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的教学微创新:教师教育智慧的实践场

2021-08-14胡姣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育智慧案例研究

胡姣 祝智庭

摘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的思维正从革新驱动的“宏创新”模式向应用驱动的“微创新”模式转移。目前,微创新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的方式之一,微创新的持续发展可演变为宏创新模式。为此,研究首先探讨了微创新的内涵,提炼并归纳了宏创新和微创新的范围,明确了宏创新与微创新存在辩证统一和同一关联关系,阐述了从微创新到宏创新的发展之隐喻——微创新裂变。然后,对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与分析,研究发现微创新到宏创新的演变遵循了“开展、传导、激发、启发、融入”的微创新裂变机制,并且在技术赋能、需求拉动、成果导向和理念引导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持续的演化。基于此,构建了微创新裂变的演化理论模型。最后,立足于教师教育智慧发展,为教师提出了几点微创新开展的普适性原则,以期能对教育领域微创新的实践和裂变演化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微创新;技术赋能;演化机理;案例研究;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创造力,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3],对引领教育发展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此外,大规模疫情危机进一步催化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范式的升级转型,正助推教育领域的下一波创新。因此,积极探索并开展创新活动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要素与现实需求。然而,当谈到创新一词的时候,人们一般将它看作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事物,常常将其与风险高、难度大、周期长等一系列困境相联系。企业家丹尼·克里顿说:很少有领域像教育创新一样充满希望和失望。可见,教育领域的创新在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充分发挥基层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4]。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创新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革新驱动的“宏创新”模式向应用驱动的“微创新”模式转变。相对而言,应用驱动的“微创新”模式风险低、难度小、周期短,正是充分发挥基层力量的方式之一。乔布斯曾说“小创新改变世界”,微创新的创意实施范围小,但随着微创新的发展演化,其影响力将不断扩大,最终会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宏创新模式,有助于弥合教育改革期望和创新困境之间的落差。

随着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化發展,微创新对教育教学变革的价值日益凸显。然而,不可否认,尽管创新一词很早便已被提出,但在教育领域,微创新依然是一个新的概念,探索并弄清楚微创新如何演化为成熟的宏创新,有助于把握微创新的实践方向。此外,教师为达成教学预设而进行创造性实践已逐渐成为促进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以教师为创新主体的微创新活动对突破创新困境、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有必要理清微创新的内涵、范围以及其与宏创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技术赋能的教师微创新案例的发展分析,探究从微创新到宏创新的演化机理,以期对微创新实践和演化提供一些参考。

二、微创新裂变

微创新的内涵是其实践的关键,微创新和宏创新的范围与关系是其发展与演化的核心衡量指标。

(一)微创新的内涵

目前,有关微创新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微创新归类为局部和渐进的,指以白发创新为基础,以流程、产品和服务等局部改善为手段,强调相关方的参与和反馈的渐进式创新方式[5];二是认为微创新是相对于宏创新而言的,指的是产品的一个突破点[6];三是将微创新看作技术应用于创新活动的一种方法论[7]。综合来看,微创新是一个内涵不清晰的概念。事实上,微创新活动包括思维运动和实践运动两部分,其中思维运动是主体的内部活动,而实践运动是将思维运动外显化。教育领域的微创新是一种创新思维外显化的活动过程,聚焦于教育教学中某一需求单点,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创新活动,旨在通过渐近发展的活动方式,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教育领域的微创新定义为:以学习者、服务或需求为中心,以实现对现有媒体技术、教学模式、管理服务等的持续改进或升级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及各种新媒体设备的支持,从细微之处人手,可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一方面可能会产生大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在累积与整合中实现宏大的突破性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微创新是由于创意产生者实施范围的大小实际变化程度,不是由于其潜在的影响;第二,微创新的创意产生和实施在级别上的小、微不是只指向个体级别,创意产生者也可以是来自组织级别;第三,微创新可针对某一需求单点进行多种活动或采取多种策略,且活动和策略是动态发展的。

(二)微创新与宏创新的范围界定

在教育领域,革新驱动的“宏创新”模式是以组织机构为中心的模式,面向系统性的变化;应用驱动的“微创新”模式是以学习者、服务或需求为中心的模式,面向需求的满足与突破。

