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乡一体化疫情防控
2021-08-14王义保
王义保
2020年入冬以来,国内多地报告本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呈现出农村比例高等新特征,暴露了农村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我们要改变“大疫止于村野”的傳统偏见,统筹城乡一体化疫情防控,利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经验,促进城市疫情防控措施向农村延伸。
加强城乡一体化疫情防控,首先需要清楚认知当前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
一是疫情防范的科学意识不够。不同群体受多种因素制约,会对风险形成不同的认知,这些因素包括了受教育程度、个人健康素养、民情风俗、利益权衡和信任、恐惧心理等,这就容易导致个人采取的应急防范行为与科学防范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这次河北、黑龙江等地多名农村确诊者的行动轨迹中,婚礼、展销会、村活动、串门等乡土人情的聚集性活动,正是造成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重要原因。
二是高效的疫情反应机制不足。应急反应的时效性是快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有的农村地区对于疫情信息甄别和流转的时效性差,存在着信息误判、内容流失、反应迟缓等缺陷,给防控工作造成被动。农村人口密度小,对疫情防控本来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应急反应机制的迟滞,错过切断疫情传播链条的“窗口期”,反而容易导致疫情集中性暴发。
三是疫情应急联动协同不力。加强城乡社区疫情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演练工作,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有些城乡社区在疫情暴发时采取人员下沉、集中抗疫,疫情缓解时松懈轻敌、缺少警惕,甚至出现“表格抗疫”“纸面迎检”等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协同抗疫需要上级各防控部门通力指导、合力帮助基层加强疫情应急预案的完善和演练。
四是疫情应急缺乏必要保障。从这次农村地区暴发的疫情看,有的乡镇卫生院的发热门诊形同虚设,甚至未开设发热门诊,更无核酸检测能力。有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对发热、干咳、咽痛等病例缺乏预警和监测,起不到疫情防控的“前沿哨所”作用。
坚持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五项原则,是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遵循。
建立科学化的疫情防控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疫情治理体系,关键是要将城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疫情治理的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疫情防控模式。调动城乡社区的自治力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活力,积极参与疫情识别、预警、监测、排查、处置等防控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群众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让广大群众明确疫情防控的权利和义务,及时防范和化解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因素;优化政务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城乡基层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
建设高效化的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城乡一体化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城乡疫情应急部门机构的协调联动,形成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推动应急机构与外部的高效协同。加强应急部门与平行部门、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促进疫情应急管理的协同发展。加强以县、乡、村为主体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切实改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医疗机构能力较薄弱的现状,发挥城乡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预警监测“哨点”作用。
构建信息化的疫情应急模式。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城乡一体化疫情防控平台。一是构建信息化的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一张图”。二是推进疫情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做好目前在用、在建的疫情应急应用系统的整合工作,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提高新平台智能化辅助决策能力,提升应急现代化服务水平。其中,预警监测信息收集环节最为关键。
打造专业化的疫情应急队伍。一是加强疫情应急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医护人员的疫情发现和临场处突能力。重视疫情应急队伍桌面或实地演练,提高疫情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和应急救援能力。二是加强疫情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提高福利待遇,设置嘉奖制度和合理的责任豁免制度,提升职业自豪感。三是重视专家作用。建设疫情应急专家人才库,明确专家在技术支持、决策咨询、课题研究、专业培训和科普宣教等工作中的职责,充分发挥智力支持。
实现社会化的疫情应急保障。加强疫情物资、社会组织和舆情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疫情防控整体合力。组织、协调和储备各类疫情防控物资和装备,及时在有苗头的地区组建流调队,提升疫情预警监测和救援能力。完善疫情应急宣教体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充分运用媒体全方位做好疫情科普宣传。培养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和奖励办法,引导志愿团体有序参与城乡疫情防控。做好疫情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及时关注舆情动向,准确回应公众关切。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省应急管理创新研究省级团队带头人)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