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新疆舞曲》创作技法及内涵研究
2021-08-15宋一楠
宋一楠
发掘民间音乐曲调、汲取民族音乐精髓、借鉴民族音乐元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共同追求。从1958年开始,我国钢琴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从各地民歌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新疆地大物博、人们能歌善舞,独特的异域风情成为钢琴艺术家们创作采风的聚集地。在此种契机下,我国著名作曲家、艺术教育家郭志鸿先生以哈萨克民歌《加尔加尔》为素材创作了具有新疆音乐风格与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新疆舞曲》。该作品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音乐氛围,节拍灵动多变,时而悠扬、时而豪迈,将哈萨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热情好客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新疆舞曲》的创作背景
自十九世纪初作为“舶来品”钢琴艺术传入我国,便于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发生了碰撞,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创作在创作技法和风格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1913年至1948年之间是对西方钢琴创作技法的模仿与沿用;1949年至1965年走的是对民族寻根及探索钢琴艺术与的中西融合之路;1966年至1976年我国钢琴作品创作广泛取材自革命歌曲及歌颂革命精神;1977年至今,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真正走向民族化、本土化及大众化发展道路,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
钢琴作品《新疆舞曲》创作的时间正值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的独立解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领域蓬勃发展,,尤其是钢琴音乐艺术迈上了新的台阶。此时郭志鸿先生刚刚被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开始系统地学习钢琴,在学习与工作之余郭志鸿先生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属于中华民族的钢琴作品。正如郭敬明先生所说:“在从事钢琴专业的同时,要重视民族音乐的创作”。从以青海民歌为素材的《变奏曲》,到以安徽戏曲为素材的《春到农舍》,再到以哈萨克民歌《加尔加尔》为素材的《新疆舞曲》,郭志鸿先生不断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坚守传承民族文化之本心。
哈萨克民歌《加尔加尔》是哈萨克族在举行婚礼找那时演唱的组歌之一,具有哈萨克语音特点及呼喊性质的音调,旋律由五度上行跳推至高声部,形成一种明快爽朗的民族音乐性格。同时,该民歌旋律进行较为紧凑,并有大量的四度或五度跳进,极富舞蹈性。由《加尔加尔》改编创作而来的《新疆舞曲》延续了哈萨克民歌风格,对旋律、和声、调式与节拍等进行了巧妙地处理,使得该部钢琴作品既带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又体现出钢琴特有的音色特征,是一部描绘新疆民俗民风美好画卷,展现哈萨克族及新疆人民精神风貌的钢琴作品。
二、《新疆舞曲》的创作技法
《新疆舞曲》是一部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钢琴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为体现哈萨克民歌的舞蹈性特点,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富于变化的节拍,在中国传统民乐五声调式基础上巧妙添加十度、五度及其叠置,和声部分的处理也可谓匠心独运,在体现哈萨克民歌性格、色彩的同时也凸显出钢琴的立体性音色;在艺术层面上,《新疆舞曲》是一部新疆风格钢琴作品,蕴含着新疆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族的民俗民风、音乐审美观念与精神品格,极具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现对钢琴作品《新疆舞曲》创作技法进行分析:
(一)主题旋律衍生技法