从宏观角度看,微创新的范畴处于创新领域之内。一些研究者试图从创新的各种分类和类型中捕捉创新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已有研究从五个维度构建了ICT支持学习创新的映射框架,每个维度分别定义了三个层次化的属性值以表征其发展现状[8][9],在创新层次维度上将创新分为渐进的、突破性的、破坏性的,在实施阶段维度上将创新分为试点、规模化、主流化,在涉及范围维度上将创新分为本地、国家/地区、世界,在影响范围维度上将创新分为过程、服务和组织,在目标群体维度上将创新分为单一角色、多个参与者、更广的范围。从微创新的内涵中可以发现,微创新属于渐进的层次、试点实施阶段、涉及本地范围;宏创新属于破坏性层次、一般实施阶段为规模化和主流化、涉及国家和世界范围;微创新和宏创新的影响范围和目标群体一般涉及全部类型。从微观角度看,微创新衍生出了独特的结构维度。从创意产生者级别的维度进行划分,微创新和宏创新包括为局部个体单元、组织群体单元和系统单元;从创新聚焦范畴的维度可分为单个突破点、多点突破和整体突破,微创新强调聚焦于单个突破点,宏创新聚焦于多点或整体;从创新的创新程度的维度将可分为修改、调整和升级、系统转换,微创新涉及了修改、调整和升级,宏创新会导致系统转换。即,可从创新的层次、实施阶段、涉及范围、影响范围、目标群体、创意产生者级别、聚焦范畴和创新程度八个维度明确微创新和宏创新的归类与范围,创新的系统化范围如图1所示。

(三)从微创新到宏创新的微创新裂变

“微”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不仅包括小、少、细的概念,也包括微观的含义,因此,微可作为大、宏观的相对概念。 “微创新”在英文中有“Micro-innovation”和“Little-innovation”两种表述,分别表示级别上的微创新和层次上的小创新。“创新”一词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语境下有不同的概念,创新研究领域认为创新指的是现有知识和资源的新组合[10];通常创新一词也被用于代指宏创新(Macro-innovation和Big-innovation),此时“创新”是一种在过程、产品、营销或组织性的层面所产生的形式上渐进的、彻底的或系统的某种变化,这一变化的范围与“改革”相同[11]。

当然,创新本身是一个系统整体。从级别和层次上看,创新可分为宏观创新和微观创新,宏观指从大的方面进行考量,微观指着眼于小的方面。一般将宏观创新看作系统性、规模大、立意大的宏创新;而微观创新则一般被认为是范围小、着力点小的微创新。如图2所示: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微观和宏观是相对的,微观始终是宏观的一部分,微观的变化可以导致宏观的变化,宏观的现象即是所有微观世界一起呈现的结果。因此,微观创新是宏观创新的一部分,微创新和宏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育领域,创新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也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实现。白上而下的方法是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推进的大创新模式,自下而上的方法是通过持续迭代的方式逐步改变现有教学的流程、性能或质量的小创新模式。例如,技术使能下的教育创新模式中自上而下强调宏观政策驱动、白下而上强调微观学校实践驱动[12]。此时,小创新不仅是一种创新理念,也是一种从量变的积累中产生质变的过程,意味着小创新的单点突破在渐进发展中会引起大的突破性变化,两者是同一关联的关系。

从创新系统整体来看,微创新(包含小创新)和宏创新(包含大创新)同属于创新,只是创新层次大小的不同。而微创新到宏创新的演化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能量,会对具体的创新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大能量生成和演化的过程可以借鉴“核裂变”的隐喻,本研究将之称为“微创新裂变”。

