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2021-08-14郑凝劳灵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郑凝 劳灵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年青一代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一部好教材。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传统节日文化这部优秀的教材。然而,随着国家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华传统节日却疏离和淡漠,缺乏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据此,总结分析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碰撞与共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并探索其应对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文化;外语类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及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69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而节日文化作为最容易被人接受、也最易于展示的一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外文化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是参与国家文化生活的重要主体,而节日作为一种文化标签,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意义非凡。而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大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中呈现出了“西盛东衰”的现象,主要表現为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频次明显高于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实际上他们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的认识却比较肤浅。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从众心理,加之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和商家的肆意炒作,最终导致了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过西方节日。当然,西方节日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拓展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的确立。而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标识,是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长期积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撑,对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如何推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的繁荣,使其能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完善中华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的历史使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塑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坚实地位,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当代中国大学生节日文化生活现状

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西方节日备受追捧,中华传统节日无人问津,由此导致的文化认知偏差无疑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到底是如何认识的、部分学生热衷过西方节日的原因究竟何在、中西节日文化的共存和碰撞对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分析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浙江外国语学院500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其所学专业覆盖文科、理科、艺术类,同时也包括了外语专业。本次问卷调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放,调研问题涉及大学生对中西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喜爱的中西方节日、原因以及庆祝方式等,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77份,有效回收率为95.4%。

1.1 大学生西方节日生活现状、成因及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意愿总体来说还是偏高。有62%的学生表示每年都过圣诞节,有43%和45%的学生表示每年都过母亲节和父亲节。在众多的西方节日中,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节日分别是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和感恩节。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许多学生喜欢过圣诞节,但是其中有74%的学生表示对该节日的宗教背景并不了解或者没有深入了解探究的意愿,只有1.24%的学生比较熟悉西方节日的来历和仪式。另据调查显示,72%的学生会在节日当天互送礼物或外出聚餐。

由此可见,西方节日文化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内涵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而且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深入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意愿,对于某些节日中蕴含的宗教背景并不在意,仅仅把西方节日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来丰富大学生活,对其包容度较高。同时,他们也希望借助某些西方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来表达平时不善表达的爱意,增进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长期信仰基督教,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故事、重要的宗教人物和事件有关。在允许大学生欢度西方节日,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欢乐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节日背后的宗教思想对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唯物主义的正确认同。此外,西方节日的娱乐消费色彩越来越浓,很多商家会利用节日大肆宣传产品,通过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加上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自制力不足,容易陷入商家的消费陷阱。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消费倾向,自觉抵制其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鼓励大学生坚持理性消费,把握好消费的“度”,反对奢侈、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倾向,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

1.2 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生活现状、成因及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有52.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被问到“你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时, 56.3%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部分学生则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过于繁琐”,“过节就是放一个小长假”。此外,有923%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应当大力宣扬和保护。但同时也发现还有16.2%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持抵触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传统节日文化是历史的糟粕,不值得进行传承。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都为中华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精粹和悠远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由于大部分传统节日的庆祝仅局限在家庭范围内进行,气氛庄重肃穆,礼节繁多,对于“个性张扬”和追求自由的大学生来说,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也使得他们缺乏了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此外,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是建立在农耕时代的文化体系上的,这也使得没有生活体验的当代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真正接纳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

这种现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随着时代的更迭,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也应该与当代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挖掘自己的新时代内涵。例如,清明节的生命教育,端午节的爱国教育,中秋节的和谐教育,以及重阳节的友善教育,这些节日背后都有着丰富而伟大的民族哲学,它们对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2 传统节日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对北京大学的考察中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面对西方节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以及其中夹杂着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来积极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近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讲话作为理论指导,以调查研究结果为基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和育人功能,将其融入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2.1 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综合性本科学院,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提高思想品德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配合思政教育工作者实现教育目标,按照要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自觉地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如学校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开展“大家的节日”“传统节日——从美食走向美感”等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传统节日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大学生的思想中。

同时,浙江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文化、艺术、语言结合起来,通过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在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如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歌剧的形式,再现中华传统节日故事,品味节日的艺术之美。引导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向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何看待不同国家的民俗节日文化”等丰富有趣的文化大餐,让留学生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生则用诗词歌赋来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2.2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融入

习近平同志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是一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形式来解说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并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层阐释,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意义和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浙江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思政课堂教育改革,强化“内容渗透”,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因素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巧妙融入。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思考寒食节爱国、重阳节尊老等道德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哲学思想与清明的踏青习俗联系起来,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样的探索与改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充实和丰富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德育教学实效,建设起了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高校思想政治精品理论课程。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加入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做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了提高学校教师德育实践水平和增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专门举办了学校德育品牌创建主题培训活动,脚踏实地,扎实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宣教工作。同时,学校还大力加强校外合作,发挥戏曲等非遗项目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载体作用,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邀请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进课堂。例如,学校于2020年11月26日邀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地方戏曲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进校演出,在全校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学校还设立了浙江(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综合实验室音乐类非遗实验分室,这是一项获得浙江省财政支持的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音乐类非遗实验室除了承担教育部、省社科联,教育厅、文化厅等课题立项外,还收录了清代昆曲,京剧、曲艺、音乐等手抄本300余册,民国戏服近百件,皮影头茬,古代乐器数十件,浙南地方戏曲夹缬两万余片、戏曲花板等藏品。同时实验室为学生开设中国民歌教唱、中国戏曲教唱、民俗与音乐、戏曲文物等相关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接触到了非遗项目,体验了“杭剧”“昆曲”等唱腔的经典片段习练,切身体验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魅力。

2.4 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注重中西结合

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而节日文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一方面开设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讲解传统节日的历史人文背景,一方面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使传统节日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赋予了传统节日新时代的内涵。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德育载体,着力培养大学生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宣扬“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浙外又是一所外语类高校,在各国语言百花齐放的环境下,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在所难免。因此,学校在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应当合理地吸收借鉴西方节日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和方式来进行创新和发展。

3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剧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随之而来的碰撞也在所难免。西方节日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却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念的确立。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第一线的高校,应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这一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改变校园中的中华传统节日冷冷清清、西方节日大受追捧的现状。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其文化自信,促使其追求文化自强。

參考文献

[1]陈曦喜,桑建全.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9):22-30.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彭波.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N].人民日报,2014-9-10.

[4]时啸鸽.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2):90-95.

[5]王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探索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7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作者简介:郑凝(200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劳灵珊(198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化、教育教学(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