主题旋律衍生技法是指对素材音乐主题旋律进行衍生与分裂,借助分裂与综合等方式发展并形成新型音调作为乐曲主题的创作技法。作曲家郭志鸿先生将对素材音乐主题旋律的分裂与综合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之中,并在主题旋律衍生技法的支撑下发展出与《加尔加尔》民歌旋律素材具有一定差异性的乐句组织形态、新气质的旋律进行逻辑,通过对新主题旋律的不完全所见再现主题,形成钢琴乐曲旋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2]。
乐段A为乐曲的主部,包含三大规模型乐句3-10小节为a乐句,11-18小节为b乐句。B乐句与a乐句的组成形式相同,但在旋律上更为饱满;下一乐句将a乐句旋律向下模进,描绘出哈萨克族年轻男女载歌载舞的画面。
乐段B的乐句组成较为特别,由一小节四五拍与两小节四四拍组成小乐句,重复后形成大乐句,这种具有哈萨克民歌风格及色彩的旋律组成为乐段B部分增添了跳跃、灵动之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旋律由慢到快,中板部分犹如篝火旁围绕的人们在低声诉说着生活的美好与夜晚的静谧,快板部分曲风大气磅礴,节奏紧凑,如万马奔腾般震撼人心,将哈萨克族人民热情、积极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乐段A1是对乐段A的减缩再现,也是主题旋律衍生创作技法的集中体现,作曲家巧妙地将乐段A的旋律由单音转变为八度,在简单的主题再现后旋律八度向下进行,推进乐曲进入尾声及高潮,旋律如舞蹈一般旋转跳跃,强劲有力的跑动音型将音乐的情感与情绪推向制高点,表现着哈萨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热烈欢庆的场面。
(二)和声及调式技法
钢琴作品《新疆舞曲》的调式为西洋调式,乐段A为D大调,乐段B的慢板部分为降B大调,A1乐段回归至D大调。虽然乐曲为西洋调式,但作曲家在和声创作上融合了中华民乐传统五声调式和声,并添加了四度、五度及其叠置,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我国民乐特色完美地融合为有机整体,使得整部乐曲既带有浓郁的新疆风格,又体现出钢琴特有的音色与和声逻辑[3]。
《新疆舞曲》的调性布局较为明晰,以五度调性作为主旋律与和声的从属关系,且作品中部分乐句的创作采用了离调与和声技法,使得乐曲调性色彩更为丰富、层次更为分明。在乐曲的A1乐段中,除了对乐段A的主题旋律进行简单再现外,作曲家别具匠心地将乐段A1的调性回归至D大调,与乐段B的降B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乐段B中的慢板部分是婚礼前新娘家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畅想着新娘浑厚生活的安定、美满与幸福,是长辈们对小辈的殷殷嘱托与诚挚祝福,那么A1乐段便是婚礼时热闹的场面,是情感与情绪的瞬间爆发,欢快中带着丝丝不舍,祝福中带着隐隐担忧。可见此种和声及调式创作技法可以更为细腻地刻画出乐曲深刻且复杂的情感。
与此同时,《新疆舞曲》中还隐含着混合调式思维。此部钢琴作品的旋律动机建立在调式转变之上,集中体现在模进带来的和声序列中,二度特性音程与四度、五度特性音程交织出现,相互交替,产生混合调式色彩,体现出我国传统民乐五声调式与西方大小调的巧妙融合。不仅如此,全曲旋律的分裂与综合贯穿于调性之中,使得音乐形象丰富多变,音乐曲调风格鲜明。
除此之外,《新疆舞曲》的创作中借鉴了我国民歌自由性的元素,节拍与节奏不拘泥与固定的节奏型或进行方式,而是随着音乐情绪的高涨及微妙变化、和声的加入及旋律的发展表现出变化性、跳跃性与舞蹈性,强劲有力的节奏、紧凑而疏密适中的节拍使得整部乐曲在情感表达上酣畅淋漓,在音响效果上绚烂多姿。
(三)织体与声部层次技法
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乐段A右手旋律运用附点及切分节奏,用以突出乐曲的主题旋律;伴奏声部运用了切分节奏,随后转变为带有装饰音的音程,最后将该音程转变为和弦。从乐段A的伴奏织体及声部层次特点可以看出,作曲家采用了大跨度音区跳跃的创作技法,此种创作技法的特点及优势在于能够凸显出钢琴的音色特点,使得乐曲的情感情绪更为饱满、明亮与欢畅。乐段B声部由低音区转向高音区,低声部以单音为主,随音附和着力度较弱的和弦。高声部运用了长线条的吟诵创作技法、波音技法,与乐段B所描绘的场景相得益彰,轻柔舒缓、优美动听的和声与伴奏模仿出轻轻撩拨琴弦的音响效果,新疆人民曼妙的舞姿、优美的体态跃然音上,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赋予音乐以视象作用。伴随着音乐的进行,乐段B的旋律由舒缓转变为节奏紧凑,高声部与低声部连续不断地交织,低声部以固定的单音模拟鼓点音色,高声部则继续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乐曲所描绘的场面也由静谧夜色下的交谈转变为喜庆的祝福。乐段A1以单音与和弦交替的技法再现了乐段A的主题旋律,连续六连音八度下行转变为高声部的加花变奏,节奏进一步密集、旋律进一步提升,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4]。
