加大专业课课堂中的思政育人目标,营造整体的三全育人的氛围。
2.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足,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由于专业课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对于思政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因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出发,使得专业课教师掌握一定的要素之后,更有效的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
3.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如何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通过将理论+实践的方式相结合,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专业课教育中去,是值得不同学科的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应具备的能力
(一)教师需要具备育人的主观意识以及立德树人的能力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思政格局的构建,需要提高全体教师主观育人意识的提高,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自身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能力,并需要将立德树人主观意识的提升内化到日常的课程教学的活动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不仅在课程上展现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且在课下的生活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自己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9]。
(二)教师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备挖掘核心价值观中思政元素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挖掘不同学科思政元素时,可以通过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其成为学生发展的精神向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人文精神等滋润人心,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公德心等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看待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体现爱国情怀、爱岗敬业、诚信素养、奉献精神等内容,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价值准则。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包含工科、商科、人文学科,在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思政育人元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分类体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重点关注:中国智造、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培养具有担当的新青年。商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关注,经济强国、诚实守信、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等;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人文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重点关注:文化自信、传统美德、家国情怀等,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提高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通过针对各学科划分的思政元素的强化,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内在的联系,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能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求教师需要对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理论做深入的学习研究。尤其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从而对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教师首先需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学识与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找到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切入点,将课程思政贯穿各专业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环节。而且专业教师能够做到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案例解析等方式中加入时政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学期间设置有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专业教师也可以在此环节加入思政元素。例如,商科的学生可以在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内容加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工作场景的实地参观和学习,提升学生敬业、诚信的素养,在校外的实习环节,学校也可以和企业一起搭建校内外联动的思政教育机制,确保在学生在实践的全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平衡发展,在此过程中,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引领作用。
四、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一)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组织机构及保障机制,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形成全校协同的大思政格局,通过校级层面的设计及保障,使得课程思政工作常态化。通过全局把握以及自身办学特色,可以在校级层面学术委员会下设思政工作委员会,全面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承担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形成校党委挂帅、学术委员会统领、思政分委会牵头、思政部和学生处共管、全体教师参与的组织架构。思政委员会需要结合全校力量,构建由通识课教师、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社区辅导员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结对机制,来保证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团队作为学校的教学组织,为各学科教学育人提供更多的思政元素,共同完成校级课程思政目标。
在思政分委会的基础上成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心,此研究中心可以包含三方面的工作分别为:1.围绕着不同学科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专业的研究,通过融合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项目研究,为学校营造出良好的课程思政的氛围;2.围绕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和辅导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和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或者人力资源部门的教师培训相结合;3.围绕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校内外团队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通过对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情况进行评估评价,保障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并且优秀的课程要进行表彰并形成案例在全校推广。
(二)构建以思政素养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培训机制,提高专业教师思政素养
首先建立校级课程思政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形式多样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通过教师岗前培训、校、院新员工培训和教师日常教学研讨会、分院教师党支部、党小组会议等形式,通过线下名师培训与案例学习、网络平台学习、实践项目学习与教学工作坊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师课程思政培养体系,按照学科特点不同设计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与思政课程教师形成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表1: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四位一体”培养体系
通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法律、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相关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中去。通过系列师德培训研讨、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网络平台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程度,使其明确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此方式,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觉悟;另一方面,引导高校专业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研究与思政教育之间内在联系,内化于行。
(三)提高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设计课程,通过现实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体现应用型高校的特点,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连接点。专业课程的设计体现找出真问题,寻找真对策,进行真解决。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引入,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将社会思想与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共情效应,润物细无声的将价值观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之中。同时,专业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构建“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通过线上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设计,跨域与跨界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围绕着“教师教”和“学生学”,在学校层面和各分院分别建设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依托学习支持中心,思政教师、社区辅导员、专业教师等联动通过课下更个性化、多元化的辅导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专业教师在学习支持中心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多方位的接触,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更有利于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需要学校从上而下发挥系统思维,用科学的方法设计、统筹资源、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的同时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能力才能更好的落实课程思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注 释]
①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网址: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2.。
②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