三、微创新裂变的案例分析

本研究探讨的是技术赋能教学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机理,采用深度纵向案例分析的方法,旨在通过对事物发展历史性描述和现象整体呈现来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选取典型案例是基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的常见做法[13]。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理由如下:首先,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均起源于微创新实践活动,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公认的宏创新,具有代表性;其次,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从微创新发展到宏创新的历程是教育领域微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更具普适性;再次,本研究以教师的微创新实践作为焦点,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均是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具体体现;最后,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14],信息技术促进混合学习、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课堂形态的兴起并推动着教育理念变革[15],而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微创新源于技术赋能的优势,通过教师教育智慧发展与转化,开启了技术赋能教学微创新的教育革命,对推进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微创新实践与发展历程是复杂多变的,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和动态性。对教育领域而言,教学理念作为人们对教学现象的看法、认识或思想,指导着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产生[16],其发展会引起教师教育智慧的思想和行为的生成和转变,并指导和促进微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演化。故本研究以教学理念转化作为阶段划分,将从传统教学到差异化教学、从差异化教学到适性学习、从适性学习到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分别看作三个阶段,介绍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发展历程。此外,基于前面部分对微创新和宏创新的范围界定,发现二者在创新层次、实施阶段、涉及范围、聚焦范畴和创新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微创新到宏创新的发展变化最直接体现在创新的范围层次上,故本研究结合对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创新范围层次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层次界线映射微创新裂变的演化。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回溯分析

近十年来,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迅速流行起来,受到了全球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回溯翻转课堂的诞生与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的拓展,发现翻转课堂的影响层次从小到大逐渐变化,整体逐渐由微创新向宏创新演化,如下页图3所示。

1.第一阶段:翻转课堂诞生

翻转课堂的思想起源于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的“同伴教学法”[17]。1998年,中国杜郎口中学在课改中逐步形成336杜郎口教学模式;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三位学者在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颠倒课堂”的模式[18]。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利用錄屏软件录制教师讲课视频,用来给缺课学生补课,但是视频也被无须补课的学生观看,并逐渐发展成为课前观看视频讲解,课上互动内化的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同一时期进行的,还有我国本土的一种教学创新实践——一深圳罗湖区教育局刘荣青所提出的“习本课堂”[19]。整体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源于课堂教学实验,然后高中教师进行实践转化,最初旨在借助新技术的优势去适应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由此诞生了翻转课堂这一创新模式。此时的翻转课堂属于渐进性、在少量班级中试点、涉及本地范围、聚焦单点范畴、强调调整现有教学的创新层次。

2.第二阶段:翻转课堂全面拓展

其后,翻转课堂在教师论坛、在线视频、新闻报道等中获得传播和推广,引起了美国各地教师的关注;同时,中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也引起全国各类学校的参观学习。同时,可汗学院为翻转课堂提供免费教学视频,将微课融人翻转课堂,直接促进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此时的翻转课堂在实施阶段方面逐渐规模化,涉及的范围从本地发展至国家,创新程度也从调整到改进。2011年,翻转课堂被《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全球。随着利用技术赋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深化,中国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并转化创新。例如,重庆市聚奎中学受到可汗学院的启发,在我国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并结合自身状况,改革翻转课堂模式。此时的翻转课堂在实施阶段上成为了被世界广泛认可的主流模式,涉及范围扩展至全世界,创新程度从改进到系统转换,由此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

3.第三阶段:翻转课堂走向成熟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快了我国翻转课堂实践的进程,促进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从翻转课堂1.0深化升级为翻转课堂2.0。翻转课堂1.0属于延续性创新的范畴;翻转课堂2.0则显现出更多破坏性创新的特征[20],此时的翻转课堂的从渐进性上升至破坏性的创新层次。此外,翻转课堂2.0结合了翻转课堂行为特征和席卷全球的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见长的创客教育,聚焦于创造的达成。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都是创造教育的具体途径,创客教育为STEM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式,STEM教育为创客教育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创客教育连接到STEM教育中,使翻转课堂2.0接人STEM教育,进行教学目标的升级和翻转。同时,翻转课堂2.0开始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层面,促进从适性学习到个性化学习教学理念的转化,从而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论,翻转课堂融人智慧教育体系。此时的翻转课堂的聚焦范畴从单点变为整体。

(二)可汗学院的发展历程回溯分析

可汗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被认为是全球开放教育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21]。如图4所示,可汗学院从一根网线传输教学指导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活动,可汗学院已从微创新演化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宏创新。

