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期”科技支农结构性困境及优化路径探究
2021-08-14田莹莹王惠徐丽艳
田莹莹 王惠 徐丽艳
摘要:目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进入了深化提质的“后脱贫时期”,这一时期如何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和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技支农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科技支农中存在的结构性困境,以及科技资源中突出的“精英俘获”现象,这使得农户难以获得科技扶贫资源,并从提高科技亲民性、教育阻遏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科技支农质量、打造科技支农队伍、完善科技支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提高科技支农效率效果。
关键词:后脱贫时期;科技扶贫;结构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01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使得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亮点,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使得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为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但是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脱贫工作的终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我国进入了深化提质的后脱贫时期,这一时期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后脱贫时期”脱贫地区面临着行政扶贫力量减弱和乡村振兴等多重压力,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很多,如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多种扶贫开发模式整合实施等,这其中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后脱贫时期”,如何建立具有内生动力、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是扶贫工作的亟须解决的难题。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依靠技术、智力、人才驱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提高脱贫地区资源开发效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后扶贫时期科技在巩固脱贫成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提高农户的科技素养能力,使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
1“后脱贫时期”科技支农结构性困境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结构化理论”,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科技支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结构性问题。
1.1科技支农中的结构化困境
科技支农的结构性困境是指脱贫人口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的结构位置导致其难以分享科技资源,使得农户在科技支农资源的信息获取、项目参与、利益分享等多个方面都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科技支农的结构化困境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脱贫农户受教育程度低、社会交往能力差,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是因为现有的科技项目不具有親贫性,如规模偏好、科学技术普及性低等导致了科技支农的结构化困境,使得农户难以参与科技支农项目并分享扶贫利益。
1.2科技资源的“精英俘获”现象较为突出
科技扶贫作为我国政府开发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部等部门在农村实施的一项重要返贫困举措。1986年以来科技部配合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充分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相继在多个贫困县和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科技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科技扶贫资源的“精英俘获”现象较为突出。科技扶贫领域的精英俘获是指本应该瞄准贫困人口的科技扶贫资源被富裕群体获得,导致科技扶贫资源瞄准与分配过程中的目标偏离,形成了一种阻碍贫困人员跨越其结构性位置的力量。后脱贫时期,为了增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科技支农的精英俘获现象。
2“后脱贫时期”科技支农的优化路径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更好巩固脱贫效果并发挥减贫的可持续性,是当期“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后脱贫时期”,科技巩固脱贫成效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
2.1增强科技的亲贫性
为了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反贫困的可持续性,要增强科技的亲贫性。科技扶贫资源继续向脱贫摘帽贫困县、“三区三州”深度脱贫地区倾斜,政策和资金优先向深度脱贫地区倾斜。在具体扶贫项目的设计中,科技扶贫项目配套资金的要求一定要切合脱贫村和脱贫人口的实际,及时制定科技帮扶计划,高效开展科技帮扶工作,让更多的脱贫村和脱贫户可以参与科技项目,通过对脱贫人口的赋权使其参与科技项目选择和实践中,可以适当缓解科技支农中的结构性困境。
2.2教育阻遏贫困的代际传递
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农民有机会得到教育。
第一,坚持把教育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优先任务,构建完善的教育制度体系,实施补短兜底的教育项目,落实有针对性的教育倾斜政策。
第二,覆盖从学前教育入口至高等教育出口“全学龄”阶段的教育体系,并通过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完善精准到人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力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第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队伍在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对建脱贫家庭子女、贫困残疾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缓解家庭因素对个人脱贫的束缚。另外,可以通过为国家扶贫重点县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站、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帮扶等方式开展教育扶持,阻遏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