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
2021-08-14张超
张超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品质化。人民群众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文化需要呈现出质的提升超越量的扩大的态势。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为盼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以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鉴赏、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更期待有思想内涵、内在品质的精品力作,超越单纯的感官刺激、视听享受,追求满足型品质生活。
二是个性化。新发展阶段人们将更加突出追求自身的成长与提升,追求活出自己。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不同文化类型的接受度认可度,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更乐于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实现价值。可以预见,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个性化将越来越突出。
三是多元化。随着思想观念更解放、科学技术更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性进一步显现。人们期待着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出现,期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更丰富、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态更多样。
四是网络化。互联网、智能手机、游戏设备、社交媒体构成了数字化世界,使网上文化需求增加迅速,网上文化需求满足的比重越来越高。网络游戏、网络文化创作、网络文化互动,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追求更丰富、更便捷、更互动的文化活动。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也随着文化创新阵地在向数字世界转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从单一转向多样。
五是国际化。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旅游等途径更容易接触外面的世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国际化。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文化氛围、感悟异域文艺经典,对国外文化艺术作品的需求不断加大。
面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趋势,必须更加重视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文化服务供给,切实提升现代生活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供精准服务。精准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合理引导文化消费。文化需要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高层次的需要,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态势。建立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畅通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表达渠道,利用好大数据,全面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精准服务。同时也要做好引导,满足需求不等于一味迎合,要在满足需求中引导文化消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服务提供全过程。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入手,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服务供给,把更多的设施、人才、产品、服务引向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组织体系、经费支持、人员保障等环节深度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形成组织合力和组织优势。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人群的需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制式和预约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格局,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按照需求导向,努力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充满正能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样化。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新发展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更新,文化消费结构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的趋势日渐凸显。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产品来满足享受生活的愿望,利用新手段采用新技术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满意度,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有效供给。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丰富文化消费内容。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层次,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推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推出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和消费内容,加大新型文化消费内容供给,使供给结构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树立精品意识,推出更多有吸引力号召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出更多同我们这个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在想方设法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坚决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杜绝低俗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形成新需求。
打通智慧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数字化为手段,建設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帮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无障碍、无差别地获得其所需的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的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智慧、更便捷、更丰富、更幸福、更文明。依托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将智慧文化服务融入进去。坚持共建共享,引导多部门整合、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凝聚全社会合力,形成多主体联动协作、主客体融合互动的共建共享局面。坚持全民服务,打通智慧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域覆盖、全民覆盖。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从职能融合到产业融合、资源融合。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设施融合方面,目前国内有些地方已经涌现出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的成功案例。如,浙江图书馆探索“图书馆+民宿”模式,把公共阅读服务延伸到游客住地,打造出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宿;南京市金陵图书馆与玄武湖景区签署《图书馆和景区文旅融合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把共享图书馆的信用网借书柜、朗读亭等设施搬进景区,打造出具备示范效应的文旅融合阅读实践基地。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融合方面,要实现设施、资金、人员、组织体系和服务内容的全面融合,形成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共赢的局面。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