1.第一阶段:可汗学院诞生

可汗学院源于远程视频指导教学,其创始人可汗(Salman Khan)最初只是录制数学课程视频后放在在线视频网站上,以指导家乡的亲人学习,其后这些课程视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致力于为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提供免费的学习课程,为具备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提供与他们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条件。可见,可汗学院的创意产生于可汗个人,从基于互网络传播数学知识点,到系统的、全阶段的教学微视频,可汗以一己之力,在家中开创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免费学校。可以看出,可汗学院产生于指导数学教学这一需求单点,最初只涉及特定群体范围,调整了传统家庭教师的教学形式,通过采用一根网线传输进行教学指导,逐渐发展为提供多种免费学科课程的网站。即,可汗学院诞生之初呈现出渐进性、试点化、本地级别、单点突破和调整式的微创新形式。

2.第二阶段:可汗学院全面拓展

2010年,可汗学院开始着手将现有视频翻译成多种语言、开发教学管理系统,并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缺乏网络访问能力的农村地区分发离线版本的可汗学院资料,可汗学院迅速扩至全球。此外,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可汗学院以“翻转课堂”的趋势掀起了一场传统教学变革,众多大学、中小学与可汗学院合作,采用可汗学院的视频进行授课,进一步促进了可汗学院的规模化应用,其涉及的范围从本地迅速扩展到世界,可汗更是公开倡导“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2011年,可汗学院的教学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并在之后持续完善可汗学院的教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实时调整、更新学习路径,适应学习者自身发展。可汗学院通过构建白助式的知识图谱、可追溯式的点对点的问答、持续的微创新迭代,将在线教育的效果大幅度逼近面对面一对一教学,在创新层次上是一种渐进性和突破性的发展,创新程度也从调整教学演化为改进教学。

3.第三阶段:可汗学院走向成熟

2014年,可汗创立了可汗实验学校,旨在发展新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并将学习经验分享至全世界。可汗实验学校支持个性化学习,混合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可汗学院融人混合教学。可汗实验学校的建立也标志着可汗学院的创新实施阶段从规模化发展到主流化。如今,可汗学院不仅提供教学视频,还提供进度跟踪、教学工具、移动访问等功能,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此时的可汗学院在创新程度上涉及了系统转化层次,而在创新迭代中也逐渐聚焦于多个方面。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汗学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优化,以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并逐渐从在线教学视频逐渐演化为网络教学系统,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可用于支持智慧课堂教学。由此,可汗学院逐渐走向智慧课堂,创新的聚焦范畴从多个方面走向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整体,在创新层次上呈现出破坏性的特征。

(三)混合学习的发展历程回溯分析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通常是数字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具有促进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潜力。从2000年初起,混合学习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图5所示,从基于技术的培训到通过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混合学习方式,混合学习逐渐由微创新向宏创新演化,影响层次从提高教学向变革教育发展。

1.第一阶段:混合学习的诞生

混合学习最早萌芽于艾萨克·皮特曼(IsaacPitman)开发的一个远程学习课程,旨在使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尽管这一模式没有涉及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但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学习限制,为混合学习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基于技术的混合培训模式兴起,在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的培訓,于是混合学习的思想开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CD-ROM成为了一种基于技术的主要学习形式,学校开始使用CD-ROM来提供更多的交互式学习体验,同时,学习管理系统开始被用作改善交互式学习的一种方式。1999年,教育企业互动学习中心在其名称更改为EPIC Learning的新闻稿中提到:“将开始使用公司的混合学习方法来提供互联网课件”。由此,混合学习的术语正式产生。可见,混合学习的创新方式最初聚焦于扩大培训范围这一需求单点,调整培训的支持方式,涉及本地范围和试点化的实施阶段,呈现渐进性的创新发展。

2.第二阶段:混合学习的全面拓展

从1998年第一代基于Web的教学开始,混合学习发生了快速的变化。首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通过互联网访问资源变得更加的容易和便捷,许多大学已开始采用真正的混合学习。例如,斯坦福大学和开放大学将远程学习、课堂学习、一对一教程与电视节目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此时,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学习机构开始看到混合学习方法的好处,混合学习的创新实施阶段进入了规模化。而可汗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MOOC)的应用与流行,为混合学习提供了资源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了混合学习的实施和应用,混合学习的影响力也随之扩散,涉及的范围也逐渐拓展至世界级别,在实施阶段上成为主流化的方式。同时,混合学习开始融合网络广播(同步和异步)和在线视频(实时和录制),提供灵活的线上线下教学服务,颠覆了传统学校和班组服务模式中时空和媒体限制,在创新层次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3.第三阶段:混合学习走向成熟