从《新疆舞曲》声部层次来看,作曲家可为匠心独运,乐曲中由大量反向进行的高声部与低声部旋律,装饰音的运用、弱奏等使得乐曲的旋律更为灵动与飘逸。
(四)速度与力度技法
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从整体上来看其速度变化较为简明,主要是由快到慢最后再到快。乐段A在速度上基本保持一致,但旋律进行的力度却呈现出较大的变化性。两小节引子部分结束后,乐曲进入主题部分,以跳音等技法体现出音乐的舞蹈性与灵动感。此时旋律进行的力度在逐渐地增强。伴随着音乐的进行,可以发现乐曲主题音调从最初便开始慢慢地减弱,乐段A与乐段AI除了在乐句组织方式上基本相同,在旋律上也体现出由强到弱的共同特点,再共同与乐段B进行乐句与旋律上的对比,可以达到前后呼应,风格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新疆舞曲》的内涵剖析
《新疆舞曲》是一部以哈萨克民歌《加尔加尔》为素材的钢琴作品,创作于1958年,此时正值我国钢琴艺术繁荣发展并逐渐向传统民乐靠拢的时期。全曲无论是在题材选取、主题确定,还是在调性调式及和声处理上都兼具西洋音乐及中国传统民乐的特色,并且吸纳了多元化的民族元素,极具地域文化及意境与情感内涵。
(一)地域文化内涵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艺术、民俗民风、文化与审美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绚丽夺目、风格鲜明的新疆文化。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人们在多元文化的浸润、强烈民族精神的感召下能歌善舞、热情开朗、积极向上、豪迈怡然、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人们以民歌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及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民歌并无固定的曲式结构,也没有明确的曲谱,在人们口耳相传中逐渐成为新疆的特色文化组成部分。钢琴作品《新疆舞曲》延续了新疆民歌自由性的特征,在节拍、节奏及速度与力度处理上均可见“即兴”色彩,作曲家的创作不拘泥与固定的理论范式,不囿于西方大小调或创作体系,而是博采众长、去粗取精,以自身对音乐魅力的感知、音乐理解及高超娴熟的创作技法将新疆人民曼妙的舞姿、优美的身姿以及源于生活的民歌艺术寓于一音一符中,大量具有哈萨克族民歌特色的节奏型、旋律组织的运用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以钢琴作品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5]。
(二)意境与情感内涵
“象外生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在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中可见作曲家对“造境”的追求。如在织体与声部层次变化处理上,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附点、切分节奏,大跨区音程跳跃,以钢琴模拟鼓声、轻轻撩拨琴弦的音色,体现了新疆民歌内声乐与器乐的典型特点,烘托出豪迈、气势磅礴的氛围,还原并再现了绝妙的音乐意境。从情感层面来看,乐曲的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酣畅淋漓,丝毫不拖泥带水,这与新疆人民果断坚毅的性格相得益彰,音符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对一对新人满满的祝福。无论是优美婉转的B乐段,还是辉煌宏伟的A1乐段,乐曲情感的发展都合乎情理,是自然流露,也是身处其中,更是真情实感的别样化表达。
结 语
综上所述,《新疆舞曲》是一部极富新疆风格的钢琴作品,作曲家郭志鸿先生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华传统民乐要素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既具有民族特色、蕴含民族色彩、彰显民族精神,又体现钢琴特有音色优势及特征的佳作。通过对《新疆舞曲》创作背景及创作技法的分析可见作曲家的别具匠心与民族文化自觉性,该作品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意境与情感内涵使其不再局限于对音乐艺术的别样表达,更为注重的是从钢琴创作方面探索民族音乐的新出路,是当代钢琴作品创作值得借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