数字教室、智能化学习平台或智慧教室等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环境。线上线下元素间可交叉融合,要素组合变化重构学习空间,集成了从无技术面对面课堂到全技术全网络的线上学习的混合连续统[22],进一步促进了混合学习的创新发展,面对面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产生新的创造性方法,支持个性化学习,例如,翻转课堂模式、个人轮流模式、富虚拟模式。通过将异步学习整合到同步课程中,可以促进独立和协作并行的学习体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混合学习的成功实践,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使混合学习成为智慧学习空间的新常态。从传统课堂到到智慧教育,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教师可以帮助所有学生发挥最大潜能,混合学习的创新程度已然是系統转换层次;混合学习的创新聚焦范畴从单点逐渐走向个性化学习或教学系统整体;创新层次从突破性发展至破坏性。

四、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机理

在对微创新裂变案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比和总结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纵向发展历程和演化阶段,下面部分将对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机制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机制

基于上述两个案例的历史回溯,对应于微创新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层次,微创新裂变遵循了“开展、传导、激发、启发、融人”的演化机制。此外,微创新裂变的机制是递进重叠演化的,每种演化机制一旦发生便伴随微创新裂变始终,后一种演化机制并不会代替或消融前一种演化机制,如图6所示。

1.微创新的创生

微创新的创生是指逐步形成最小的创新形态,是从无到有、持续迭代的样态,包括微创新演化的初始雏形和后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微创新。一方面,通过具体活动过程的循环迭代生成初始微创新,其中横向衍生表示渐进变化,纵向循环表示动态的周期,在聚焦单点的局部范围内以横向衍生和纵向循环的方式进行微创新的创生活动,包括了获取、评估、计划、发现等阶段;另一方面,从微创新到宏创新的演进过程中,可以再生新的微创新和持续发展原微创新,以获取更好的创新效益。具体地,微创新的创生基于教育的现实需求,从教育领域的小问题处人手,聚焦于单点突破,在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方面遵循微创新创生开启时的水平。事实上,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为翻转课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在高中教师实践转化的迭代发展中快速创生出翻转课堂这一微创新;可汗的远程视频指导教学,客观上属于利用技术辅助的家庭教师形式,也创生了可汗学院这种微创新;混合学习从基于技术的培训扩展出发,创生出课堂学习与数字化学习融合的微创新形式。

2.微创新的传导

传导一词意指从物体的一部分传至另一部分,微创新的传导则是指微创新的应用规模扩大,得到推广。微创新的传导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化过程,推动微创新的传播及其影响力的扩大,而增大影响力是微创新的发展和社会化的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渠道,向特定的领域群体传播微创新的观点。首先是特定的领域群体意识到某项微创新,包括意识、兴趣、评估和采用几个阶段,根据对这项微创新的兴趣进行主动评估,以及决定是否采用微创新;然后在局部、大量和广泛采用的逐步发展中拓展微创新的应用规模;最后,不断扩大的微创新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泛化推广。此过程仍然伴随着微创新的创生,创生出新的微创新或进行原微创新的持续改进。事实上,可汗学院视频微课融人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MOOC作为混合学习的在线学习平台,促进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的传导,不仅直接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和实践范围,更是促进了其应用过程中微创新的再生。

3.微创新的激发

微创新的激发指微创新引起较强的连锁反应。微创新的创生和传导具有“蝴蝶效应”,随着微创新的传导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其影响力的逐步增大,将对微创新的具体领域产生一连串的影响。这一演化机制体现了微创新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凸显出提升微创新的质量和促进微创新的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事实上,中国引进翻转课堂的实践与转化,掀起了中国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变革的关注与讨论热潮,为颠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提供了方法论,一是进行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实践;二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一步促进微课的发展、以及对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尝试等。可汗学院为了摆脱单纯视频传播的局限性,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在迭代中进行综合创新发展,一是在原有微创新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外部客观需求激发可汗学院内部主观改变,二是促进了翻转课堂的推广与应用、推动自主学习理念发展、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运用等。混合学习整合发展,利用技术手段突破单纯的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的限制,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微创新的启发

微创新的启发指微创新的思想被吸纳,引起其所在领域的某些形态变化。该演化机制是从扩大微创新的实践范围向以需求主导的微创新实践转化,重点是在原有微创新的思想上进行持续拓展并寻求新的领域突破。据此,从微创新的传导和激发中转化为与教育领域实际需求的协调一致,强调思想的吸纳与需求的对接,这也进一步凸显出微创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引起某些形态变化,而这些变化将会进一步推动微创新影响的扩大,使微创新逐步走向成熟。事实上,中国启发创新的翻转课堂2.0模式,在吸纳了翻转课堂1.0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教学思维的翻转,引起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高阶能力培养的理念形态转变;可汗学院融人混合教学,不仅是对可汗学院的应用形态的转变,更是促进了从权威创设知识到知识全民化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形态转变;混合学习中创新性学习方式的产生,促进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形态转变。

5.微创新的融人

微创新的融人指微创新思想及形态被较大的创新所吸纳。创新包括微创新和宏创新(或由微创新裂变而成的宏创新),而各类创新之间具有依赖性和联动性,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教育变革需多要素和多创新的相互作用。微创新本身是渐进发展的,在同质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进行传导,进而激发连锁反应,引起形态变化;在异质化的过程中则会很快消寂,限制微创新的演化发展,降低其价值。当然,不可否认,一项大的创新似乎经历了这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其具备更强的韧性和更大的影响。由此,微创新融人更大的创新,可以消除同异质矛盾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在推广应用中扩大其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创新影响力。翻转课堂2.0与创造教育对接、翻转课堂纳入智慧教育、可汗学院走向智慧课堂以及混合学习融人智慧教育的过程确实能促进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与当前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融合,由此走向成熟的宏创新,并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系统的创新与变革。

(二)微创新裂变的演化理论模型

结合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发展历程以及微创新的演化机制,本研究发现技术、现实需求、微创新的成果和教学理念对微创新裂变的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创新裂变的一般演化理论模型如下页图7所示,通过技术赋能、需求拉动、成果导向和理念引导,推动微创新沿着“创生、传导、激发、启发、融人”的机制持续迭代,并升级演变成宏创新。

首先,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和实践的主导方式。从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和混合学习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技术赋能对微创新裂变的演化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应用不仅为微創新的创生奠定了坚实的支持基础,也为了微创新的传导、激发、启发和融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媒介与手段。一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微创新活动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支持,为个体开展微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支持微创新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流程。二是技术的革新发展及其教育应用,正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促使技术本身构成微创新的一部分。例如,翻转课堂借助视频技术制作课程视频、可汗学院借助互联网组建在线学习社区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教学管理平台、混合学习强调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三是技术推动微创新活动的推广和泛化,加速微创新的连锁反应,进一步扩大微创新的影响范围。

其次,目标达成、问题解决和教学发展等现实需求催生微创新,且在微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微创新和具体领域需求均呈现动态发展趋势。事实上,需求在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机制中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是微创新裂变的着力点和驱动力。在创生阶段聚焦于某一需求单点,驱动微创新的生成;随着演化的不断推进,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及其目标不断调整和更新,微创新聚焦于多点需求以适应发展,进而驱动微创新的传导与激发;而促进教育系统整体发展的目标需求,驱动微创新的启发、融人。总的来说,微创新的需求拉动包括单点需求、再生多点需求和整体系统发展需求,而这三种需求并非毫不相关,且可能同时存在于微创新裂变的演化过程中,影响教学理念的实践转化,能催生新的技术应用,推动微创新聚焦范畴从点到面的演化。

再次,教学理念的革新发展促进了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集体教学、大班式教学不足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并追求,能够实现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为具备不同认知水平、认知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与他们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学习条件,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化与发展,微创新过程不断迭代深化。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对微创新裂变的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力,例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23],促进了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同时,教育政策是国家教育理念的体现,引领教育实践,因此本研究将之纳入理念引导范畴。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理念沿着传统教育、差异化教学、适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递进发展,对微创新裂变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力,驱动微创新活动由单点突破转向先进理念的实践与适应,从而引导微创新的逐渐升级演化。

最后,微创新的成果一般从质量、新颖、价值和逻辑方面反馈出微创新的效益,可直接反应微创新是否具备潜在优势,为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提供更有力的导向影响。一般而言,成果不仅是微创新活动的持续反馈机制,也是微创新活动开展的方向标,为微创新的传导、激发、启发和融人提供了可能。一是微创新实践过程中包含了持续的评估活动,通过成果反馈不断地调整微创新的步调和方向,如周期内的阶段性反馈、周期结束后的整体反馈,而微创新在多个周期或多次活动中反复优化;二是微创新基于渐近性积累的方式进行迭代,不断获得成功实践的经验和效果,促进了微创新的影响传播,为微创新活动实践和拓展提供了依据;三是人们对成果效益的追求以及推动教育转型发展的期望,进一步驱动微创新的突破与演化。

五、微创新作为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实践场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第一,微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随着微创新实践的深入和影响力的扩大,微创新将发生裂变现象;第二,微创新在持续迭代中,遵循“开展、传导、激发、启发、融人”的演化机制,且这些机制在微创新裂变的演化过程中即是递进发展的状态,也是可并存的状态;第三,微创新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技术赋能、需求拉动、成果导向和理念引导的综合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融人微创新裂变的演化机制中,保证微创新的持续发展;第四,综合来看,微创新可作为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实践场,且微创新可通过裂变演化为成熟的宏创新。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立足于教师教育/教学智慧(Pedagogical Wisdom)发展,为促进教育领域微创新的实践与微创新裂变的演化,为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微创新开展的普适性原则:

(一)为微创新聚焦的需求单点设立目标

微创新活动强调从小处着眼,开展微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是确定需求单点,而对需求单点的目标化将决定微创新活动是否值得开展,是单点突破和活动落实的关键。同时,目标达成能促进微创新的持续迭代,并能进一步推动微创新演化。因此,微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基于需求单点设立目标。在教育领域,微创新活动范围包括媒体和技术、教学法和模式、课程、体系、评估和管理这六大方面,需要聚焦于其中某一部分、某一元素、某一环节的需求以明确微创新活动需要实现的目标,明晰微创新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微创新活动开展的具体化。此外,虽然目标与需求单点具有统一性,但需要注意微创新是动态发展的,微创新的开展过程和裂变发展势必会对目标形成解构和重构,故而还需重视目标的深化发展。

(二)融合技术增强微创新的创生与演化

技术应用拓展了微创新的想象空间,为微创新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和资源支持,驱动教育领域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过程的产生与应用,支持微创新活动实现“新”突破。另外,微创新复杂多变,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支持微创新活动开展以实现其潜力最大化,还能拓宽数据传输和信息传播通道,扩展了微创新的影响范围。因此,需要融合技术增强微创新的创生与演化,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方位的支持,并以此驱动微创新活动的发展,促进微创新的扩散与演化。事实上,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变革,迫切需要融合技术支持的创新方式。例如,基于多元化的技术建立智能资源平台以实现无缝、便捷的资源供给,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保障机制以协调多种要素,推动微创新活动中环境、内容、方法和媒体的有机结合。

(三)整合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进行持续迭代

迭代指的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迭代是微创新活动过程的基本状态,包括获取、评估、计划、发现、推广、泛化、测试和转化等阶段,过程内的阶段重复将形成单阶段型迭代或多阶段型迭代,全过程的重复循环将形成周期型迭代。此外,教学理念革新驱动微创新的持续发展,而其中的关键是教学理念为微创新实践的各层级、各维度和各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发展引导。因此,需要整合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重视微创新的迭代发展。一是要根据现实需求和教学理念不断调整微创新的阶段结构和过程周期,通过对微创新相关要素的解构或通过对微创新各阶段的组合,形成适当的迭代模式,如环形迭代、网状多点迭代、螺旋渐近迭代等,促进精益化、高质量、高水平的微创新成果产出,以驱动的微创新发展与裂变;二是要以适当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在迭代过程中优化微创新,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及时且全面地评价微创新的成果

微创新活动作为一个程序性系统,其成果以整体化、综合化的方式推进微创新的发展。评价是微创新的成果反馈机制,是微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事实上,微创新的评价贯穿活动始终,成果评价与微创新发展联动,可推动微创新持续性发展。包含两种形式:一是活动前对微创新聚焦的需求单点的价值性评估、活动中对迭代的阶段和周期的效益评估;二是微创新活动结束后对整体产出、效果和影响的衡量。因此,面向微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微创新裂变的演化,应及时且全面地评价微创新成果。通过形成对微创新发展纵向评价和微创新优化横向评价的体系,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分点、分层、实时、动态的评估,从而实现对微创新成果及时且全面评价,以把握微创新实践的方向,推动微创新的整体发展与裂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v.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B/OL].https://www.unescwa.org/node/266888.2021-02-20.

[3]袁贵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J]求是,2003,(1):34-3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5]赵付春.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10): 1579-1583.

[6]周鸿祎.欢迎米到微创新时代[J]中外管理,2010,(11):51.

[7]罗仲伟,任国良等.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8):152-168

[8] Bacconi S,Kampylis P,Punie Y.Framing ICT-enabled innovation forlearning:The case of one - to - one learning initiatives in Europe [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 3.(1):113-1 30.

[9]管珏琪,陈渠等.信息化教学创新:内涵、分析框架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2):21-27.

[10] Fagerberg J,Fosaas M,Sapprasert K.Innovation:Exploring theknowledge base [J].Research Poliy,2012(41):1 132-1153.

[II]董丽丽,邵钰.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界定、测量与实现策略——对经合组织《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数字技术和技能的力量》报告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7.(6):45-53.

[12]顾小清,易玉何.从教育生态视角审思技术使能的教育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7-23+59

[3] Eisenb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Academv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14][2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old.moe.govin/puh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 342/201 203/1 333 22.html.2021-04-06.

[15]吳南中,夏海鹰等.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形态变革的逻辑、形式、内容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24-33.

[6]李芒,周溪亭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4.

[17] MOORE A J.Fostering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the flip[J].Mathcmatics teacher.2014. 107(6):420-425.

[18] Lage M J.Platt G J.et al.l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v t。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J].The Journal of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30-43.

[19]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3-8.

[20]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f3):5-12.

[21]方网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6):41-48.

[22]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13-23.

作者简介:

胡姣: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数字化创变、人机协同教育智能。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系统架构与技术标准、智慧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能力发展、技术文化。

Technology Empowered Instructional Micro-Innovations Taken as Teacher's Practical Field

of Pedagogical Wisdom

Hu Jiaol, Zhu 2hiti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School of

Ope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t is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reform.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clou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novative thinking is shifting from an innovation-driven "macro-innovation" pattern to an application-driven "micro-innovation"pattem. At present, micro-innovation has developed into one method with great innovation potential,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of micro-innovations can grow into a macro-innovation pattern. For this reason, firstl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micro-innovation, refines and summarizes the scope of macro-innovation and micro-innovation.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of dialecticalunity and the same between macro-innovation and micro-innovation, and elaborates the metaphor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micro-innovation to macro-innovation-The fission of micro innovation. secondly,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Khan Academy, and BlendedLearning's development process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from micro-innovation to large-scale innovation followed the micro-innovation fission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transmission, stimulation, inspiration, andintegration", and realizing its continuous evolution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our factors : technology-empowered, demand-pulled,result-oriented and idea-orient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edagogical wisdom, construct the evolution law model ofmicro-innovation fission. Finally, we put forward a few universal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innovations for teachers, to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practice and fission evolution of micro-innovation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Keywords: micro-innovation; technology-empowered; evolution mechanism; case study; pedagogical wisdom

收稿日期 : 2021年4月15日

責任编辑:邢西深

猜你喜欢

教育智慧案例研究
彰显教育智慧,呈现班级异彩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利用他的违规激励我你他